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旅程能帶給你改變,就是壯遊,而不是指去了哪一個地方。壯遊達人王洪川,從台灣到外蒙沙漠單騎走天涯,找到生命定位,如今更要將這股探索世界的熱忱,散播到年輕世代。
年輕人最棒的本錢之一,就是可以面對低度的社會要求與家庭責任,放手做任何事而能得到最大的包容。因此,有機會就要多接觸、多看、多聽,社會輿論無不鼓勵年輕人勇敢而積極地走入人群,走入世界,發現自己。
在年輕歲月寫下洋洋灑灑旅行紀錄的王洪川也這麼認為,不過,他指出一個觀點,「不是只圍繞著自己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而是個人的造化與深度。」
深入台灣走進部落
他經常一個人進入原住民部落,結交原住民朋友,並隨著他們往更深山裡去,例如新竹尖石鄉的霞喀羅古道、白石駐在所等,他在早年就曾走過。
一九九三年,在那個單車環島尚未風行的年代,剛退伍的王洪川又花了大約八個月的時間,完成自行車環島之旅。
深入台灣之餘,往外探索世界的想望也未消失,他工作兩年考上研究所後,便背上行囊遠赴德國自助旅行,同時參訪德國文件展覽與里昂雙年展,藉此機會完成碩士論文。住宿方面,王洪川選擇下榻青年旅館,在那個小小的空間裡,他看見另一個世界。
「青年旅館住著各式各樣的年輕人,有來自德國、瑞士、比利時……」他清楚記得,當時認識兩位就讀專校二年級的德國學生告訴他,兩人已經騎車旅行過四個國家了。
單騎遊歐啟發人生
之後,他都只在行前準備一張地圖與簡單的路線規畫,陸續踏上美國、絲路、內蒙與外蒙、西藏和西伯利亞等地,單騎走天涯。
為了什麼無法停止以自行車探索世界?「每個人潛意識裡都有一個神祕的地方。」他認為每一次旅行都是在尋找那神祕的地方,就像拼圖般,每找到一塊拼圖,就發現自己與整個世界的某一部分產生連結,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定位。而自行車就是能讓他以最經濟方式、也最能近距離領略世界之美的工具。
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是王洪川騎車至蒙古時,曾經與一位蒙古婆婆說要待到冬天,蒙古婆婆摸摸他的睡袋後告訴他,蒙古很冷,冷到羊都死掉。
當時與蒙古婆婆的對話,在他看日本探險家關野吉晴的紀錄片「蒙古草原天氣晴」牲畜因飢寒交迫死亡的片段時,全部一股湧現,他知道自己與世界那一片風雪覆蓋的大草原,繫著不可抹滅的連結。即使時空相隔,那樣衝擊的滋味,只有真正經歷過後才能體會。
王洪川騎到西藏拉薩布達拉宮時,他的自行車之旅大約進行到一半。(圖片提供/王洪川)
王洪川(右二)在西伯利亞雜貨店遇到一群朋友,不僅一起喝咖啡,還順便學俄文。(圖片提供/王洪川)
帶領孩童體驗生命
因緣際會之下,工作室從環境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角度出發,長期協助光武國中、道禾實驗學校的孩子們,以獨立自主的精神往外探索。
最大的一次行動,是帶領一五○名光武國中孩子進行單車隊環島,以大孩子照顧小孩子的方式,只有五名老師隨隊,一群人一邊環島,一邊深入偏鄉學校提供義務服務,如科學教學、修車、打掃等。
「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然而都一直踏實地站穩每一步。」王洪川敘述一次騎到台東縣關山鎮電光村剛好遇上豐年祭,他放手讓孩子們玩樂,玩到當天還到不了預定的下一站。過程中,孩子們懂得付出,並臨危不亂。去年,光武國中如此獨特的課室外學習計畫,獲得教學卓越金質獎。
王洪川引領法拉第單車隊環島,教會孩子如何照顧自己,探索世界。(圖片提供/王洪川)
從環境教育的角度出發,王洪川帶著道禾實驗學校的小朋友爬大霸尖山。(圖片提供/王洪川)
旅行的奧義在哪裡?「一個旅程能帶給你改變,就是壯遊,而不是指去了哪一個地方。」為了什麼旅行?出發吧,也許就能找到答案。
壯遊達人
王洪川
從學生時代就熱愛山林,現為基地營自然探索工作室創辦人之一。圖為王洪川前往尼泊爾Ganja-la山區健行,此時標高約5300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