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68歲的肯.羅賓森(Ken Robinson),稱得上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有「世界教育部長」之稱,曾撰寫《讓天賦自由》、《讓創意自由》、《發現天賦之旅》、《讓天賦發光》等多本暢銷書。他同時也是TED教育演講的佼佼者,最受歡迎的演講「學校扼殺了創意嗎?」至今已擁有超過5千萬的瀏覽人次,高居排行第一名。
文/王惠英
睽違數年,他又推出了新的作品《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You, Your Child, and School: Navigate Your Way to the Best Education),雖然也聚焦在孩子的學習與教育,但這次是由家長的立場出發,全盤思考多元的教育選擇、孩子接受教育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克服這些挑戰。原來,家長並非只能把孩子交給學校,其實可以發揮更大的力量。
台灣也有很多關心教育的家長,面對新時代的種種挑戰,摸索著該如何協助孩子迎向不確定的未來?《未來Family》透過獨家專訪肯.羅賓森,邀請讀者一起聆聽大師的分享,以下是精采訪談內容:
Q:透過這本新書,你希望協助家長了解不同的教育系統,使他們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你認為怎樣才稱得上是「好的教育」?
A:我在書中提到,教育有幾個不同的目的。首先是經濟發展,父母期望孩子透過教育做好準備,將來能夠維持生計、財務獨立,並獲得職場的成功,但要注意現在世界有哪些變化,以及年輕人在未來取得成功需要哪些社交技巧與能力。其次是文化發展,教育能幫助孩子了解文化價值、傳統、歷史、社區及世界文化。
第三是社會發展,也就是幫助孩子融入並參與社會。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個人發展。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都會同意,每一個孩子擁有不同的才能、興趣和機會,要幫助他們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樣貌。
此外,教育有不同的形式,也要學習如何學習,因為學習方式改變了,還有學校的價值觀及文化也很重要。如何判斷學校的好壞,主要與教育的品質與價值有關。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應該上大學,但教育可以更寬廣及多元化。
Q:這些年來,你應該參訪過很多不同的學校,你認為邁向「好的教育」的關鍵是什麼?具體的例子?
A:我在書中特別指出學習、教育和學校三者的區別。孩子充滿好奇、喜歡學習,擁有驚人的學習潛能;教育是較有組織的學習計劃;學校則是學習者組成的社群。我認為好的教育是塑造一種好的學校環境,引發孩子學習的欲望和好奇心,發展他們的能力、態度與素養等。
全球有很多教育系統注重考試和競爭,但除了智力發展外,情緒、社交與體能等發展也很重要。因此,好的學校應提供寬廣的課程,包括藝術、社會、人文、體育、專題導向、社區議題或批判思考等課程。很多教育系統朝這個方向在做。教育要顧及各地文化特色,新加坡、台灣、香港都有不錯的新嘗試,芬蘭常被提及,蘇格蘭、加拿大也都有例子。學校和家長應認知到,我們需要寬廣的教育,並鼓勵中央和地方制定相關的政策。
Q:近年來,台灣的實驗(另類)教育蓬勃發展。據你觀察,美國的另類教育發展得如何?是否真的打破傳統教育的制式框架?
A:我們稱之為另類教育,代表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另類教育注重的是個人的認同、每個孩子有不同的興趣和才能,以及創意、社交情緒和社群發展的機會。這樣的教育系統不會太嚴格,也不會完全受限於考試。有很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書中提到「民主型學校」,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決定權,有的教育會教導孩子成為正向的決策者,都是強調更有人性的教育,而非標準化或制式化。
很多家長擔心激烈競爭的教育系統無法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才能、培養需要的態度和技能及在職場上獲得成功,就可以選擇另類教育。
Q:你在書中談到,家長對教育有一籮筐的擔憂,可以談談大多數父母最擔心的教育問題嗎?如何找到解方?
