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南的「牯嶺街」,街頭、街尾各有著不同的況味。前段有歷史建築可賞,到了中段品嘗一些小吃撫慰脾胃,後段則是過去許多文人雅士的居所,即使老建築不再,文藝氣息卻依舊迷人。
「牯嶺街」從南海路的植物園一帶,經過寧波西街、和平東路,一路往新店溪邊的堤防延伸,這塊區域連同周遭的同安街、廈門街、金門街等巷道,在一百多年前是台北古城外的南邊。那時,清朝政府為了抵禦外侮,曾在現在的愛國西路上,築起一道厚實的城牆;後來,日本人來了,城牆隨即在一九○○年被拆除,但這塊作家與藝文人士眼中的「城南」,仍有說不完的故事。
逛牯嶺街,要「從頭」走起,其與重慶南路及南海路的交叉路口上,藏著許多歷史軌跡,走過老建築,也走過城南的一頁頁時光。
歷史建築 走入時光隧道
南海路上的「台灣教育會館」,建造於一九三一年,後來曾作為「美國文化中心」使用,行經於此,很難不注意到它。有別於古典樣式、帶有近代風貌的折衷式建築外觀,貼上了黃綠色的溝紋丁掛瓷磚,是日據時代防空考 量的建築特色,目前正進行整修,即將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新身分面世。
歷史超過百年的植物園,前身為「台北苗圃」,這兒不僅有植物可觀察、有鳥鳴可聆聽,更有與荷花池相映成趣的歷史博物館,以及有著天壇圓頂外貌的前台灣科學教育館等多幢古風建築可欣賞。
過了重慶南路,就到了「南海藝廊」,是一幢帶著偌大庭院的二層樓建築,與大馬路不過幾步之遙,卻能夠鬧中取靜,自成一格,讓路人忍不住往紅磚牆裡引頸企盼。這幢舊宅原本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校長宿舍,現在成為展演場所,不僅有靜態的繪畫、攝影等平面藝文展覽,前一陣子藝穗節熱鬧舉辦,夜裡南海藝廊的室內及戶外空間,搖身變為小型劇場及舞蹈表演的場地,滿是蓬勃的年輕活力。
▲整修中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將於建國百年開幕。
▲地上的鮮豔塗鴉,為植物園入口處增添一股朝氣。
昔日警察局 化身粉紅劇場
續轉入馬路對面,這兒的「牯嶺街小劇場」洋溢著青春氣息,劇團工作人員進進出出、忙著排演,準備晚上在實驗劇場裡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視聽經驗。大概很多人都已經忘記,這棟有著淡粉紅外觀的三層樓建物,過去曾有個叫作「警察局」的嚴肅身分。警局搬遷之後,在藝文界人士的奔走爭取之下,原本只可遠觀的衙門,現在是與社區相結合的劇場空間。警察局走入歷史,在一樓的空間中,還可見到過去的拘留室。
牯嶺街還有一絕,在靠近郵政博物館一帶,郵幣社特多,這些店家多是在中華商場拆除之後,因著博物館的地緣關係而遷移至此。推開門,郵幣社裡像是搜羅了千年古物般,物品琳琅滿目,令人不知從何看起。各個年分的錢幣紙鈔,都分門別類地歸納得整整齊齊;各個種類品相的郵票,也乖乖地躺在文件夾裡,等待有緣人上門。
識途老馬拿一把放大鏡,正端坐在堆疊成山的郵票及目錄裡尋寶,屋外的時光流動,和他暫時無關。就算平時不集郵的朋友只是來這兒看看熱鬧,也已經是趣味萬千,全世界的郵票這麼多,你總能挑上幾張自己喜歡的圖案或是主題。有人會買台灣紀念郵票贈予外國朋友、有人會在發行特殊郵票的日子裡買上幾份,送禮自用都好,既怡情又保值。
▲粉紅外觀的牯嶺街小劇場,是街上的顯眼地標。
▲牯嶺街小劇場大廳是歡迎參觀的開放空間。
▲郵幣社各國郵票靜待有緣人。
家常小吃 滋味不尋常
附近還有一家「懿品小珍」,這兒的麻辣鴨血夠勁兒,鴨血多汁,口感柔嫩,一入口馬上就像鮮嫩的果凍般,在嘴裡迸裂融化。這兒的湯底分小辣、中辣、大辣三種,不嗜辣者選小辣就好,熬製的湯汁,香麻中帶有些許辣味,入了喉,香氣還久久不散。
