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記者和球迷朋友都想知道:在場上,配球到底要聽誰的?
在同理的前提之下,這一題應該先從投捕各自的角度說起。
投手能取得配球主導權嗎?
比起菜鳥與尚未投出穩定實績的投手,會主動表達配球想法的,通常以資深投手居多。
這往往是他們基於對自己的身體回饋、打者反應、球路掌握度所組合出來的直覺。只要是對自己有信心的投手(不論是自信於控球或球威),並且以「解決打者」為目的,基本上捕手都應給予尊重,並把專注力改放在如何讓對方舒服投球。
整理我多年的蹲捕經驗,「嘟嘟」潘威倫是我搭配過最有控場能力的頂尖投手。堪稱「投球藝術家」的他,不管是面對國際賽事,還是國內職棒比賽,已老練到對同一局面有「複數」個解決危機的投法。
這意味著他不僅對打者、對比賽的解讀能力極佳,還有實力兌現想法。身為他的多年戰友,對於他準如手術刀的控球能力(可決定這一顆球要不要進好球帶,還是要擦邊通過),早已從驚嘆,變成奢侈的習以為常。
有別於資深投手。懷有「不願把命運交給別人」心思的投手,是另一群對配球想法較為堅持的類型。面對這一類的隊友,得先從周邊做起,例如蒐集一些他過往的比賽狀況、參考和他相似類型投手的投球結果。
簡單來說,妥善運用數據來檢核配球決定,是比較周全的作法。這樣一來,可盡量排除雙方因情緒而生的固執(尤其是搭配比我年輕的投手,我可不想只給人倚老賣老的感覺),也能讓彼此明白任何決定都得是有憑有據的。
捕手最具配球主導權嗎?
雖然捕手不是實際站在投手丘上的人,無法比他們更了解投球當下的身體感受,以及表現與壓力間的交互關係。可是,比賽中很多時候,捕手也許會是全場最知道「現在需要哪顆球」、「球該擺在哪個位置」才能讓比賽優勢持續導向我方的人(甚至比場邊教練還清楚)。
換投,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剛上場的投手,可能在熱身階段因專心身體準備及手感的掌握,無法兼顧場上變化。尤其被投手教練推上場後,還得速速適應臨場壓力。
在此情境下,換投後的第一球,遂成為投捕雙方最需有共識的一球!
要以投手最有把握的球路為主?還是延續換投前的捕手觀察為主?
我認為—先聽聽捕手的見解,再由投手評估是否有信心達成—會是較好的答案。當然,要做到如此,捕手本身一定要做足功課,並具備和野心並駕齊驅的實力,才能讓投手放心交託。
不管聽誰的,當最終結果是對手得利時,如何「有效檢討」又是另一道重要課題。與其討論「誰來扛」,不畏衝突、冷戰,或是勇於承認決策錯誤,其實是更加積極的心態。
幾年下來,我和投手群因不怕面對這些爭論,共同看見一些現象,這也是很多棒球人在訓練及準備時常常誤闖的「霧區」—
失敗時,我們都太迷信「成功之道」就在我們未執行的那一端。
就像當投手只有A、B兩種球路,並不是選擇A卻被對方掌握後,B就會是最適合當下的解答。對於這一類的狀況,我的看法是:有沒有可能我們忽視對手實力可能高於我方的事實,要贏只能妥善運用僅有條件步步為營?
我常說:「棒球規則不是用來偏袒任何一方的遊戲契約,而是利於雙方智取對手的合理約定。」所以,在我的思路中,偶爾會出現拋開常態的配球思維。
比如—保送,何嘗不是一種壓制長打者的方法?只要我方的局數、分數、出局數是有空間的,就可大膽綜合打者及投手狀態,做出對球隊有利的決定。
總結來說。比賽當下的配球思維不外乎是「強化投手」或「削弱打者」,不太可能有一個選項是:凸顯配球精明的好捕手。
如何在內外、高低及速差的搭配組合中,避免投手在關鍵時刻得投出今天最沒信心的球;以及如何在好球數領先時,避免被對手鎖定易攻擊的目標。這些,才是配球該討論的真正重點!
因此在這邏輯下,「誰來主導配球」真的沒有這麼重要。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綱綱好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