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店,台語說是雜貨店,很古早時,在生活不方便的地方,伊就是咱生活什貨的供應處,也是咱開講吃涼的所在,現在,這個橘子店,小小的,我們有的也很有限,可是,如果你有少什麼,說不上來的,在龜山找不到的,也許就來橘子店看看吧!
「流放」之地開出文化的花朵
這家專賣桔茶的複合式餐廳,不只店面設計、裝潢別具特色,從店門口走到盡頭,步步值得探索;標榜為社區餐廳的它,更瀰漫著濃濃的人文氣息,而在這條中興路上開店的,不過是兩個二十來歲的大女生──顏毓瑩與陳杏芬,她們兩人是銘傳商業設計系的畢業校友,五年多前,她們是銘傳第一批到龜山開疆闢土的學生,那一年,她們念大四。談起畢業後一年,在這兒開橘子店的因緣,應該是發自內心對龜山這片土地的感情!
其實對銘傳的學生來說,當初根本沒人想被「流放」到龜山的分校,桃園與台北相較,士林的校區雖然小了些,但在繁華的台北,銘傳學生還是可以甘之如飴的享受熱鬧而且資訊流通的生活,所以,這批沒得選擇、被「分派」至龜山的學生,除了批評就是怨懟,平常除了上課,沒太多人對這個小鎮有興趣,放了假,也沒有人想待在這個荒涼又貧瘠的地方。
對這群大學生來說,這裡的文化資源不夠,沒地方可去,甚至連間書店都沒有,一開始的時候,毓瑩、杏芬也是和同學抱著同樣的想法:很嫌棄這個地方,但是抱怨到最後,她們覺得,空口批評於事無補,除此之外,自己是不是能在這個地方做些事情,讓龜山變得更美麗?
二十萬資金加上無窮的創意
大學時代,毓瑩和杏芬有一群死黨,早在三年級的時候,毓瑩就希望畢業之後,大家可以共同做一件事情,而開店一直是她大學時的夢,當時她提出這個構想後,大家都很贊同,所以畢業一年之後,她們讀書會裡的四個同學,就一人出五萬元,合資二十萬元,在學校附近找了一個十多坪的店面,開始了橘子店的經營。
二十萬元的資本,即使想在龜山開一家餐飲小店,都是十分拮据的事情,不過,店面裝潢對學空間設計的毓瑩來說,並不是太大的問題,而行動派的杏芬極富巧思,更是妝點店面的巧手,所以,崇尚自然、懂得利用剩餘資源的她們,充分發揮 DIY 及撿破爛的精神,用盡各種省錢方法, 來包裝這個店面,「像砌磚、釘桌椅、架櫃子都是我們一手包辦;另外,桌子用的是廢電纜的大輪子,沒花錢,吧台也是撿回來的……當時店裡除了水是請人接,甚至連電都是自己弄的。」毓瑩很有成就感的說。
打理店面的同時,這群很有想法的大女生也決定,要開就要開個不一樣的店,所以,她們不開台北滿街都是的咖啡館,而想以本土材料,做別人沒嘗試過的東西,也正由於她們都愛喝桔茶,便決定開家桔茶專賣店,開始研究與市面不同如釀桔、凍桔等新的桔茶作法,果然開發成功,而且別具風味。現在還有其他店家與她們洽談,希望購買她們的產品或與她們技術合作呢!
