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的傳統豐年祭,向來是台東境內各原住民族傳統祭典中最受外界矚目的年度大事;原因無他,因為達魯瑪克部落是大武山以東唯一的傳統魯凱族部落,二千多人的人口數,在台東縣境內的各原住民族中,達魯瑪克可以說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卻有效控制了台東平原與南部山地間廣●的丘陵地帶,歷來即是各原住民族間來往要道及重要獵場所在。
日治時代達魯瑪克部落被稱為「大南」,但因部落遭逢一次火災、兩次水災,而三度幾近全毀的慘痛命運,族人疑懼是行政區劃名稱的諧音太像「大難」,所以更名為「東興」,這也是本部落現在的官方名稱。近年來,在地方耆老及青壯輩有心人士努力之下,族人以及外界慢慢已經認同該部落的正名訴求,而以該部落的原始名稱「達魯瑪克」來稱呼他們,更能重現該部落在東南台灣生存至少數百年以上的歷史事實的尊重。
搭蓋刺竹鞦韆架 表現達魯瑪克青年的勇氣與身手
今年的達魯瑪克豐年祭,經族中長老的開會決議,擇定七月二十二、二十三兩日在大南溪畔舉行,而比這更早的「勒拉德」(報佳音)儀式,則是由達魯瑪克青年會的青年早在一周前就以跑步的方式挨家挨戶地毯式地進行。而名為「卡拉里西雅」的豐年祭,則將在二十二日下午由達魯瑪克部落社區總體營造工程之一的石造部落大門及精神地標落成剪綵官方儀式之後,正式在大南溪畔揭開序幕。
由部落頭目古明德點燃的火炬,傳遞到由各鄰為單位在廣場上以今年的豐收為主題所搭蓋裝飾的棚架之前,象徵祭典正式開始的莊嚴訊息傳遞到部落的每一個角落,族人則展現今年豐富的農、獵收穫;會中並安排部落中擅獵的獵人向山谷的獵區擊發獵槍,敬邀山川萬物共享祭典。在火藥取得不易的時代,魯凱族的獵人是以天然的鹽敷木作為製造火藥的原料,藉以進入險惡的山林獵取部落肉食來源的野生動物。
接著由古明德頭目帶領村中的貴族及長老在廣場中央,由四支巨大的刺竹搭成的鞦韆架旁舉行祭祖的儀式;達魯瑪克部落每年為了尋覓搭蓋鞦韆架所需的巨竹的過程,亦是充滿艱辛;需由三、四十名青年會的青年腰佩柴刀,深入鄰近的山中尋找四株高達三十多公尺的巨竹,砍伐之後,再花三個多小時的步行過程運送到會場;只由四根巨竹搭乘的鞦韆架,其垂直高度可達二、三十公尺;其搭建的過程亦是驚險萬分,非有過人的體力與膽識不可。
族人在地上扶起兩兩對立的四株巨竹,在空中交會成一個拱門,此時需要一個最勇敢的青年爬上竿頂,帶著樹藤把竹子的末梢綑紮固定;由於在二、三十公尺的高空,隻身在滑溜且不斷晃動的竹子頂端進行綑紮,非常危險,自古以來,這項工作便是表現達魯瑪克青年勇氣與身手最佳卻也是最嚴酷的試驗。而此時由頭目在鞦韆架進行的祭祖儀式,傳說除了敬獻祖靈等傳統內涵之外,亦帶有祈禱祖靈保佑鞦韆架上不生意外的用意。
盪鞦韆儀式是啟動婚媾約聘等關係的重要場合
高聳入雲的鞦韆架由勇敢矯健的達魯瑪克青年搭成,但鞦韆架下的主角,卻是一個個嬌美的達魯瑪克少女。因為每年豐年祭中的盪鞦韆儀式,是青少年男女親近接觸的難得時刻,更是婚媾約聘等關係族群繁衍的生命禮俗啟動的一個重要場合。盪鞦韆的儀式,需由部落中待字閨中的少女來進行,傳統鞦韆架上的立足之地,只是一個樹藤結成的大結,近年來改用粗麻繩之後,亦僅僅供少女雙足立於其上,至於要讓自己安身於擺盪的鞦韆之中,則要靠少女良好的體力與靈巧的平衡技巧了。
純潔的少女身上穿著美麗紋飾的傳統服裝,頭插潔白的百合,身形與鞦韆架上垂下的繩索合而為一,由地上的青年牽動輔助索,讓少女一次又一次地擺上高空。少女必須善用全身的技巧,讓身體在空中不致打轉;所以不論是輕擺腰肢或微微屈膝以控制重心的動作,早讓一旁觀望的魯凱青年為之神往;除了她下鞦韆架時,早有準備在一旁的仰慕者來抱她回去休息之外,各個家庭裡的老人家也藉這個難得的機會對少女的身形、儀態、氣質等因素好好地品頭論足一番,議論她是否有宜家宜室的品德。
所有其他的族人,在此時則是圍繞著鞦韆架,手牽手圍成大圈圈,在頭目的帶領之下,在優美的魯凱族傳統音樂中起舞。通常在正式的祭典中,圈圈舞的行列會依身分年齡而有所區分,平民不會夾雜在貴族的行列中,年輕人亦不敢僭越插入族中老人的隊伍裡面。
二十三日的儀式重頭戲,則是青年晉升禮。鄰近卑南族部落廣為人知的斯巴達式的部落軍事訓練,其重心其實就是又稱為「巴拉冠」的青年集會所制度,頗類似兵役制度;達魯瑪克也有極嚴格的青年集會所制度,男子一脫離青澀的少年階段,就屬於青年會的成員,平時接受更年長者的管制,負擔部落裡的勞役、安全戒,有事時則是部落的戰士。由稚氣未脫的孩童進入青年階段,部落均施以隆重的晉升儀式,一方面嚴格地考驗青年的身心,一方面耳提面命身為部落中堅的重責大任。
魯凱族著名的山林長跑,苦力勞役等訓練均是內容之一,而在晉升禮當中的代表性儀式,則是以有毒植物「咬人狗」鞭笞新晉升青年的肉體,作為莊嚴的烙印,一旁圍觀的父老則報以欣慰與鼓勵之情兼有之的熱烈掌聲。
筆者因為從事當代原住民藝術表現的調查,已是連續第二年就近參與觀察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的豐年祭,我均習慣於正式祭典還沒開始的時候,便先行到達這個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大南溪畔的僻靜村落。這個時間,空氣中傳來家家戶戶炊煮魯凱族傳統吃食「阿拜」(由月桃葉及假酸漿葉包裹的小米粽)的濃郁香氣,狹窄街道上三三兩兩著傳統盛裝的男女,沿著矮屋緩緩自村中各角落步向祭典會場的情景,則是迥異於一般人對原住民豐年祭典的熱鬧印象,但卻是我私心最鍾愛的一幕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