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你以為自己知識豐富,卻說不出懂多少?

你以為自己知識豐富,卻說不出懂多少?

理性工作‧溫柔生活-賴以威

健康

2014-02-10 13:20

許多人都感覺自己在各種領域變得相當靈通了,或至少只消幾次Google搜尋,很快就可以變得靈通。但網路上充斥著過量的錯誤資訊。事實上,網路給了我們一種知識專家的錯覺,它讓我們信心滿滿地高估自己的背景、教育程度與成熟度。



這是個講究「專業知識」的高度分工社會,不論是科技、金融、服務、乃至傳統產業,唯有具備專業知識,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勝出。

除了「專業知識」外,現代人還得像一本百科全書,對複雜的各行各業具備基本的理解。這樣的知識,有個原本不是這意思,但借用一下還算恰當的名詞——司機知識(The Chauffeur Knowledge)。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Max Planck)得了諾貝爾獎後四處演講。某次,他的司機說自己聽普朗克演講,聽到講稿都背起來了,不如下次兩人角色互換,他裝成諾貝爾獎得主,普朗克扮司機。普朗克聽著很有趣,便答應了。於是司機上台演講,講得頭頭是道,底下的人被唬得一愣一愣。演講結束後,一位教授問了個非常艱澀的問題。普朗克擔心司機招架不住,正在緊張時,台上的司機卻不疾不徐,緩緩地說:

「這問題太簡單了,請我的司機回答都可以。」

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物,我們僅須具備司機的知識即可。只要有司機的知識,就可以從「不懂」的那邊,來到「懂」的這邊。不管是作為生活中的參考、進階學習的種子、或是放在口袋裡的社交話題,司機知識都相當有用,也很容易獲得,上網查一查就好了。

司機知識的典故有些負面意味,許多人對這種僅具皮毛的理解,也很不以為然,但要說司機知識不算真正的理解,倒也不盡然。

知識,本來就很難單純地用「理解」或「不理解」分類。

舉例來說,前陣子某次在教室的討論,幾位學弟開玩笑地在黑板上寫下

1+1=2

就算數學再差的人也懂這個式子吧。

但,一會兒,有一位學弟在第一個1的左邊加了兩個字

證明 1+1 =2

頓時,這道式子就從最簡單的數學知識,變成最困難的數學證明。

我們以為自己很清楚1+1=2,但真要說出為什麼,卻很少人能回答。更有趣的是,儘管如此,我們依舊不認為自己不懂1+1=2,不認為有必要去學會證明1+1=2。關鍵在於:生活中遭遇到的大多數狀況,只需要懂得1+1=2就夠了,不需要懂得為什麼如此。

所謂的「理解知識」,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就是考試出來的都會寫,從生活的觀點來看,即是能運用這份知識處理正在面對的問題。沒有完全懂的知識,只有夠用和不夠用的差別。

※無辜的司機知識

就算這麼說了,但在這年頭,司機知識簡直像過街老鼠。因為它似乎對這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大至對任何專業都能批評上兩句的名嘴;小至各種外行指導內行的行為,教育方面、醫療方面、政治方面……好吧,這可能是外行指導外行;中間更少不了媒體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切下少數專業人士的錯誤,放大、抨擊。靠這種手段換取收視率的同時,更加深了不信任,讓專業失去尊重,人與人之間不信任。

知名精神科醫師Elias Aboujaoude的《人格,無法離線:網路人格如何入侵你的真實人生?(Virtually You: The Dangerous Powers of the E-Personality)》裡有一段精彩描述:

有這麼多資訊在我們指尖,上個世代的人類要竭盡精力才找得到的資訊。許多人都感覺自己在各種領域變得相當靈通了,或至少只消幾次Google搜尋,很快就可以變得靈通。但網路上充斥著過量的錯誤資訊。從極端(911陰謀論)到細微(錯拚歷史人物),分隔真實與謊言、事實與意見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事實上,網路給了我們一種知識專家的錯覺,它讓我們信心滿滿地高估自己的背景、教育程度與成熟度。它促成了一種具潛在危險的社會現象,無論是親子、師生、醫病、路人專家、知識的階級制度土崩瓦解。

