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方法篇:自然後果與分離課題〉2大原則解決爸媽頭痛問題

方法篇:自然後果與分離課題〉2大原則解決爸媽頭痛問題

未來Family-生活‧教養‧愛

教育

2018-07-02 15:25

阿德勒心理學很重要的核心概念為「溫和且堅定的態度,自然而合理的結果」,只要掌握這個大原則,父母最頭痛的吃飯、收拾玩具和上學遲到等困擾,都能迎刃而解,讓孩子從行為後果中學會負責任。

文/羅梅英

對很多父母來說,讓小孩好好吃飯真是件苦差事。怕小孩餓肚子,媽媽在後面追著跑:「拜託你再吃兩口就好,」偏偏小孩不領情,爸媽於是生氣、威脅小孩:「你再不吃飯,我就把你送去孤兒院。」

 

阿德勒心理學很重要的核心概念為:「溫和且堅定的態度,自然而合理的結果。」只要掌握這個大原則,父母最頭痛的吃飯、收拾玩具和上學遲到等困擾,都能迎刃而解,讓孩子從行為後果中學會負責任。
 

自然後果讓孩子學會負責

 

「自然後果」是指,在大人不干涉的情況下,行為本身所導致的自然結果,例如:不吃飯會肚子餓、不穿外套會冷。

 

寶血幼兒園園長何翩翩認為:「教養不該是叫孩子感到害怕,而是讓孩子經歷自然的後果。」比方孩子不收玩具,你叫他去罰站10分鐘,下次他還是不會收玩具。何翩翩的做法是,如果你不收,玩具就會「消失」一星期、沒有得玩,讓孩子承受自然的後果。

 

何翩翩建議家長,多練習直述句和肯定句。例如:孩子不吃飯,家長不用生氣,直接告訴孩子「不吃晚餐的後果就是,晚餐會被收走、要等到明天早上才有早餐吃」。溫和的指出行為的後果,並且堅持到底,不因一時心軟而屈服。

 

運用自然後果之前,爸媽必須先確認自己的底限在哪裡,因為有些後果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承擔。像天冷孩子堅決不穿外套,因此生病的話,上班族爸媽還得請假照顧小孩。因此,爸媽必須告訴孩子底限在哪,而不是全權交給孩子做決定。
 

哪些情況不適用自然後果?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一書提到,自然後果雖然是協助孩子學會負責的一種方式,但也有不適用的情況:

 

1.孩子有危險:像是讓孩子在馬路上玩耍,沒有人承擔得起自然後果。

 

2.要花時間訓練:以過馬路來說,大人需要教導孩子馬路的危險,過馬路之前要看左右有無來車。這些都需要時間訓練,讓孩子可以理解因果關係。

 

3.自然後果會影響別人的權益時:例如不能容許孩子體驗對別人扔石頭的自然後果。4歲以下的孩子特別需要大人的監督照顧,就是這個道理,以便及時介入,避免危險。

 

4.孩子不覺得行為的結果是個問題的話,自然後果就無法發揮效果。例如:有些孩子覺得不洗澡、不刷牙、不做功課、吃太多垃圾食物,並不會造成什麼大問題。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吳毓瑩認為,以不刷牙為例,蛀牙對孩子來說太遙遠,大人可以提出這件事對他生活的意義,例如嘴巴臭會被笑。如果連這個他也不在乎,大人要小心的是,為什麼他不在乎和團體的連結及歸屬感。

 

何翩翩提醒,3~6歲的孩子無法體會自然後果的事。例如看電視太近對視力不好,父母就要幫忙,光叫孩子往後坐沒有用,直接把孩子抱到後面或是關掉電視,爸媽清楚表達堅定的態度,孩子就會知道大人的原則。

 
邏輯後果的4R條件

 

除了自然後果之外,「邏輯後果」也是行為後果的管教工具。什麼是「邏輯後果」?是指父母加諸於孩子的行為後果,例如孩子亂畫書桌或打翻牛奶,相關的後果是要他清理乾淨。

 

建中輔導主任鮑順聰比較,「懲罰」是上對下的關係,其預設是「feel bad, do good.」而自然後果、邏輯後果的預設則是,強調「feel good, do good.」他強調,邏輯後果必須與孩子犯的錯有關連性,例如上學遲到叫小孩不准吃飯,兩者沒有關連,就變成懲罰。

 

另外,說話若帶著指責,像是「你怎麼那麼笨」、「牛奶也倒不好」,也會使邏輯後果變成懲罰。

 

簡.尼爾森(Jane Nelsen)在《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中指出,邏輯後果有四個R條件,分別是:

1.相關(Related):行為和後果之間有關連性。

2.尊重(Respectful):不帶有歸咎、羞辱或痛苦。

3.合理(Reasonable):結果對大人和小孩來說都是合理的。4.事前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讓孩子有機會知道如果他選擇某種行為的話,就會發生的事,或是大人就會如何處理。
 
釐清誰是問題的主人

 

阿德勒說:「釐清誰是問題的主人。」以父母頭痛的上學遲到來說,究竟是小孩或爸媽的問題?高師大教育系教授楊瑞珠表示,只要問「這件事的最終結果會影響誰?」「誰該負起這件事最終的責任?」就能清楚判斷到底是誰該面對的問題。

 

小孩上學遲到,是他自己要去學校面對後果,這是社會運作的邏輯後果。楊瑞珠提醒爸媽,不要幫孩子擁有他該負責的課題,爸媽可以做的是,尊重鼓勵孩子、協助他做選擇、解決問題。要注意的是,「避免跟孩子權力鬥爭,爭到底誰是老大?」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應該聽大人的話,一旦孩子不服輸,需要解決的課題馬上就失焦。

 

《不教養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認為,「比起父母以為的,孩子在更小的時候就可以獨力完成很多事了,卻因為父母硬要代替孩子扛下責任,導致孩子永遠學不會自立。在那之前,父母只要靜靜觀察就好。」

 

但這並非叫父母從此不聞不問、袖手旁觀,而是運用方法,轉換成親子共同的課題。例如孩子不讀書時,父母可以這樣說:「最近不常看你讀書,我們可以談談嗎?」岸見一郎指出,「很多父母都會以『為了你好』為由,硬要介入孩子的問題,然而唯有在親子關係平等,課題區分明確的前提下,父母才可能幫得上忙。」


 

延伸閱讀

國際教育快報:美國〉從小扎根 有幼兒園6個月大開始導入STEM教育
國際教育快報:美國〉從小扎根 有幼兒園6個月大開始導入STEM教育

2018-06-04

道禾實驗教育學校〉以茶道、書法磨身心素養
道禾實驗教育學校〉以茶道、書法磨身心素養

2018-05-31

專科改大學,就叫「重視技職教育」?嚴長壽:台灣教育害慘技職生
專科改大學,就叫「重視技職教育」?嚴長壽:台灣教育害慘技職生

2018-05-31

綜合創意主題:新北深坑國小〉讓學習跟生活情境接軌
綜合創意主題:新北深坑國小〉讓學習跟生活情境接軌

2018-05-31

戶外教育:走出教室,學習更有感
戶外教育:走出教室,學習更有感

2018-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