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滋味依附在轉動的唱盤機上,一一倒轉,聽一曲國語老歌猶如翻閱舊相簿般,讓人回味無窮。
時光若往前推移三十年,民國六十六年後的金韻獎、民謠風等民歌比賽,正如同現今選秀節目一樣紅透半邊天,不同的是歷經數十年,當時創作的歌曲依舊令人懷念。每個成長世代都有著屬於他們的國語歌曲,這些勾魂的旋律和回憶交織,吐露著成長的記號。
五十年到六十年初這段時間,在漸漸起步的輕、重工業中,力求穩定,影視娛樂工業也隨之而起。政府大力提倡國語政策,使得國語歌曲在台灣足以成長。
「群星會」年代
劉家昌獨冠群倫
當時的生活娛樂並不豐裕,家中擁有一台映像管電視更是身分的象徵。五十一年台視開播,同年播出的「群星會」節目引領一時風潮,「再見群星會」作者王贊元回憶,小時候,不管炎炎夏日還是颳風下雨,周日午後,街頭巷尾必定擠在有電視機的人家前面準時收看「群星會」節目。
「群星會」時期,曲風師承老上海風格,裡頭更有不少激勵人心的愛國歌曲,吳靜嫻、孔蘭薰等歌手透過螢光幕而竄紅;直到後期,才漸漸地出現不同曲風,像是走動感路線的歐陽菲菲、姚蘇蓉所演唱節奏感十足的(今天不回家),以及在群星會中以隨興的劉派唱腔嶄露頭角的劉家昌。
「梁祝」年代
凌波與樂蒂的黃梅調
當時劉家昌的表演深受瓊瑤賞識,不久後他便開始為瓊瑤電影寫歌,並邀請演唱西洋歌曲的歌手,如甄妮、劉文正等人詮釋他的創作,締造出當時另一波電影主題曲的風潮,瓊瑤文藝電影(月滿西樓)、(庭院深深)等主題曲都是劉家昌的重要作品。
此外,民國五十年初,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所代表的黃梅調也紅極一時,凌波與樂蒂的黃梅調音樂,不僅傳唱大街小巷,還紅遍港台等華人地區,一曲「遠山含笑,春水綠波映小橋……」更成為當時最為經典的旋律。
在五十到六十年初,受到「群星會」的影響,相當講求舞台效果及服裝搭配,資深廣播人賀立時回憶,民國六十年初的動感歌星不少,其中海山唱片的鳳飛飛,歌林唱片的劉文正、高凌風,以及麗歌唱片的崔苔菁,均是當年代表歌手。
「民歌」年代
清新恰似你的溫柔
事實上,六十四年至七十年初,國語歌壇是個不同凡響的時代,當時台灣社會動蕩不已,外有石油危機、中美斷交,內有蔣介石去世、美麗島事件,卻是國語歌壇百花齊放的時代。
當時的大專青年對於過去承襲老上海的曲風,抑或應景的愛國歌曲提出反思,而有「唱我們的歌」的聲音出現,民國六十四年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將余光中等人的現代詩與歌謠結合,可謂民歌的濫觴。
而後,廣播主持人陶曉清在廣播節目中播放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引起廣大回響,六十六年她更邀請楊弦、吳楚楚、胡德夫、李雙澤等人錄製三張名為《我們的歌》的合輯,為民歌的發展發揮推波助瀾之效。
同年,新格唱片創辦金韻獎,透過公開比賽,重金徵求優秀的詞曲創作人和歌手;隔年,海山唱片也推出民謠風的比賽相互較勁,一時之間,從民歌到校園民歌,風靡全台。
包美聖、李建復、蔡琴、施孝榮、齊豫、黃大城……等……都是參加當時競爭激烈的歌唱比賽,脫穎而出的歌手,不過很快的,唱片公司的商業炒作,與民歌初期充滿使命感的創作有所不同,後人多半稱之為校園民歌。校園民歌旋律簡單、曲風輕快,易為民眾所傳唱,像(那一盆火)、(龍的傳人)、(恰似你的溫柔)、(沙城歸人)、(散場電影)、(橄欖樹)……等,至今仍是四、五年級生的青春回憶。
民國七十年開始,民歌逐漸走向下坡,不過,影響卻與日俱增。
民歌時期培育出的音樂創作者紛紛投身幕後,成為七十至八十年間台灣唱片業重要的推手,從歌手、詞曲作家、後製編曲,到唱片公司主管,如梁弘志、吳楚楚、李宗盛、李壽全、馬兆駿等人都崛起於民歌時期。
「滾石飛碟」年代
極盛榮景的最後一夜
民歌之後,代表搖滾的羅大佑以《之乎者也》與蘇芮以《一樣的月光》走出不同的風格,此時,國內的唱片界走入滾石與飛碟兩大唱片公司對壘的新局面,滾石以超強的企畫能力,打下唱片市場的大片江山,齊豫、潘越雲、陳淑樺、張艾嘉等人的專輯,張張暢銷,如陳淑樺的《夢醒時分》、張艾嘉的《童年》都堪稱當時代表作品。
另一方面,飛碟的歌手,如黃鶯鶯從英文歌曲轉型唱國語歌而紅透半邊天、蔡琴從民歌走到老歌、流行歌曲,一首(最後一夜)幾乎人人傳唱而紅極一時。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前後,包括海山、歌林、點將等唱片公司在流行歌曲界,推出的日系風格玉女歌手如江玲、沈雁、林慧萍、楊林,都曾帶動一股生產偶像玉女歌手的跟風。
相較之前的樂風,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後的歌曲,不管是女性意識,還是情愛主題,都以比較開放的面貌在樂壇中出現。
此外,受到日本影響,國內的小虎隊、優歡派對等團體也都在此時成立。直至八十年,港星梅艷芳、張學友等人紛紛來台發展,國內的唱片業也漸漸走向多元化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