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我也是被罵大的,為什麼小孩不行?」愛罵人的父母,小孩更容易行為偏差

「我也是被罵大的,為什麼小孩不行?」愛罵人的父母,小孩更容易行為偏差

2018-11-28 00:27

情緒本身沒有是非對錯,但當表達情緒的行為無法被接受,就會成為問題,久了就會累積壓力,造成問題。這與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關,父母如能讓孩子經歷多樣化的情緒,孩子就擁有更多的「工具」做選擇反應。

 

文/林郡妙

 

如果你:很少關心孩子的情緒感受;習慣對孩子施行打罵教育;對孩子有太多不合理的期許;抑或夫妻老愛在孩子面前大聲吵架……,那麼你可能要小心了。父母親的習慣不僅會累積孩子的負面情緒與壓力、造成行為偏差,長期下來更會損及大腦發展、影響學習力

經驗決定你如何表達情緒

曾任紐約大學心理系教授、美國西點軍校領導力及行為科學系教授與美國執業心理醫生,研究壓力、情緒與健康主題多年,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陳永儀指出,情緒就是「感覺」,是個人主觀的感受。「感受」本身沒有是非對錯,但當表達情緒的行為無法被接受,就會成為問題。

不過,為何有的人特別容易有負面情緒,且表達情緒的方式可能失當呢?陳永儀指出,這與個人的生活經驗很有關。

陳永儀強調:「大腦的連結有這樣的特性。你若是一天到晚看到生氣的爸爸,相較其他情緒,對『生氣』的熟悉度就會增加,此神經迴路也會變得比較敏感迅速。往後遇上任何情況,直覺反應可能都是先發怒再說。」

諮商心理師陳儀安認為,情緒會衍生行為問題,往往是生活中的不愉快經驗點滴累積而成。例如,學齡前孩子生氣時的表現,常是打人、吐口水、亂砸東西等動作性的行為。這是因為幼兒的語言發展尚未成熟,還無法用言語完整表達情緒,被欺負或受到委屈時,人的防禦本能便顯現出來。倘若家長未能理解孩子憤怒的原因,只是一味的制止行為,孩子的情緒無法被理解,便會累積負面情緒。負面情緒積多了,會衍生更多行為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情緒影響人際、更傷腦力

陳儀安提醒,若孩子時常處於緊張、害怕、憤怒等情緒高張的狀態,很可能損及大腦的長期記憶,學習效益也會降低。她解釋,人在學習時,得先將讀到的知識內容組織、理解後才能記得牢,相當耗費腦力。但緊張、害怕、生氣等情緒攸關生存危機,大腦一定會傾全力優先處理。而當大腦的主要資源被占據,書又怎麼讀得進去呢?

由珊卓.阿瑪特與王書宏這兩位腦科學家合著的《兒腦開竅手冊》也指出,研究已發現,長期的焦慮與壓力,不只會造成大腦裡掌管記憶的海馬迴體積減小、導致記憶能力受損,更會讓大腦前額葉皮質縮小。而前額葉又與記憶、規劃與組織能力有關,這些都是關乎學習的重要能力,影響不容小覷。


家長若情緒高,孩子的情緒低不了

陳儀安觀察,孩子的負面情緒累積,和所處的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態度有關。有些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正是來自父母過度嚴格的管教。

或許有些父母認為:「我也是被罵大的,為什麼我行,孩子不行?」但陳儀安說,每個人的氣質不同,父母應該多理解孩子的特質,找出較適合的教養方式,而不是全憑心中的那套規矩來管教孩子的言行。否則親子關係只會更緊張,孩子的情緒問題也只會更嚴重。

陳儀安補充,有些家長雖然不常打罵孩子,但因夫妻關係緊張,動不動就大吵。若孩子也在家裡,聽到或目睹爸媽爭吵,情緒很難穩定。她強調:「孩子的情緒波動,不見得是家長對孩子做了什麼,而是家長做的事,孩子都看在眼裡。」

陳儀安也建議,家有手足的家長若不想太常動怒,就盡量少介入手足間的紛爭。她強調:「家長如果孩子的每件小事都要管,可能整天都在忙著罵人,當家長的情緒高,小孩的情緒就低不了。」



看不見不等於沒問題

陳儀安說,像口出惡言、打人等「看得見」的情緒行為問題都算好處理,就怕孩子沒把情緒表現出來,讓人無從察覺問題。

例如自我要求高的孩子,面對父母的高期許,會督促自己努力達標。而父母看孩子「做得到」,總會要求「好還要更好」。陳儀安提醒,孩子表面看來很讓爸媽放心,但往往暗藏情緒的「未爆彈」。因為父母的要求無止境,會讓孩子覺得不管再努力,都達不到爸媽心中的完美,便會不斷累積壓力與負面情緒。而人終究需要成就感,才有前進的動力,這些孩子亦然。

陳儀安認為,自律甚嚴的孩子,不用家長盯就會給自己壓力,家長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放鬆」。多鼓勵他們在過程中的努力,也讓孩子知道「失敗很正常」,讓他們學會「放下」,孩子會漸漸釋放給自己的壓力。

陳永儀也指出,壓力是否對人造成影響與傷害,端看其控制感、程度與時間長短。例如,研究發現,若可在壓力情境下找出自己的掌控點,會減少壓力帶來的影響。

另外,研究也顯示,極端程度的壓力,有可能只經歷一次就足以造成心理創傷與大腦結構的改變。但程度較低的壓力,短期不會有太大影響,適度的壓力更可以是助力,讓表現更亮眼。但要注意的是,對大腦與身體而言,壓力等於緊急狀況,體內各系統都必須進入緊備狀態、立即做出反應。短期雖然無妨,但久了身體不堪負荷,各種身心健康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情緒三部曲:認識→接受→處理它

