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對國人來說,又是全家旅遊的旺季,買到機票的人,已準備到國外散散心,沒訂到機位的人,心中說不定正盤算著今年該帶一家老小去哪裡玩。不過,正因為是旅遊旺季,所以各風景區的遊客如織,實在很難讓人有遠離塵囂、鬆心情的感覺,回家後反而覺得更加疲累。因此,若讀者想為全家規畫一趟寓教於樂的旅遊,又希望免於人擠人的因擾,不妨將「華陶窯」列入考慮。
剛開始,華陶窯所燒製的作品以花器為主,園內種的也是花材,還有許多插花老師不定時來此習藝、聚會。可是,來訪的插花老師們常常看到華陶窯的美景後,卻索性不插花,遊園看風景去了,於是陳文輝開始全心投入華陶窯園藝設計工作,期望更完整地呈現這塊土地的美。
四大特色:花、陶、窯、景
規畫之初,陳文輝即以「重現台灣鄉土文化」為目的,十六年來,他秉持這個精神,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地打造他心中的華陶窯,而華陶窯所流露的鄉土氣息,也是該地令人流連忘返的原因。大致說來,華陶窯的特色有四:花、陶、窯、景,分別指原生植物、生活陶藝、相思柴窯、庭園建築。
先從窯的部分談起,華陶窯是傳統的柴燒窯,俗稱「目仔窯」,和一般的電窯、瓦斯窯有別。它的結構是單窯間歇式窯室,採數個窯室相連順斜坡蓋起,利用熱氣上升的原理,將前一窯室餘熱引入次一窯室。燒窯所用的木柴是相思木,它是北台灣民間所用的燃料,由於華陶窯位於火炎山下,土壤貧瘠,而相思樹是少數能生長其上的植物之一,其耐燃持溫的特性,讓華陶窯的作品更具溫潤、鄉土的特色。而相思木經燃燒後,它的灰會飛落在陶器上,呈現金黃色澤的「落灰」,所以同一個窯所燒出的每件作品外觀都不相同。此外,在堅持選用「本地的土」的前提下,華陶窯以苗栗地區的陶土作為主原料。這種燃苗栗的相思木、捏塑家鄉的陶土、結合傳統的木仔窯燒陶、從事現代陶藝創作的做法,自有一份古樸的風韻。
華陶窯有兩位重量級的老師傅,一位是在華陶窯工作已逾十六年的陳升堂老先生,他從十七歲時就學習做陶,把畢生的心力都投注在陶藝工作中,在華陶窯所有工作者中,他應該是最資深的師傅。每天他都會坐計程車到華陶窯「上班」,七點多就能看到他在工作室裡。在華陶窯開放參觀後,他就多了一份為訪客表演製陶的工作,不過,他從不覺得累,「人多才熱鬧啊!」他說。
另一位是擅長手擠陶的陳常碧老師傅,因為早年大件民生用品無法用拉胚機製作,所以從揉土到捏製成形,全得靠手工,民間才會有手擠陶技藝。而陳常碧是目前台灣僅存兩位手擠陶師傅之一,陳文輝為了讓訪客認識這即將失傳的技藝,五年前特地把他請來華陶窯示範手擠陶。在華陶窯大家都尊稱他「阿碧師仔」,因為阿碧師仔的家住在大甲東,所以陳文輝在華陶窯裡幫他蓋了一座望山亭,讓阿碧師仔在亭中示範捏陶時,抬頭一望,便能看見平原那頭的家鄉,和有山有海的好景致。
原生植物園內 坐看四季美景
除了陶藝,華陶窯占地五甲的原生植物園也是一大特色。陳文輝說,園中的植物都以「適地適栽」為原則。園裡共有五百種台灣原生植物,如:民間把葉子曬乾後拿來泡茶喝的欖仁樹、包粽用的月桃花和麻竹、作宣紙紙漿的構樹(鹿仔樹)、相思樹、做火柴棒的山黃麻等植物。每當季節交替,植物園都有不同的風貌元旦前後,梅樹步道上會開滿白色的梅花,漫步其中,頗有情調;夏天可以賞荷;秋天季節,可以在青楓步道上撿拾金黃色的楓葉;冬天的時候,園中的油桐花遍灑一地,這時女性訪客都會爭相站在樹下拍照,而一旁的解說員也沒閒著,他們常被要求幫忙搖樹,製造落花繽紛的美感。
