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家老大從國民小學畢業,回顧她這六年的課程,雖然沒有家庭聯絡簿、沒有成績單、沒有分數、沒有排名,一樣讓我可以瞭解和協助她的學習狀況。
給小孩魚,不如給魚竿
在以色列,小學三年級要上「專題課」,是非常特殊而有趣的一堂課。這是教育部學科融合教學的嘗試之一,以色列公立學校從小一開始上基礎電腦與網路課,小學二年級則教小孩自己做簡報。
上了三年級,「專題課」是讓小孩學會在教科書之外,自己找資料、組織素材、找出答案,做成簡報。因此這個課程有一半的時間在教室上課 (教室內有兩台有網路連線的電腦),一半的時間在電腦教室上課。
學期初,老師先提出幾個大主題:歷史、自然、數學……小孩分組之後,自行確認最後的主題,便開始搜集資料並編輯整理,最後利用PowerPoint 做成簡報,分組報告。班上老師與助教的功能,在於協助小孩完成他們的簡報任務,而非在講堂上滔滔不絕講話的那個人!
所以,這個課程是導師口中「給小孩釣魚竿」的課程。「這個年代的小孩都拿平板來玩遊戲—我不是說玩遊戲就一定不好,但不如早些教會他們如何使用這些工具,與學習產生更多正相關的聯結,讓他們更有能力自主學習。」導師解釋道。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小孩一週有八堂課的時間是選修課。分成「科學」、「藝術」、「生活技能」與「學習工具」四大主題。每個主題下各有兩到三堂課,小孩可以自行選擇。我家老二瑪雅去年選了「烹飪」、「機器人」、「葡萄牙文」和「刺繡」四門課。
這些課程有助於小孩開發和試探自己的專長,進一步瞭解自己是否適合參與一些才藝班。
「要小孩保持學習的熱情和自主度,必須給予一定的選擇權。」瑪雅導師在學期初家長會中這麼說,「我們發現小孩自己選擇的,他們通常會比較主動,也清楚自己要負什麼責任和代價。」
對我而言,瑪雅選擇了「烹飪」課程後,最大好處就是知道如何使用微波爐和烤箱。有個週末早上,她在廚房忙東忙西,用微波爐做出了披薩和蛋糕,自己切了沙拉,得到了很棒的一頓早午餐。
而這些選修課也跟才藝班一樣,小孩往往學習了一、兩個月後,才發現不適合,因此這裡會有一個月的試聽期。小孩可以每一堂進不同的班級聽課,一個月後再來決定要選修什麼課。
沒有分數的成績單
我們小孩念的雖然是偏遠地區公立學校,卻是全國前百大的優良小學。這樣的一所小學,竟只在六年級時,才發成績單給父母。
當然,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的期末個別家長會,老師都會很仔細地與父母談論小孩每一科的學習、其他科任老師的回饋。然而,沒有各科分數、沒有排名。父母可以知道的就只有自己小孩的學習狀況好不好,而不是在班上第幾名。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有課堂考試,但沒有成績單。因而小孩考得好不好,全班考的狀況如何,只能問小孩,或是問願意講自己成績的其他孩子。
而到了六年級,孩子把成績「本」拿回家時,一樣讓我吃驚!
原來這裡發的不是一張上頭寫著科目和分數的單子,而是一整本的成績本。每一個科目都有自己的一頁。除了語言,數學和英文之外,完全沒有打分數。
沒有分數,我要如何掌握知道小孩的學習狀況?便以拿「科學」的學習評估方式說明吧。
在「科學」這一科裡,一開始寫了評估內容有兩項:「知識」及「學習技巧」。「知識」是指六年級在學的學科內容。這一學期小孩學的是「能源以及對自然的影響」以及「人類對於自然能源的使用和探索」,每一項都分成「需要改善」、「良好」、「非常好」、「優」四個等級;接下來的「學習技巧」又分成三項:「分析科學性文章的能力」、「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做科學實驗階段的能力」,一樣分成四個等級。
最後科任老師給了評語:瞭解各種能源在自然界的現象和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和影響,有能力分析相關科學文章,並且有興趣自行補充,擴大主題的學習內容和豐富度。
我看到這個科目成績表,覺得非常耳目一新。成長在台灣的我,成績單中除了分數還是分數。僅能傳達知識的熟悉度,但無法得知小孩的閱讀分析能力或批判思考能力。
而這張沒有分數的成績單,卻更簡單明瞭地讓我瞭解,原來我小孩的學習能力目前到什麼程度了。
除了「科學」之外,每一科一樣都有「知識」和「學習技巧」兩項。像是在「語言(希伯來文)」這一科中的「學習技巧」,就把「閱讀理解力」分成「閱讀理解力~知識性文章」以及「閱讀理解力~故事性文章」兩種,讓人一目瞭然,十分清楚小孩的能力定位。
今年我家老大從國民小學畢業。回顧她這六年的課程,雖然沒有家庭聯絡簿、沒有成績單、沒有分數、沒有排名,一樣讓我可以瞭解和協助她的學習狀況。而在看了她各科成績的分項評比之後,她哪一科拿到的是100分或98分,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書籍簡介:聽懂孩子的話:養出不畏權威、理性對話的虎刺巴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