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廳自然是舶來品,卻已經內化為台灣自己的味道,它總是透露出溫馨、優雅、自在的氛圍,或發呆,或寫作,或等人,總是愉悅的時光。
咖啡比其他飲料多了些時尚感。我們啜飲咖啡,臉上是品味的形容,大約不會有人用牛飲的辦法對付咖啡。咖啡廳又是理想的社交地方,歇腳的所在;巴黎的咖啡廳一開始就是藝文界的社交中心。
台北的咖啡廳算後起之秀,可數量之夥、品質之優,足以傲視許多先進城市。我喜歡的咖啡廳很多,以前住木柵時常去「樂爾義式咖啡」和「聯禾咖啡」,這兩家的咖啡香連接了我們家的生活十幾年。
金華街「George House」進口印度南部Balma Estate農場的野生猴子咖啡豆,風味特殊。光復南路巷子裡的「La Crema克立瑪」店內真空管音響是一大特色,一邊聆聽美妙的音樂,一邊品飲混合七種咖啡豆的招牌Espresso,時光真的變得好悠長。
「上上咖啡」鄰近「隆記菜館」,我在上上喝咖啡都是在隆記吃過飯之後,形成一種很特殊的咖啡記憶,那杯常喝的曼巴,彷彿連接了上海菜飯,透露著一段古老的身世。上上咖啡廳相當老舊了:銅質雕花杯座,冰咖啡用自煮的咖啡做冰塊,樓梯相當窄仄,得提醒自己的腳步,我有幾個朋友在這裡扭傷腳踝。空間很適合和老朋友相邀來敘舊,對著酒精燈煮咖啡,互相重複一些陳年往事。
附近的「明星西點麵包廠」有著全台最濃厚的文學氛圍,充滿了故事。青年的林懷民、陳映真、白先勇、三毛、施叔青、柏楊、隱地、季季都曾在這裡寫作;黃春明在裡面邊照顧長子黃國珍邊寫小說,《文學季刊》竟在三樓編輯。
「明星」門口最出名的風景是周夢蝶在騎樓下擺舊書攤,長達二十一年,他每天端坐騎樓下,邊賣書邊觀看來來往往的漂亮妹妹。我高中時約了女朋友專程來拜訪,周公知道我遠從高雄來,客氣地敷衍,可惜女朋友一出現,他眼睛發亮,從此沒有再看我一眼,當我是晾在一旁的書架。
「明星」曾是台北最時髦的地方,每次舉辦晚宴,必須穿著很正式才可以進門,宴會上常有人即興表演樂器,也有人大跳俄羅斯舞。蔣經國先生和夫人就曾是這裡的常客;當時蔣經國叫尼古拉,蔣方良喚芬娜。
簡錦錐老闆令我聯想西薇亞畢奇(Sylvia Beach),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四一年間她在巴黎經營莎士比亞書店,曾接濟過海明威。我到巴黎,最想逛的書店就是這裡,它有一種強烈的人文魅力。海明威常光臨的丁香園咖啡廳(Cafe Closerie Lilas),騷人墨客也常去。我去巴黎時曾刻意去那裡喝咖啡,想像阿波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王爾德(Oscar Wilde)在這裡的情形。希望將來會有許多外國人來到「明星」喝咖啡,想像台灣的作家如何在這裡辛勤耕耘。
我難忘初抵羅馬的清晨,信步走到旅館後面的廣場,在一家露天咖啡店點了一杯卡布奇諾。我不曾記得那家咖啡廳的店名,店名其實一點也不要緊,我相信,義大利多得是這種水平的咖啡廳,一杯道地的卡布奇諾,一塊剛烤熱的可頌麵包。卡布奇諾散發濃郁的咖啡氣味,那氣味裡明顯煮進了文化的熱度和香醇,使入口的咖啡從物質的層次提升到了精神層次。
露天咖啡座有特殊的魅力。政大環山道上,往樟山寺登山棧道口,假日總是停駐一輛行動咖啡車,咖啡車的旁邊有木造休憩平台和桌椅,我和家人登山前後,常先坐下來啜飲卡布其諾,吃花生醬厚片土司。那杯咖啡以二格山系為背景,近處指南山麓的各種喬木、灌木和藤本植物,遠處的大屯火山群,輕風吹拂滿山的芬多精,森林、草坪、山櫻花和咖啡香,結構出郊遊踏青的好時光。我歡喜喝咖啡時看這對年輕的經營者賣力工作,象徵一種生活的風格,販賣一種生活的品味。
無論戶外或室內,咖啡廳往往被理解成悠閒、寧靜的空間,坐下來,彷彿光陰就此變得緩慢,周遭不可能像夜店或啤酒館般喧譁。搭配咖啡的無非是甜點、餅乾蛋糕之屬,總是愉悅心情。
咖啡廳自然是舶來品,卻已經內化為台灣自己的味道,它總是透露出一種幽雅的燈光,和溫暖的氛圍,溫馨、優雅、自在,咖啡香中散發著人文氣息。獨自在裡面總是從事心靈活動,翻閱書報雜誌,寫作,或呆呆看著窗外的建築、樹影,和街道上的天光,等人。
(本專欄由楊子葆、焦元溥、焦桐、艾予森共同主持)
明星西點麵包廠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武昌街一段7 號
電話:02-23811232
營業時間:10:00~22:00
聯禾咖啡
地址:台北市興隆路二段129 號
電話:02-29351252
營業時間:08:00~23:30
馬汀妮芝咖啡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149-11 號
電話:02-27554222
營業時間:11:3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