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自己還有些自信的時候辭職,也不是壞事。但一旦辭職,就不要給自己後路;留太多後路的人,就不容易往前衝。
只要是上班族,大概會經常面臨「想辭職」、「不能辭職」以及「不得不辭職」等抉擇,至少不時會有這些念頭閃過腦中,原因很多;但是到底該辭職嗎?或是什麼時候才是辭職的時機呢?
日本經濟結構與台灣是難兄難弟,去(二○○三)年各企業的年終獎金略有增加,雖然景氣小有回升,但是產業空洞化,所以失業率居高不下,工作不好找,好工作更不容易找。找不到工作的人雖多,但對工作不滿意而輕言辭職的人還是不少;大部分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在工作三年內辭職的有三成以上。
雖然在這樣不景氣的時代,但要對目前工作滿意還是非常不容易,不但免費的加班多,基本上還要很「耐操」才行,體力不好的人很快便投降而遞出辭呈。更重要的是,許多年輕人覺得自己只是被消耗掉,企業裡並沒有自己的遠景,所以許多日本上班族都說:「只要想想自己十年後在這家公司的模樣,便知道自己是否應該辭職。」
十年後的自己當然是一個標準,但不是離開現在的工作,便會找到更理想的工作。雖然像台灣有三成的人辭職是因為要創業,但大抵都是已經在組織中累積了相當的資源,如經驗、人際關係、乃至資金等才能創業;對於其他七成的人,辭職是完全不同的考慮。報章雜誌上每次報導的都是辭職後能創業而且成功的人,當然充滿鼓勵,但是成功的例子其實鳳毛麟角,與一般上班族是有距離的。
辭職的人除了創業之外,其實還有其他種種理由。在日本,當上班族最好是以一種「透明無色」存在,雖然有些人想在企業中好好地與周邊的人融合,卻往往發現自己永遠都是那種看起來格格不入,總是會讓人說「那傢伙……」;所以即使有心,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團體中活得很好。有人雖然喜愛自己的工作,但是無法適應公司的一些文化,像是有些公司很愛舉辦社員旅行、社員晚會等來加強員工向心力,但是對於過度造作的團結,則很吃不消。
或是有些公司的氣氛過於機械化、工作本身也機械化,所以員工離職率很高,連不想辭職的人也都會察覺這是難待的職場。一位日本上班族就說:「自己在公司的最後半年,發現自己書也不想看,甚至連電視、電影都不想看;那時便已經覺得自己大概做不久了,因為那不是真正的自己。」
如果覺得自己對公司的氣氛怎樣都不喜歡時,其實辭職也無妨,否則不容易有什麼表現,到頭來可能連自尊心都會遭到踐踏所剩無幾;所以辭職有時有趁早的必要,趁著自己還有些自信的時候。
日本許多人辭職是因為人際關係難理,雖然說企業是出賣勞力的地方,薪水應該是對勞動成果的評價,但是許多管理不良或是結構疊床架屋的企業,會讓人在正常的勞動之外要花相當多無意義的精力;雖然在企業或是社會中要成功,也需要學習一些政治性,如果連一個小池塘的風暴也無法處理的話,那要自己創業或是去別的企業,大概也會遭到同樣的挫折。
不過同樣是企業政治課,也有值得與不值得的,如果發現自己如何使勁都無法獲得發揮,有時是組織本身欠缺人性,或是因為太大、太老,毫無效率可言,留在這樣公司裡的人,大概也都不是人才,也許只是要混口飯吃,所謂「 Big easy」,也就是「大樹好乘涼」。
如果覺得自己不是只想乘涼的人,或許應該辭職;但是也有邊乘涼、邊觀望其他的好機會,或是培養自己的其他專長,不必急於辭職,也就是邊找工作,騎驢找馬是沒錯的。但是一旦辭職,就不要給自己後路,太多後路的人,雖然很保險,但是也不容易往前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