陳永儀認為,情緒是很多元的,父母如能讓孩子經歷多樣化的情緒,孩子就擁有更多的「工具」做選擇反應。她建議,比較好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練習認識情緒」。

練習的過程可以是問問自己、也引導孩子去想「現在的感覺是什麼」,學習認知情緒的存在。接著,不管當下感受再不舒服,都試著接受。接受自己的狀態後,不用急著處理,而是讓情緒沉澱;有時候經過沉澱,不好的情緒就過了,倘若還是過不去,再來思考該怎麼處理。多多練習,就能學會用更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

陳永儀補充,孩子生氣、難過時,可以告訴孩子「沒有關係、過得去的」,因為「不持久」正是情緒的本質。例如孩子難過哭了,就讓他好好哭一回,下次再碰上難過的事,就會知道自己挺得過。這樣的練習會在大腦建立迴路,人的容忍度也會提高。陳永儀建議,別為了怕孩子難過,就急著做些什麼轉移情緒,「沒有經歷過情緒,你不會知道怎麼面對、處理它。」

 

延伸閱讀:

1.大腦的6個新思考:這樣學習就對了!
 

2.就算「不是故意的」,也得承擔起錯誤,孩子在學校誤傷了同學,媽媽要他面對的3件事
 

3.孩子注音跟不上怎麼辦?國文老師+四寶媽:用獨一無二的方式陪每個孩子學習
 

4.孩子只要「聽話」就好?其實懂得思考為自己負責才是重點!
 

5.父母滿滿的批評與貶低,只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感受
 

長照險怎麼買?挑選有3大重點 

87歲的陳爺爺原本身體還算硬朗,平時陪伴在體弱多病的陳奶奶身邊,半年前他一如往日地騎著腳踏車去市場買菜,一不小心跌倒撞到頭、傷得不輕……因為這次意外,兒女們決定僱用外傭幫忙照顧兩位老人家。以陳爺爺的例子現在台灣已是很常見的個案,經常可以在傍晚時分看到許多外傭一邊聊天、一邊推著輪椅把老人家帶到公園「曬太陽」……,讓人感到無奈又有點感傷! 

長期照顧服務法(長照法)已於今年6月3日正式上路,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長期研究台灣長照法和失能、失智的專家指出,目前國內需要長照服務的老年人日益增加,但是在居家服務與社區服務項目裡,只能做到失能服務,無法兼顧到失智的部分,且外籍看護定位不明,當有需要的老年人愈來愈多時,是否必要引進更多的外籍看護?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小花平台保險顧問表示,因應台灣人口走向高齡化及少子化,長照險正躍為市場新寵,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考量到每一張長照險的理賠給付條件不盡相同,建議首次購買長照險的民眾,有3個挑選重點: 

首先,長照險是依據被保險人的失能和失智狀態給付,以「生理功能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作為判定標準,其中「生理功能障礙」,包括: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及更衣等6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只要有3項(含)以上符合就可理賠。另一方面,「認知功能障礙」是指被保險人持續為失智狀態,同時無法分辨包括:時間、場所或是人物,只要有2項(含)以上符合就可理賠。 

其次,長照險有所謂的「保單等待期」,又稱為「免責期」,大約在60至90天左右,也就是這段時間過後,保戶才能獲得應得的理賠給付。因此,對於保戶而言,免責期愈短,對保戶愈有利。 

第3個重點是選購長照險時,應該挑選有「豁免保費」機制的保單,一旦被保險人處於失能的狀態,即使沒有能力繳交保費同樣能延續保單效力,可以為自己與家人減輕保費負擔。 


3種長照相關險種一次比較 

長照險以定期給付方式,透過每月或是每年給付保戶一筆錢,與其相類似、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定期給付長照相關險種還有依照疾病給付的「特定傷病險」和依照殘廢等級給付的「殘扶險」,下表說明3種長照險在給付項目上有何不同及各有哪些優缺點: 

 

小花平台溫馨提醒:

長照險每張保單的給付方式和給付額度各有不同,在投保前,最好先了解契約條款內容,尤其在給付與理賠條款上,不妨尋求專業人員的詳細說明,才能評估該張保單是否符合個人需求,也保障個人權益。

延伸閱讀
睡不飽,成績不會好!全台有15%青少年「沒睡好」...這樣睡出競爭力
睡不飽,成績不會好!全台有15%青少年「沒睡好」...這樣睡出競爭力

2018-11-27

美國加州立法「禁止中學早上8:30前上課」破局!
美國加州立法「禁止中學早上8:30前上課」破局!

2018-11-06

沒補過英文,卻「英文比中文好」!自學秘訣:每天花10分鐘做這件事
沒補過英文,卻「英文比中文好」!自學秘訣:每天花10分鐘做這件事

2018-10-22

大女兒是廣告創意總監、二女兒是才貌雙全女星張鈞甯...星媽這樣教孩子「適性發展」
大女兒是廣告創意總監、二女兒是才貌雙全女星張鈞甯...星媽這樣教孩子「適性發展」

2018-10-22

42%學齡前兒童,每週學英文6.3小時...兒童英語教育大調查
42%學齡前兒童,每週學英文6.3小時...兒童英語教育大調查

2018-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