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初到上海的人,莫不驚訝於洶湧的城市人潮。想像一下置身尖峰時刻的台火車站,或是周末的華納威秀,再把空間放大十倍。埋沒在人群中,推推擠擠的城市生理學,很容易忘記自己身處異鄉,而新鮮與變化既是城市的常數,從熟悉生活的角度言,大家也多少是異鄉人。
充斥街道、廣場、商店的城市漫遊者,從班雅明筆下的十九世紀巴黎移植進新的時空。並不奇怪,規畫與建設之後,跟著就是快速繁殖的商業、人群與新的生活能量。歐斯曼兩世紀前創造的新巴黎,不但是資本主義的溫床,也帶來現代主義與波特萊爾。班雅明說這個天才詩人「喜愛孤獨,但卻是大庭廣眾裡的孤獨」,常常搖頭晃腦地迷失在自我與俗世的邊緣。
上海的磁力想來不外乎從人潮中浮現的行動與心靈自由,一種令人安心的匿名性。這個眾生平等的理想(或理論)在上海特別明顯,因為從上個世紀開始,上海人就習於與各式人種來往,他們與異鄉人的關係是雇主與員工、是夥伴。全是文的招牌在上海用得普遍而安心,沒見什麼人在乎懂不懂。這個多出來的自由度與海洋有關,但更多是這個城市本有的性格。
有人說上海的女人比男人還能幹,我不知道這句話有幾分真。不過上海女人走路的姿態乾淨而無小家子氣,在華燈初上的時候,見她們穿起華服,游向街道,是有一種自在的風情。在汽車尚未完全占據上海街道,公園變成停車場前,隨著人潮逛街、看櫥窗,小市民也可享受片刻擁有城市的幻覺。
實際的上海人早就知道怎麼運作群眾的市場管理。在上海到人多的餐廳吃一頓飯,非得訂位。一次與朋友想去新吉士吃上海菜,提早到餐廳門口,裡面還未見人。但見侍者兩手一攤「沒訂位,明日請早」。他們遵循市場規則的精神非常徹底,有些尚未開張的餐廳,第一周的預約已滿。
從個性而言, 上海人也許稱不上最熱情好客, 但是服務公寓( ServicesApartment )處處可見,出租車不欺生,在地鐵上,你還會常常看到讓座孕婦。時候對了,陌生人的照顧與敬業,更勝鄰居的好意。
看過一次路旁舉辦的越野車障礙賽,印象很深。一群青少年騎車在弧形廣場上上下下,兩旁的親友呼喊打氣,過關斬將的大小孩在那一夜成為城市英雄。上海的英雄形象也在改變,變得更貼近尋常人的生活與樂趣。
(本文作者為媒體工作者,往來上海與台灣兩地。最喜歡的城市景點: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