A:很多父母擔憂孩子能否繼續念高等教育,然後找到好的工作。這個世界變化得太快,人工智慧導致很多工作消失,還有其他很多的挑戰。家長也憂心文化的問題,他們發現孩子的壓力變大,原因之一是受社群媒體的影響。所以,我希望家長能夠思考自己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正視可能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克服這些挑戰。
沒有兩個小孩是相同的,每個人擁有不一樣的天賦和能力。如果家長擔心孩子的教育品質,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包括與學校的校長或老師合作,在既有的體制內尋求改善;結合其他人的力量,促成教育系統的改變;或者讓孩子接受體制外的教育。
Q:考試和競爭對全世界的教育系統都有重大的影響,你怎麼看這件事?
A:我並非反對考試和競爭,對年輕人來說,如果可以不受考試的制約,這是幫助他們養成專注與紀律的機會。考試本身不是問題,但在很多教育系統內,考試占有壓倒性的地位,並且是透過考試來決定升學,導致愈來愈激烈的競爭。這樣的做法箝制了年輕人的發展和機會,也造成他們的焦慮及壓力。
Q:你經常談到,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可否給予家長一些建議,告訴他們如何幫孩子找到並發揮自己的才能?
A:教育很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個人發展:有人打開數學的書本,念起來很舒服,因為很快就能夠理解裡面的內容;有人喜歡彈奏樂器;也有人熱愛運動。我們應特別注意、觀察孩子從小喜歡做的事,並鼓勵年輕人去發掘、發展自己的天賦,學校也可以提供他們不同的探索機會。如果孩子沒有接觸樂器、運動或做科技專題等機會,就很難發現自己對什麼有興趣或擅長做什麼事。
Q:如果家長看不到孩子對任何事有特別的興趣或天分,該怎麼做才好?
A:每個人都擁有很多不同的天賦,也許不是非常特殊或獨一無二,好到可以拿獎牌,但如果沒有探索的機會,比如學校沒有提供科學或音樂課程,孩子沒有接觸學習的機會,就不會發現自己對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也可能是自己的天賦所在。找到這些個人的特殊興趣,也可以為人生增加樂趣。
Q:世界快速變化中,你認為教育能否跟上改變的腳步?為什麼?
A:我確實認為教育可以跟上世界變化的腳步,生活中有很多例子。例如,科技的發展驚人,2007年,第一支智慧型手機誕生,大幅改變人們的生活,比如聯絡溝通、打發時間、學習或工作等方式。教育的改變是極緩慢的,但科技正加速帶動教育的改變,包括線上課程、新的教學方法、支援課程的網路資源,甚至出現了虛擬學校。其實,學校、老師也是教育系統的一部分,他們改變,教育就會改變。未來已在眼前,包含非洲和印度等地在內,很多教育系統都開始產生新的變化。
Q:談到科技,你認為科技是否會對教育系統帶來重大的改變?就像它改變了音樂和通訊產業。
A:毫無疑問,科技對教育的影響已經發生了,也將帶來重大的改變。科技用於教育上,已促成新的可能性,例如可以讓學生線上共同協作一個主題,進行個人化的數位學習等等。科技不會是唯一的答案,但會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工具,可以用來提升教育品質,不只在這個世代,還有未來的世代。
Q:愈來愈多父母擔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崛起,你如何從教育的觀點來談這個熱門議題?
A:過去幾年,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崛起的確令人有點恐慌,但也促使教育不得不有所改革,其實人的彈性是很大的,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要讓教育使學生變得更有適應力、創造力、靈活彈性和改變的能力等。
Q:為了回應快速變遷的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OECD和歐盟都強調素養教育,並認為素養(competency)結合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可以幫助孩子面對未來。你怎麼看這一波教育改革的潮流?
A:孩子經由素養教育,應該會比較有能力去面對未來,常識上理解是這樣。我不喜歡講學科(subject),也許我們可以稱為discipline(訓練或修養),譬如數學、音樂或舞蹈都是一種discipline,結合不同的知識、技能和個人的想法及興趣。如果孩子培養批判思考、合作、熱情等能力,比較能夠管理自己的生活及與他人相處。
Q:有學者表示,素養式的教育可以是:老師上課時的講述只占20%、80%是設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包括以現象主題或專題為主的課程設計,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培養素養能力。你對此的看法如何?
A:我認同這樣的做法。好的教育,教學還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但教學不是講授、教導,而是幫助學生學習,甚至促成彼此的合作學習,這就是一種素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