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花博、高雄世運、上海世運這類城市行銷都有短期效應,但長期而言,台灣還可以集中推廣單一品牌,較能與其他亞洲城市競爭者。
從Google搜尋透視的結果來看,不管是「奧運」、「世運」及「花博」,確實為「北京」、「高雄」及「台北」帶來明顯關注,在大型活動期間,城市的搜尋量都創下高峰,顯示行銷活動的確有其價值。雖然大型活動是城市打開國際知名度的好方法,但仍屬於短期效應,長期而言,城市競爭力還是在於擁有足夠的規模,而且能夠發揮自己的特色。
如果我們比較亞洲幾個大城市的英文搜尋量,「台北」的查詢量明顯落後「香港」、「東京」、「曼谷」,「香港」的查詢量是「台北」的十倍之多,連「曼谷」都比「台北」多出五倍,不過「台北」的查詢量與「首爾」相去不遠。
但仔細分析,亞洲由於人口稠密,主要城市幾乎都是人口上千萬的大型城市,相較而言,台灣的五都人口各不過二百萬至三百萬人,與前述城市相比規模太小,或許可以思考集中推廣單一品牌,以台灣,或者大台北、大高雄,集結五百萬至一千萬人口來代表台灣主要城市,畢竟台灣要競爭的不是台北或高雄,而是首爾、東京、北京、上海、曼谷等國際級大城市。
事實上,當我們分析「台灣」的中英文總查詢量,與「泰國」的英文查詢量相近,顯示如果將台灣而不是個別城市當成行銷的對象,規模上的確較有一搏的機會。
以近期展開的花博為例,絕對不只是台北市的活動,而是可以結合周邊城市的特色,包括宜蘭的綠地、桃園的航空、基隆的海港、新竹的科技,讓國外觀光客從抵達台灣的第一刻起,就感受到是整個台灣在辦花博,從中央山脈、花東到嘉南平原,無處不是花博映象。
台北甚至整體台灣可以藉此重新思考城市定位,對內教育市民、對外塑造新的城市印象,此次花博的夢想館、環生方舟都相當受到矚目,從綠色、建築、環保及科技等方向,台北及台灣應可找到在世界地圖發光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