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自由流動在今日早就已經是一股勢不可擋的趨勢!外派與到世界各國工作,已不再只是選擇題,對於年輕世代來說,只要有機會,早已經變成了肯定的關鍵詞!
文/黃卡亞
依104人力銀行資料庫顯示,曾主動應徵海外工作,且想到海外區域的工作求職者,2016年全年超過13萬人,而以想到同文同種的對岸工作者為最多,想要南向到東協各國工作者則居次。
觀察一》台灣人才外派意願提高
「(願意外派)越來越多,接受度越來越高」,著名紡織業者聚陽實業企業資源發展處副總經理周文津,點出該公司相較於六、七年前外派意願的差異化,意願平均提高約兩到三成。他舉例,過去在學校職涯宣導時,一提起外派,沒幾人關切;現在則是介紹一結束,學生會主動來詢問。
「如果以前是十個(人)去掉一半,現在則有四選一的機率,還會主動積極問培訓多久就能外派等展現企圖心的問題。」周文津觀察。因此,不管是大環境使然,或是個人追求更好的薪資水平,甚至只是想填寫一張夠完整的履歷表,將全世界當作你的工作場所,已是必然之路。
意願提高總有推力和拉力。推力是台灣長期的低薪,讓優秀人才選擇走出去。台灣近20年的低薪環境,使得年輕世代紛紛選擇走出去,渴望謀求更好的薪資待遇。
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鍾文雄就指出,低薪促使人才外流的動力,相較於十年前年輕世代不願外派的現象已大相徑庭。
其實早就好幾年前,新加坡城市小區中的小糕餅店老闆來台覓才就曾說:「台灣人(薪資)實在太便宜了!」加上外派工作提供的較高薪資,一來一回間,無疑增加外派動機。
儘管主動到海外工作是一項選擇,然而對於絕大多數工作者而言,外派仍佔出國工作較大比例選項。而從早期西進中國時個人台商外移,台幹隨廠遷移紮根、甚至當地買房,至今幾乎已經是「半移民」。「主要是(台灣)沒有發展機會了!」一位在北京工作約七、八年,曾經在中國大陸視頻網站工作過的台灣三十世代女孩說。
拉力則是跟著供應鏈逐水草而居的工作變多了。台灣是個海島,典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
觀察二》在職三年內幹部成外派主力
科技加快工作職場變革時代來臨。在過去,工作革命時代可能是數百年才變化一次,但在數位匯流下,企業變革可能從30年一變改成三年一變,同時是一種穩定型的變化。
放在組織上來說,不只要學習新的科技,更要把同質性的事務打破,讓跨領域的人才進來。環境發展周期縮短自然增加企業創新難度,「人才能力多元化」就變成必備條件;如果僅能像過去只將一件事情做好,很容易就被取代,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而其中,國外工作經驗則是履歷上不可缺乏的一塊。
當科技打破工作地域版圖,儘管視訊會議或LINE等即時訊息可以扭轉時間差;但當企業擴張腳步從對岸的中國延伸到東協走廊、甚至中東或歐美時,想要達到「國際在地化」企圖,第一批開疆闢土的戰士多半需要有經驗的外派經理人,而今則以工作兩到三年經驗的培訓幹部為主力。
從市場轉化到生產線的連動綁得越來越緊。「光只是出差,下單、設計、打版,趕不上生產速度,因為光是船期就要十天,但在當地僅兩天就能出貨;只有養一個供應鏈在當地,才能有長期運用的能力」,一位工廠遍布中國、東協,客戶分布在歐美的企業高階主管點出關鍵:被客戶drive(驅動),因此需要大量外派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