此外,夏天的時候,最令訪客驚豔的,就是攀生於樟樹林內的上百株台灣蝴蝶蘭。兩千多朵白色、粉紅色的蝴蝶蘭開滿整個樟樹林,美不勝收,所以,不少訪客光在樟樹林內就花掉兩三卷底片。除了盛開的蝴蝶蘭,園內的蟬、蝴蝶和毛毛蟲也很多,每當有人走過步道,樹上的蟬都會成群飛起,一不小心就會被蟬的排泄物波及,華陶窯員工還把它喻為另一種落灰,別有一番趣味。走累了,訪客也可找個亭子歇歇腳,喝口清涼的欖仁茶,聆聽蟬鳴鳥叫,好不愜意。
再者,華陶窯為人樂道的便是它的園林造景。陳文輝說,華陶窯目前還在設計階段,再過五年才算真正完成。所以,即使三年前到過華陶窯的人,今日造訪,感受自然不同於以往。陳文輝表示,因為台灣曾受荷蘭人、日本人統治,加上原先自大陸移民過來的歷史背景,在建築風格及建材使用上往往融合了這三種文化。因此他選擇荷蘭砌紅磚、漢民族的雙扇木門與黑色日本文化瓦結合的建築形式,以反映出不同民族居住台灣後,所造就出的多元文化融合特性。
來華陶窯記得發呆、捏陶、吃割稻仔飯
陳文輝表示,來到華陶窯有三件事得做,找個地方發呆、捏陶、吃割稻仔飯。他希望訪客一進到華陶窯,能放下生活中的煩惱,在幽靜的園中找個地方發發呆,所以他在園中的許多角落都放置椅子,讓訪客得以坐著眺望美景、沉思。而園內的荷花池畔有座「發呆亭」就是專為此而設計的。不過,華陶窯的工作人員悄悄地說,因為窯主就住在荷花池畔,所以沒人敢到發呆亭坐。
此外,園中的每個景點、每個亭子都題有古人的詩詞作品,如蘇東坡、杜牧、晏殊等。陳文輝表示,他比較欣賞詞的婉約,尤其鍾愛蘇東坡的作品。所以在華陶窯,他每完成一個景點,就會為該景點找出適合的詞,有時他讀到某首好詞,也會在園中依詞的意境設計景點,因此,詩詞是他設計華陶窯的靈感來源,而整座庭園在詞的襯托下,也具有婉約的美感。
因為整座園林旨在重現台灣鄉土風貌,所以石磨、陶甕等都被拿來妝點園中的景點,陳文輝還把成綑的欖仁葉掛在長廊上,以仿造鄉下風乾煙葉的感覺,這一點一滴的用心經營,讓華陶窯更增添古樸的特色。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陳文輝小時候家住在墓地附近,曾走過由棺材板做成的橋,所以,他在園中的某處也放了一塊棺材板橋,這個與眾不同的設計,未經介紹,訪客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來華陶窯除了遊園、賞花外,就是玩陶和吃割稻仔飯。訪客自己找個喜歡的地方坐下,用華陶窯燒的華陶碗公吃飯,配上白斬放山雞和炒青菜,這般美景、美食足夠讓都市人忘卻塵世的煩惱。
花了十六年的光陰建造華陶窯,陳文輝說,華陶窯的設計還得再花費五年的時間,才算大功告成呢!所以,他有一個霹靂腰包,裡面裝著幾樣必備的工具:數條黃、綠兩種顏色的塑膠繩、魯班尺、毛巾、剪刀和普拿疼。每天他都會戴上鴨帽、掛著著霹靂腰包,巡視、設計園區的各個景點和未完成的地方。一看到需要修整的植物,他就綁上不同顏色的塑膠繩做記號,回到辦公室再告訴師父「依記號施工」。又因為陳文輝碰到對味的朋友總喜歡喝上兩杯,所以普拿疼是他拿來治宿醉時頭痛用的。
由於華陶窯是台灣少數完整呈現台灣鄉土風貌的地方,值得久居都市中的人前往一遊,既可看遍山、海、平原的美景,也能把自己做的陶藝作品帶回家。如果讀者造訪華陶窯時看到窯主,別忘了上前和他寒暄幾句,聽他說說華陶窯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