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國家工業人才」為創校理念的大同大學,多年來滋養了無數業界精英,校長何明果延續創辦人林尚志「工業報國」的教育目標,整合內外資源、打破舊有學制框架,厚植學生實力,縮減畢業就業的學用落差。
大同大學位於中山北路,校園內的尚志教育研究館(又稱小白宮),仿羅馬萬神殿建造,是婚紗外拍的熱點。小而美的校園中,師生關係緊密,教學互動零距離,一起發掘、定義、整理、解決問題,不斷從實做中學習、累積經驗值,找出學涯和職涯的方向。
讓小而美變成靈活專精優點
下課鐘聲響起,學生走出教室換到下一個學習場域,或是到夢工廠(造物教育實踐中心)操作各種製造機具,讓想法和創意得以真正實踐。大同大學把「做中學」作為教育的核心精神,結合學校的理工、設計、資訊工程等特色科系,朝多元面向的創新教學深耕發展。校長何明果述說學校「小而美、精緻而優質」,創立初衷即創辦人林挺生認為:「人才自己養!」首創「建教合一」模式,以符合業界用人之需求,也為學生開啟行動學習新體驗。
自1956年創校以來,歷經專科學校、工學院,後改名為大同大學,累積了超過一甲子的育才經驗。學校前身為「大同技能者養成所」,意即以「學生專業技能之養成」為課程規劃主軸,何明果校長強調,學校從企業辦學起家,迄今培養無數優秀經營者,主要是校方營造「跨界學習」環境,強化學生的整合應用能力。「小而美的校園,『多元』是最大優勢,我們善用資源讓學生的觸角延伸至各系所通識課程,形塑跨界DNA。」何明果期許在校生增長專業學養,畢業後通才廣博。
豐沛校友人脈匯聚產業資源
大同大學校友們分布於產官學各界,傑出校友包括夏普會長兼執行長戴正吳、金士頓集團創辦人孫大衛、萬寶週刊社長朱成志、研華公司總經理何春盛、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等,對於畢業生的就職與轉業都提供絕佳人脈資源。何明果細數傑出校友們的學歷背景,大多非本科系出身,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跨域特質」。
「機械系也要讀日文、國富論;管理系要懂機械概論、修圖學。當時大家都不喜歡也不懂學這些做什麼,但畢業後發覺在求學階段接受跨領域學習的訓練,才有後來的成就。」何明果進一步提到,學校以工科創校,但極為注重英、日語,修習第二外語專長有助於未來再升學與就業競爭力。「我們有許多校友出社會後,因為日語能力而多了外派或升遷的機會!」他以夏普會長戴正吳為例,大學奠定了日文基礎,任職大同公司期間曾被派至日本進修,因嫻熟日語加上勤奮好學,受到鴻海集團重用。
「我們希望從大同畢業的學生面對工作,有不同範疇的職掌都是『我能參與,我能承擔』的態度」,大同大學自三年前設立跨領域的虛擬學院—挺生學院,提供學生為期四年的跨領域學程,不受傳統學系體制束縛,有更多機會探索自我。跨院的課程設計,打破各院系框架,學生認識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激盪破框思維,學習不再是單向餵養,透過討論定義問題、實作和創新找出解決方案。
大同大學開放讓擁有工業級的3D列印廠商進駐,學生得以實際參與從設計到量產的過程,校園內的設計產業聚落正逐漸成形。
搭建學習平台超前部署未來
「我們始終堅持教學嚴謹,著重理論基礎與實作能力,從跨領域學習到扎實的語文訓練、校外實習,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到了大四有能力實現理想。」何明果一邊細數大同學生培育重點,一邊快步地走向校園裡的一角,「大同的Co-Working Space和創客空間(Maker Space)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我們開放讓外部廠商進駐,它不僅僅是一個展演空間。」大同大學邀請校外專業團隊進駐,特別引進電子、機械、金工、車縫、陶瓷、3D金屬列印等機具,讓懷抱創業壯志的學生得以近距離一窺實踐夢想的過程!這處隱身於台北市內,宛如夢工廠的校園基地,零時差與產業接軌,創造業界、老師、學生三方共贏,一股新世代的創新能量正在累績。
綜觀持續延燒的少子化危機,大專院校招生率受到衝擊,但是大同大學今年招生率達98.16%,何明果表示辦學的精緻化、特色化有成,國際交流與境外實習更拓展學生視野,已然成為理工、設計重點學校之一。他自許「在有限的空間,創造最大價值!」面對少子化的高教競爭,生師比降低,相對也能提供最好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機會。也因為如此,畢業生較不受大環境影響、順利進入職場,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仍保持就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