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森林覆蓋率超過60%,可說是森林國度。然而,不少台灣人對森林的認識卻相對疏遠,許多樹木的名稱無法說出,並且存在一些誤解。因此,生活中的環境教育至關重要,隨著對大自然的了解加深,我們將能更好地與環境和平共處,實現永續發展。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童年常與家人上山踏青、享受森林芬多精,大學從農業經濟學系畢業後進到媒體業,專攻農業、環境保育。為精進自己,工作幾年後赴英國瑞丁大學環境與發展研究所攻讀碩士。
在2002年永續思潮尚未在全球廣泛流行時,英國人民已開始意識到環境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當地課程內容還包含現今碳趨勢。李芝瑩也注意到,他們的生活話題中涵蓋了許多自然與永續議題,這使她返台後,更加堅定發展環境教育領域的決心。
斯創教育誕生 從砍樹迷思開始
從英國回來後,李芝瑩先在台北鳥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等環境專業單位任職。2017年與同在森林工作的夥伴們發現台灣人對砍樹有極大誤解,以及林業人才逐漸流失。
為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創立斯創教育工作群,以斯土斯民、創新學習為宗旨,帶大家認識森林環境,期望破除所有迷思。李芝瑩進一步分享,其實我們生活中充滿了樹原料,除了眼睛看到的木質家用品、紙類外,還有衣服、藥品等。
「台灣人每年會耗掉600萬立方公尺木材,大概是塞滿雪山隧道的量。」但只有1%是台灣生產,其餘皆進口,因台灣早期歷經亂伐木時期,造成水土保持不佳,約在30年前政府開始嚴禁伐天然林,由於宣傳做得太成功,讓民眾也認為人工林不能砍伐。
事實上,國有林有嚴格分區,自然保護區、國土保安區、森林育樂區、林木經營區,其中林木經營區海拔高低於2500公尺且坡度小於35度區域,所以砍伐對環境不會有太大影響,也能提高木材自給率,降低國外木材運送碳排放,以及使用到非法木材的機率。
走進森林 認識林業經營
目前斯創教育工作群與新竹永泰林業、屏東永在林業兩大林場合作,讓民眾親身體驗林業工作模式,參與種樹、修枝及砍樹等活動,並與職人進行深入對話,深入了解林業的計畫經營。
「林業看似粗放,實則細緻且專業。」
李芝瑩提到,從種樹開始就需撰寫企劃書提交主管機關,包括種植方式、數量、位置、樹種,以及未來的砍伐計畫和搬運方式,皆需詳盡說明。此外,林業署會派人監督,確保實施過程符合計畫書。
自開辦森林永續體驗以來,參加者不再反對砍樹,因為他們理解適當的人工林砍伐有助於樹木生長。林場老闆也分享,現在合法砍樹過程中不再頻繁遭到檢舉,更能專注於經營。最令人感動的是,越來越多人對林業產生興趣,甚至有實習生加入工班團隊。
二十年等待一棵樹 林下經濟撐日常
「我們現在砍的樹是老闆阿公種的!」一棵樹從種下到砍伐,大約經歷20~30年,期間林業主通常都將疏伐出來的位置種植林下經濟作物,以支撐日常生活開支,像是香菇、木耳、養蜂,而疏伐下來樹枝也有其價值。
新竹和屏東兩大林場地理位置不同,有哪些樹種上的差異?未來李芝瑩如何推廣環境教育…更多內容歡迎收聽《自綠生活Action Go!》https://reurl.cc/8XQ7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