這問題不該直接歸咎在犯錯的人知識不足(儘管聽起來很像在拐彎罵人),因為他們本來就不需要懂那麼多,他們不是靠這些技能、這些知識吃飯的人。

問題關鍵在於,這些人僅僅跨越了不懂的界線,便誤以為自己比誰都專業。他們錯把手中的司機知識,當成了專業知識。

因此我認為,在最理想的狀況下,每個人的知識組合裡,都該具備至少一項理解到足以成為工作的「專業知識」、許多項「司機知識」、還有第三種知識——自我知識。

※知道自己的不足,是學習的起點

充分理解手中的知識組合,不僅可以避免外行指導內行的荒謬狀況,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哪裡不懂,才知道該怎麼自我充實,能有效地利用時間學習,而非花時間學習一些次要的,卻忽略了真正該擁有,卻始終不足的專業知識。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人出乎意料地無法勝任工作。這種狀況,一部分得歸咎於任用的那方眼光不夠,但也有一部分的問題出於當事人缺乏自我理解,不知道自己不具備這份工作的專業知識。
從完全不懂,到司機知識,到能活用,到能舉一隅而能以三隅反。工作上該具備的知識,絕對不是像司機知識那樣淺薄。

「專業」表示比起他人,你更能掌握這件事情的本質,更能將這件事做得都好,因此才會有人願意花錢來購買你的能力。專業知識需要透過大量學習、實作,長期累積,當他人問起時只會搔搔頭說:

「這……也很難解釋,就做久了自然會這樣吧。」

不是你不願意分享,不是你假裝自己天生是做這行的料,而是這種深層的理解,實在是無法用三言兩語就解釋得清楚。

具備自我知識,能幫助我們避免誤用司機知識,專注於學習重要的專業知識。

此外,還能替我們除去累積專業知識的同時,累積下來的惡習。

※累積知識的同時,累積惡習

我們偶爾會聽到這樣的說法:

比起待過公司文化不好的資深員工,剛畢業的年輕人更好。

因為工作中不可能做對每一項細節,但我們會藉由一次次成功的結果,建立出一套自己專屬的系統。這套系統設定裡有專業知識,以及各種小小的壞習慣。當專業知識越深厚,錯誤習慣也將被強化到難以改正。

不具備自我知識,便無法察覺這樣的錯誤。請各位想像一下以下的場景:

走進電影院,你彎下腰來找座位。某一次你懶得找了,隨便找個地方坐下,想著就算被趕起來,再換到旁邊就好了。你用這方法做了幾次,發現好像只要臉皮厚一點,還蠻有用的。於是你每次都這樣做,半年後,根據經驗法則,你發現了一個絕對沒有人坐的位子,那是最後一排的角落,被柱子擋住一半視線的坐位。

之後,你每次一進場,就直接往角落走去。

經驗是引導我們的重要法則,嘗試錯誤更是許多時候學習的不二法門(請參考聯合利華(Unilever)的噴嘴設計的例子)。但如果不認真弄清楚,一昧依照過去經驗行事,很有可能就會這麼坐進角落位子,然後轉頭跟旁邊的人埋怨:

「你不覺得,這間電影院座位設計得很差嗎?」



改正不好的習慣,得花上比養成習慣還要多好幾倍的時間。但如果連不好的習慣都沒察覺,那就不是花多少時間的問題,而是決定一個人最終會停在哪裡,最後的成就如何。

專業知識、司機知識,自我知識,三種不同的知識中,最後一項顯然是最重要的。要是沒有它,花再多精力與時間去累積,只會事倍功半。唯有具備自我知識,才能有效地管理、建立前兩項知識。讓知識庫能順利的成長,應付生活中以及工作上的各種需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我說了這麼多,孔老夫子一句話就夠了。真不虧是以說話作為專業技能的偉人。
延伸閱讀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