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漁網覆蓋在珊瑚礁上,造成珊瑚白化、海底生物棲地嚴重破壞,是海洋生態浩劫一大殺手。FAO預估每年至少有64萬公噸(佔海洋垃圾10%)的漁具遺失或遺棄到海洋,2018年預估廢棄漁具可達到80萬公噸。為了給漁民創造豐富的海洋資源環境,澎湖縣政府聯合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共同推動「澎湖縣礁區健康指數調查暨覆網清除計畫」,希望藉此傳遞復育海洋資源、漁業永續經營的理念。
澎湖縣長賴峰偉從1997年初任縣長時,對於海洋復育推動便極為重視,8年任內共打撈9萬4千公尺覆網,使澎湖漁獲量逐年增加。去年賴峰偉重返上任,除了祭出活化海洋12箭,為達到三年清除18萬公尺海底覆網的目標,創新思維採用產官學整合的大戰略。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以下簡稱高科大)在澎湖縣政府的支持下,攜手進行海底覆網清除,截至目前已清除近9萬公尺的廢棄漁網,距離達標只剩一半。與海洋資源永續經營管理,逐步建構島嶼生態觀光旅遊和漁業特色遊程。如此優異成績令人欽佩。
9月20日下午「魚礁救援,一網打盡」成果展上,縣政府與高科大、澎科大、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澎湖在地潛水會、救難協會各方均盡力將這一年工作的豐碩成果,用心地展現在動態與靜態的活動中。當日《今周刊》專門前往澎湖拜訪賴峰偉縣長與計畫主持人高科大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所劉文宏教授兼所長,近距離聽兩位以回溯計畫初始談起,分享海洋覆網計畫的發展歷程,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計畫推動。
前端自主管理,後端覆網清除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Q):請問澎湖縣府推動「礁區健康指數調查暨覆網清除計畫」的目的為何?
賴峰偉縣長答(以下簡稱賴):澎湖的珊瑚礁海洋生態豐富,但過去漁友因為不當作業或任意棄置損壞的漁網,讓纏繞於海底的網具覆蓋在珊瑚礁或岩礁上,導致珊瑚礁白化、死亡,魚類也無處棲身。看到打撈上來的廢棄漁網,佈滿著死亡的螃蟹、魚蝦,著實讓人痛心。為了活化澎湖海域的生態環境,讓漁業資源能生生不息,我們擴大產官學研鍵結與跨領域結盟,透過資源整合將礁區的覆網打撈上岸,期盼恢復珊瑚礁區的生態功能。
劉文宏所長答(以下簡稱劉):海洋孕育萬物,更是地球生命起源。聯合國在2015正式通過的2030永續發展議程與其17項永續發展中之第14項目標(SDG Goal 14)就是「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資源」。海洋科技是高科大發展校務特色之一,同時也積極推動師生共同參與地方永續發展,提倡海洋公共事務政策,以求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接軌。因此在獲得澎湖縣政府支持下,開始規劃打撈覆網的系列活動。
賴:計畫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打撈工作只能治標無法治本,要真正解決覆網問題,還是得從源頭做起,因此我也主張推動網具實名制與建立覆網回報平台,將來對於隨意棄置網具的漁民,將追究清除覆網相關責任與罰責,並且建立舉報專線系統,便能更有效率掌握海底覆網的熱點。
Q:覆網清除工作有何困難度,以及有哪些作業程序?
劉:進行覆網清除工作的難度,在於要潛入海中與海流不穩定、視線不佳的環境中作業,具有許多難以掌控的危險性,特別是有些廢棄漁網覆蓋在珊瑚礁上已長達數十年之久,在清除的同時,又要盡量避免造成珊瑚礁的二度傷害,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專業技能與豐富經驗。每次的作業,必須包括有船長、船工與救護人員,以及潛水調查員和水下攝影員,至少6位成員所組成的專業小組。
將來若能落實漁民業者自主管理,不但可有效減少覆網問題,也能大幅降低清除作業困難和不必要的風險。
透過珊瑚礁健康監測,建立海洋保護永續機制
問:您認為珊瑚礁健康監測具有哪些意義和重要性?
賴:在這次的成果發表會上,相信大家也看到我們還結合了學界與業界的力量,共同建立了一套珊瑚礁保護永續機制,將珊瑚礁健康監測融入潛水體驗,由第一線面對遊客的潛水店家與教練,傳達海洋生態環境保育理念,讓潛客成為全民科學家,為珊瑚礁「健康檢查」,希望透過全民的力量一起為保護澎湖海域盡一份力。
問:請為我們解說一下關於『珊瑚礁健康監測』的建立方式是如何進行?
劉:團隊成員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展示教育組 陳麗淑主任從國外引進的珊瑚礁健康監測,是藉由珊瑚礁健康色卡(Coral Watch Chart) 比對珊瑚顏色,便能得知其健康狀況,再將珊瑚礁健康監測數據上傳,並與全世界的資料庫進行整合,因此透過網路就能了解澎湖的珊瑚健康現況。
有興趣參加的潛客,只要向當地參加公益遊程活動的潛水相關業者報名,就能體驗為珊瑚礁健康檢測的難得經驗。
Q:透過本次海洋覆網計畫,還希望帶來哪些效應?
賴:澎湖是「海洋的故鄉」,漁業自然是澎湖的重要經濟命脈,身為縣長的我,對於維護海洋資源永續責無旁貸。希望藉由這次的合作計畫,能夠為漁業永續經營和教育扎根,讓復育成功的澎湖美麗海洋成為觀光新亮點,而珊瑚礁保護永續機制的建構,能幫助海洋志工隊及在地潛店業者有效運作,繼續維持澎湖海域監測,同時也能為台灣海洋志工團隊豎立學習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