不過,起初由於太過天真、理想的結果,小店還是做得頗為辛苦,毓瑩說:「我們只想到開店,卻沒想到怎麼經營,其實接下來的問題都沒想到,比如像飲料,總不能今天做的和明天不一樣。」就在這樣邊做邊學的情況下,經過一年的摸索,小店的營運才漸漸穩定了,但卻因房東調漲房租,讓她們不得不結束小店,另覓適合的店面。
用創意克服怪異的空間
後來,毓瑩和杏芬好不容易在中興路租了一個六十坪的店面,她們以小店的盈餘,加上新增加的資金來源,以一、二百萬元的資金,會同義助的學弟妹,展開了另一次的泥水工作,為期一個多月,比起一般店家,動輒四、五百萬元以上的動工、裝潢費,她們又發揮省錢具創意的精神,再次開張橘子店。
比起小店, 現在的大店面能施展的空間雖然大,但是 L 型的空間卻異常奇怪,它的入口大,店寬卻隨著店深慢慢窄小,所以看起來,牆壁是斜的;到了一定的深度,最後又接了一個大的方形空間,而這個空間幾乎和前者一樣大。為了因應場地的特性,毓瑩把前段規畫為三個部分,每一個部分有不同的空間屬性,可以讓不同需求的來客,選擇適合的位置和心情,至於最後的方形場地,則為舉辦活動、展覽之用。
雖然店面空間做了多種層次的劃分,店內擺設、裝潢也混雜了古樸味與普普藝術的特異風格,除了有放置釀桔的「骨董」老櫥櫃、充滿古意的大甕,也有鋪在地面的馬賽克拼貼、來自尼泊爾的異國燈罩與桌巾,與各處撿回的擺飾及傢飾素材,此外特別的是,店裡隨處可見主人的創作,毓瑩的攝影作品與杏芬的繪畫日記,也一一顯現了她們的藝術才華……,雖然有這麼多的裝飾元素,但是走進店裡,卻一點也不覺得陳設怪異或不協調,反倒是更獨樹一格,或許是因為她們先前的經驗,所以對店面質感的掌握,已經越來越精準了。
文化為賺錢之本!
開始的前兩年,毓瑩、杏芬一直在想,如何能夠不讓店面虧損、赤字,等到前段的店面經濟穩定,可以自給自足之後,這兩個大女生便著手策畫藝術交流、社區營造的活動(後段空間),目前已經舉辦過新竹的六人畫會展、呂勝村油畫展、小朋友畫展、尼泊爾月曆展及畫咖啡杯比賽等活動,將來她們希望固定每月一展,並舉辦女性自覺課程、媽媽讀書會,甚至還可能弄個小小書店,除了希望在社區帶起藝術、文化的氣息,也希望成為龜山的資訊提供中心,讓銘傳的學弟妹們,想多在龜山待一會兒。
正因為店的個性獨特,在龜山,問起經營三年多的橘子店,大概很少人不知道,說起來,思考、沈穩的毓瑩,與行動、爽朗的杏芬感情好、默契足,兩人的理想一致、合作無間,使得橘子店很有店緣,生意也不錯,不過,與一般的生意人不同,賺錢並不是她們的目的,這兩個年輕的女生,只是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像喝桔茶、辦畫展、攝影展、紀錄片展等等,而這個店剛好可以實現她們的夢想,「這個店讓我們既可以搞文化,也活得下去。」毓瑩說。
店能夠撐那麼久不倒,而且還越來越接近她們的理想,現在的她們,不但可以讓經濟來源不虞匱乏,也可以停下來喘口氣,做另外的發展。會做野菜大餐、個性自然、脫線,只要一打開話匣子就令人印象深刻的杏芬,目前正就讀於台南藝術學院的音像紀錄研究所,毓瑩則準備考台大城鄉研究所。
對於她們在龜山的小店,有的學弟妹覺得她們很有心;有人對她們好奇;但也有人懷疑的認為,她們想在這裡撈學生的錢,自認「做生意外行、辦活動較有想法」的毓瑩表示,若是只想賺錢,其實只要好好經營餐飲業就好,何必做那些看來多事、雞婆又沒收入的文化工作,而且它占據時間,聯絡、處理的事情恐怕比餐飲還瑣碎,不過得到的卻是金錢無法取代的生活品質與精神交流。
兩個大女生,用雙手打造她們的心願,雖然她們只在龜山讀了一年的書,卻化不平的情緒為實際的行動,在那許下更久的諾言,正如她們在〈橘子發聲〉中所說:「我們想做的,不只是一家店,或者一家咖啡館,而是一個交流站,一個和地方、社區結合,有集體意識的凝聚點」,橘子店,帶給你的不只是感動、驚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