政府欲將台灣餐飲推向世界,應拋開送廚師出國比賽與連鎖加盟的思惟,從文化脈絡與在地風土定義出真正的台灣味,才站得上國際舞台。
以上餐廳或廚師,不是摘過米其林星星就是名列世界或亞洲五十最佳餐廳。一次迎來五家具備知名飲食評鑑光環的海外名店,有論者謂,台灣的餐飲市場終於接近鄰近亞洲一線城市如香港、東京、新加坡的國際化水準,台灣在國際美食圈的能見度也因此提升,吸引全球饕客前來旅遊。
國外名廚來台拓點對於台灣餐飲環境確實有正面助益,在商業上促進了對台投資,在培育餐飲人才上更是良好機會。不過,若憑台灣多了幾家國外名廚分店就認為台灣餐飲市場更加國際化,並謂這將推動美食旅遊而沾沾自喜,恐怕犯了台灣向來需要國際肯定的自卑情結。
國際化程度必須視一地的外來人口組成與文化多樣性而定。添好運與厲家菜蘊含台灣熟悉的中華文化;江振誠想開的是表揚台灣滋味的概念餐廳;Narisawa與龍吟來自日本,台灣人無論如何都會捧場。
雖然他們都涉及外資,但就文化脈絡觀之,其實都位於台灣餐飲市場原即親近的飲食文化延長線上。
再者,先撇除江振誠尚未成形的台灣概念餐廳,當我們對外宣傳台灣美食時,我們會驕傲地介紹添好運、厲家菜或龍吟嗎?如果這是國外饕客來台尋吃的重點,我們該覺得光榮嗎?若是如此,我們不過是把自家餐飲市場變成了世界均同的購物商城。
我們期許自己要有國際觀,但對於世界的理解卻太過狹隘,對於自身文化則過度自卑。
台灣餐飲界下半年度熱鬧非凡,連名廚江振誠(左)也將來台設點開設新概念餐廳。(攝影/L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