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屏風表演班所推出的「風屏劇團三部曲之精采完結篇」《京戲啟示錄》,劇中除了懷舊地面對過往黃金年代,以及李國修對他父親老一輩人堅持傳承傳統技藝的頌揚外,相信觀賞過的讀者也會跟我有相似的感觸:究竟傳統戲劇應該何去何從?其實一直有不少人在為傳統戲進行「改良」,不過像屏風這樣直接在戲中當話題討論的倒是罕見,尤其是劇中刻意從傳統唱作題材,演變到令人發噱的「沿用形式,主題正確」大陸樣板戲,最後再演出一場新編《打殺漁家》,確實創意十足——只是我又不禁矛盾起來,雖然是為了吸引觀眾,但這樣還算傳統戲劇嗎?
我必須聲明,我不是老派戲迷,也不堅持戲一定得如何如何;我的猶豫,其實是在於「藝術樣式」的這頂「標籤」大帽子上。例如最近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推出了「千古官場總是戲」系列表演,重新以主題性方式,將題材相近的精緻老戲結合演出,戲本身並沒有做太大的編修,從行銷觀點來看,就已經是話題性十足的表演;尤其是在總統大選之後、五二○就職之前,這幾齣與官場、公堂相關的戲,不小心與現實相互隱喻、影射的情境,大快人心之餘,也足以說明這些老牌好戲足以千古歷久彌新的原因。
例如這次全本演出的《曹操與陳宮》,故事描寫多疑的曹操不仁,於是得力屬下陳宮求去,另投明主,但是多年後再度冤家路窄遇上,兩人感觸萬千,前半段的故事還真像李祖惜與宋沈長故事的翻版;同樣全本演出的《玉堂春》,講的是名妓蘇三與王金龍的愛情故事(著名的《蘇三起解》也就是源出於此),被壓抑多年甚至陷害入獄,最後終於(應人民所託)「撥亂反正」成為當權主流中心,將聯想成象徵陳水扁成功的過程有何不可?另外兩齣全本《雙姣奇緣》與《一捧雪》,情節都是描寫官場惡勢力欺凌弱小、最後善惡終有報,將之比擬成黑金腐敗政治遭到唾棄與揭發,想來應不會有人有異議;另外折子戲《遇后》講包拯的故事、《宇宙鋒》、《連環套》同樣述說政治冤獄,都有改朝換代大鳴大放之意。
話題有點扯遠了,其實我想說的是,傳統戲不一定非得改不可,因為改了也不一定好看(就像屏風刻意嘲弄的爆笑樣板戲),更何況改了之後它應該歸類在哪裡呢?許多藝術表演被無情時間淘汰,有的是因為太保守停滯不前,有的卻是因為玩弄太多花樣,東西方皆然;而我們的傳統戲劇該何去何從呢?顯然需要大家一起沉澱篩擇推廣發展的新點子。
編按「千古官場總是戲」:五月六日《曹操與陳宮》、七日《玉堂春》、十一日《雙姣奇緣》、十二日《一捧雪》、十三日折子戲《遇后》、《宇宙鋒》、《連環套》。
意者請洽( 02 ) 8712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