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四川、湖南菜的麻辣,貴州菜的酸辣口感在上海已經風行兩年;孫建中看準中國地方口味與台灣消費習性,將上海「干鍋居」的苗寨風味,以兩岸廚藝交流模式,神乎其技地移轉到台灣,成為另一成功開店的典範。
零下二度的上海,雖未飄雪,卻足以將人凍得頭皮發麻,但在人潮洶湧的靜安區一家小館內,一群台灣人卻個個大汗淋漓,雖然同樣也頭皮發麻,卻直呼過癮;這家名叫「干鍋居」的餐廳,屬貴州菜色,以酸辣口味於上海小有名氣,而品嘗美食的人當中,有位來自台灣的餐飲老闆孫建中,他前前後後來了將近四十多趟。
發現名店 回台率先註冊
兩年後的二○○六年中,位於台北市車水馬龍的市民大道上也開了家「干鍋居」,但這並非大陸本店的台灣分店,而是對餐飲有著敏銳直覺的孫建中,將此貴州苗家少數民族的干鍋風味,率先註冊店名,同時引進台灣。
蓄著落腮鬍的孫建中,在餐飲界打滾二十多年,曾是台北老字號湖南菜館「天然臺」的主廚,但多年習慣於偏重鹹辣的湘菜大廚,居然一時之間被清淡酸麻的貴州味所征服,實屬難得。「這股入口微麻的口感,分秒逐漸回辣的味覺,深深吸引了我。」看似粗獷的孫建中,說起話來意外的含蓄。
藉由返鄉探親之便,品嘗了貴州苗菜風味後,他心想上海人嘴刁,都能接受貴州特殊的麻味,那口味五湖四海的台灣顧客一定也能適應。但難題是類似這種上海餐飲名店,想合作或取得代理權難度頗高,於是繞個彎子進行。
透過上海友人的介紹,孫建中經常在大快朵頤之際,也請出上海「干鍋居」的兩三位大廚一同聊天交流,由於自己具備台灣廚師身分,又有共同話題,很快地便結交為朋友;接著孫建中提議不妨兩岸廚藝交流,他找來幾位台灣廚師友人同赴上海,私下約出這些大陸主廚,雙方當場比畫,相互切磋,於是這道「苗寨干鍋雞」絕活便被孫建中「現學」了下來。
少鹽去油 不改苗菜風情
「當然也沒讓大陸廚師虧本,我們所展示的台灣料理,足讓他們開發出好幾道新菜色。」原來大陸餐飲界通常會要求廚師創立新菜,一旦風評不錯便有獎勵,所以中方大廚可是個個挖空心思想學新把戲,這也給孫建中一個學習的絕佳機會,甚至大陸干鍋居一有新菜上桌,他也立即能獲得烹調資訊。
為了著手布局開店,孫建中隨即進行口味改良,將鹹味和油量少了一半,且台灣人愛喝湯,於是干鍋雞的湯量也增加了,不過基本精神還是具備的,也就是酸麻口感,以及由顧客拿著鏟子自行翻炒的特色完全保留。「台灣啤酒屋盛行多年,顧客喜歡邊喝酒邊吃菜,現在又能自己動手,算是一大賣點。」
同時,孫建中也發覺廣式「花雕雞」在台流行頗受好評,因此他特別加強中國地方特色的營造,深入貴州當地及食材的聚集地廣東蒐集資訊。干鍋中最重要的調料──短小青綠的泡椒,就必須直接從廣東購買,在台灣絕對找不到;至於麻度適中的花椒粒,他也親自啃了數百粒,才尋出台灣消費者能接受的口感。
經過深入研究後的孫建中說,干鍋料理源自雲南,最早可追溯到貴州山寨寨民的飲食文化習慣,傳統的「火塘」是於家中中央挖個小圓坑,上置鐵架再置上一鐵鍋,將食材放進鍋中後以木杓翻炒,因此,逐步演變成干鍋料理的傳統,而苗家干鍋則是寨裡男婚女嫁,拜天祭神之日必備的佳餚。
而苗寨干鍋雞則選用雞肉最嫩的兩節雞翅,輔以大陸當地進口野山椒、西芹、腐竹、杏鮑菇與花生等一同入鍋烹煮,不僅雞肉的滋味相當鮮美,湯汁略帶著微酸微辣的後勁,非常下飯。
聽著孫建中侃侃而談,逐一親自嘗試佳餚,發覺還真有些趣味,就在隔壁鄰桌,一位點菜領班同樣也頭頭是道地說著,不禁令記者大為詫異。原來老闆要求極為嚴格,所有員工必須經過一個月的魔鬼訓練,熟讀詳背貴州苗寨特色才能上工,之後店長還會隨時抽問,「賣新玩意兒,若自己都含糊其詞,如何讓顧客信服?」
台北「干鍋居」的店內裝潢,也是出自孫建中的手筆,特別從大陸以貨櫃運來的老木頭釘成桌椅,室內光線則營造昏暗光亮等不同場景,處處透著貴州少數民族的風情。孫建中說,既然要做中國概念餐飲,就要像樣,才能博得顧客好評。
干鍋居
菜系:貴州菜
老闆:孫建中
店齡:8個月
特色菜:苗寨干鍋雞、黔香牛雜鍋、三白缽缽魚
地址:台北市市民大道四段177號
電話:02-2577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