再往前行,這一帶靠近南門市場、中正紀念堂,店家多,氣氛漸趨熱鬧。就在寧波西街與牯嶺街交叉口,有一家麵疙瘩專賣店「福井」,小小的店面正對著交通繁忙的馬路口,進出客人熙攘往來,很難錯過。店裡的菜單清楚簡單,主食全是麵疙瘩,可以搭配豬肝、瘦肉或是海鮮等配菜,湯頭則為鰹魚高湯。
如果肚量夠大,建議點綜合口味的麵疙瘩,店家端上的湯碗快要與臉盆一樣大,熱呼呼的蒸氣與香氣一道沁入口鼻。湯頭鮮美,麵疙瘩柔嫩卻有咬勁,海產則新鮮飽滿,豬肝及瘦肉潤而不柴,一咬就斷,嚼個幾下就能輕鬆入喉,雖僅是小店面裡的家常小吃,卻已經令人感覺幸福滿足。
出了門再往前走,就會嗅到「高餅屋」的胡椒餅香氣從斜對街上傳來。這氣息實在誘人,炭香在大鍋爐裡與胡椒餅的香氣結合,在這一帶飄香了二十多年。剛出爐的餅皮酥薄,內餡飽滿多汁,要小心燙口。附近還有一家劉媽媽麵館,賣的是雲南騰衝口味的哨子麵、大薄片,麵食是細熬慢燉的肉汁醬料,麵條煮得恰到好處,就像回家吃那碗媽媽爐上隨時準備著的麵點一樣,最為溫暖可口。
▲「懿品小珍」的麻辣鴨血辣得柔順入口。
舊書店 記憶舊日時光
過了寧波西街迄和平東路口這一段的牯嶺街上,還有幾家舊書店,為快速變遷的台北城記憶舊時光。過去這一帶有許多日式宿舍,光復之後日人返國,家裡留存下來的書籍字畫帶不走,讓這裡多了好些專營二手買賣的舊書店,也成為當時知識分子流連忘返的挖寶勝地。
過去的光景不再,僅剩幾家書店維持著老風光,也算是台北市裡的難能可貴。「松林書局」門口,由第一代老闆題字的招牌還在,上門的讀者不要被店家門口成堆的舊書給嚇著,據說只要給個書名,堅守崗位的蔡老闆,總有辦法替你找到。
「人文書舍」則位在門面極窄的長巷裡,巷口掛著「舊書」二字小木板,外頭看起來不顯眼,裡面其實大有門道。《半世紀舊書回味》的作者李志銘在書中提到:「人文書舍以近代文史類書籍見長,特別是靠近內部一個隱蔽的櫃子裡,存放著一批較為罕見的書籍。」老闆「眼鏡張」說,這些珍藏本可是絕無僅有,就連國家圖書館也沒有收藏的「海內孤本」,每年固定都會有從日本遠道而來的漢文學者來買這些書。
▲不論是鏽蝕招牌、成堆二手書,松林書局早成舊書街一絕。
▲貓兒躡手躡腳穿過植物園日式老宅。
文人風華 走入藝文世界
過了汀州路的牯嶺街南段,鄰近廈門街、同安街及重慶南路一帶,是文人舊居與文學出版社的聚集地。從前詩人余光中、作家王文興,及已故作家林海音等人,都住在這一帶。
往同安街底、堤防邊的「紀州庵」走走,那兒保存了王文興過去所住的日式建築,雖還未整理開放,但能從外面稍微窺見其風采。日據時代,這老房子曾作為高級料理亭之用,不少神風特攻隊出勤前,在此度過最後一頓美好河景晚餐。老建築旁蓋了一棟新館,作為文學館之用,目前的展示主題正是「林海音文學展」,這位作家的後半生,正與台北城南這塊樸拙之地密切相疊。
天色漸黑,同安街底的餐館「花菜干」開始亮起了燈,店內賣的是澎湖的道地菜色,還附贈如家人般的服務生親切問候。離島物資不豐,將花菜曬成了乾再清炒,反而成就了另一種咬勁與口感,愈嚼愈有滋味。當地菜色自然少不了海鮮,小管煎蛋鹹香下飯。在台灣少見的特色甜點「煎熱」,是先將澎湖麵線用麻油酥煎,白皙的麵線轉為金黃色澤,再淋上黑糖漿。甜滋滋的漿汁沁入了麵線的細孔裡,咬起來卡滋作響,滿嘴都是麻油、黑糖的豐沛香氣,怎麼也吃不膩。
文學館外,有座天橋,直通新店溪邊的古亭河濱運動公園,一登高,才發現台北人鮮少好好看過這塊河濱綠地。夜好沉靜,台北的喧囂與堤防內的世界脫了節,情侶攜手漫步、父母帶著孩子愜意地騎著腳踏車,水面平靜無波,映著四周建築的燈火通明。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離河水這麼近。
▲以文學為基調的「紀州庵新館」,11月底前的林海音特展重現作家其人其事。
▲花菜干餐廳的澎湖特色甜點「煎熱」。
▲花菜干店東許效舜自繪字畫在餐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