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中畢業生,是舊課綱的最後一屆。為了銜接108 課綱,多元入學的制度也逐步微調,其中影響最大的變動之一是學測成績的採計方式,更要考量如何發揮優勢,選擇校系。
看準趨勢,找到理想志願後,想要獲得教授的青睞,就要用書審資料發揮自己的特色,替自己大加分。
今(2021)年的學科能力測驗是採用舊課綱的最後一屆,在甄選入學上也為銜接108課綱而有所調整,學測五選四、五選三的校系增加,個人申請、繁星推薦的名額占比變多。高中生該如何抓緊最後一次機會、進入目標校系?
從申請制度分析,自從2019年開放學測成績最多採計五科中的四科之後,不少校系直接改成五選三,今年更有超過四成校系只採三科。台南女中教務主任胡瑞原提醒,這表示比起成績,大學更想透過在校成績、書審和面試來了解學生的特質和學習態度。因此申請時須緊抓甄選與指考等其他入學管道的不同之處,也就是展現學業成績以外的亮點,製作書審與準備面試。
研究校系 更要探索自我
甄選入學的第一步,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助理研究員彭心儀指出,是「研究校系、剖析自我」。申請大學不僅是校系挑選學生;也是學生在挑校系。入學前兩方先透過校系官網、書審等資料互相認識。「就像交朋友」,她形容,大學端會透過書審和面試去看學生,學生也要先透過校系官方網站、學長姐或師長建議等管道調查你想讀四年的科系有哪些特質與自己相符,兩方的友誼才會長久。
彭心儀建議學生及早思考自己的人格特質,對哪些事情最有興趣。最簡單的測試方法是,「回想你做哪些事情的時候會忘記時間」,找出個人發展與校系學習內容的共通項目,凝聚就讀動機。彭心儀過去碰到不少學生按照家長的安排填志願,入學後就想休學或轉系,所以「不只是學生要思考哪個領域最適合自己,更重要的是家長要願意放手。」
對學科的興趣不能只是嘴上說說,教授更想知道學生有沒有深入探索、參與活動,將想法付諸行動,並在進入大學前就對該領域累積一定的學習經歷。「如果你真的想進我們系,我們會預期你曾做出某些努力。」彭心儀解釋,教授都知道學生時間有限,因此慎選一個領域,專注於參加一兩次競賽,完成作品,就足以證明自己對此有興趣,有能力做到時間分配並達成目標。
而書審是教授建立學生印象的第一關,最忌諱草率。彭心儀和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助理教授賴秋琳都直言,學生有沒有花心思做書審、是否經過補習班或家長潤飾,教授一眼就能看出來,要用心準備。
此外,考完學測的高三下學期,不少學生需要同時準備個人面試、維持學習進度與複習指考,時間有限,要投入一定心力的書審資料更要提早準備。胡瑞原和延平高中國文科教師詹志超,都常提醒學生不要等高三下學期開學再做,放寒假時就應先梳理高中三年間的學習紀錄。「先看學校要求的分類,按照社團、競賽、幹部之類的主題來整理,等學校公布書審項目時就比較好做。」胡瑞原說。
找出目標佐證就讀動機
撰寫書審資料時,賴秋琳建議學生從「有哪些個人專長符合系所特點」下筆,且務必到各系官網,確定校方是否規定書審的既定格式,要求哪些必備資料。詹志超則建議,「想像你要說一個故事給教授聽,展現你的目標和企圖心,讓他對你產生興趣,願意面試或錄取你。」
彭心儀則說,她最想透過書審知道學生的就讀動機,「我想知道你入學後預計達成什麼任務,解決哪些你觀察到的問題。」曾有位申請清大動力機械系的學生說,想學AI 解決酒駕的問題,令彭心儀印象深刻,「有這個明確的目標,我們就有信心學生入學後會為了目標去投入學習,更願意錄取他。」
書審內容方面,胡瑞原建議讀書計畫可從科系的「課程地圖」切入,先說明讀大學後有什麼志向,解釋該系有哪些課程能幫助自己達成目標,展現對科系學習內容與學校資源的理解。自傳則要強調自己的個性為什麼適合讀該系,「我遇過有個學生想讀獸醫系,就在自傳提到她在家裡浴室養綠鬣蜥,證明自己從小跟動物的接觸。」
另一個重點是活動經歷,如競賽、社團經驗、志工參與等,活動貴精不貴多,賴秋琳笑說,「書審的厚度不會加分,我們要看的是內容。」彭心儀以競賽舉例,不需要大量參加同類型的不同競賽,「舉出一到兩次的得獎或參賽經驗,就能證明你在這個領域有長期的投入且夠傑出。」
詹志超補充,提到活動經歷時不要用空泛的形容詞,具體描述自己做了哪些事,藉由活動呈現出自己哪些優點與興趣,如果能連結到校系更好。活動慎選幾個與科系相關的,說明活動進行時曾遇到哪些困難、如何與團隊討論後提出行動方案,教授就會知道學生會反思,且對科系領域有長期關注。
除了與科系相關的內容,外語、人際溝通等軟實力也能穿插在內文中。彭心儀解釋,招生策略中心分析數據發現學生入學後的表現和英文成績呈現正相關,因此會參考學生的英文在校成績。且英語好也代表學生能跟上大學課程讀原文書的需求,不妨在書審中附上英語能力證明。到了大學還有許多小組報告、團隊合作機會,學校也希望學生具備團隊合作、人際溝通的能力,因此,附上體育競賽、擔任社團幹部等活動紀錄,也是教授所樂見。
若有跨領域學習經驗,也能寫入書審中成為小亮點。不過彭心儀補充,教授希望看見的跨領域能力並非指在各個領域表現都非常好,「我們不會要求高中生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只要在單一個領域專精、對另一個領域有創新想法,表現出你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就很棒了。」
編排注意邏輯 替讀者畫重點
為了讓教授更快速掌握書審內容,詹志超常提醒學生注意排版。照片精選與活動高度相關的即可,善用顏色區分不同區塊,文字顏色不要超過三色以上,標題更是畫重點的好機會。「把小標當成該段落的主旨,比如『當選社長:養成自主獨立』就會比『社團經歷』還要好。」
彭心儀也說比起長篇大論的書審,她更建議學生掌握資料組塊(chunking) 技巧。將相關資料組成區塊,以標題和表格等方式分清不同區塊間的邏輯關係,「資料有邏輯性,我們讀得比較清楚、更容易記住,對你的印象也會更深。」
大學以甄選入學選才,就是希望找出有學習動力,性格也適合的學生。「我們不要求你的學科成績頂尖,只要具備系所著重的能力就好,我們更希望錄取有目標的學生。」賴秋琳說,想進入目標科系,最大的關鍵仍是發掘自我、適性發展,「從小就探索自己的興趣,好好接觸,自然在未來就會替你開闢一條路。」
本文摘自今周特刊《2021前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