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學校都接不住孩子,他們該何去何從?失去關懷的孩子不是天生叛逆,只是不適應學習環境。
從教育的難題出發,飛夢林如何在主流教育部隊之外,創造一群讓少年不放棄學習的小隊伍?
十七歲的葉偉翔,白天是屏東市民生家商餐飲管理科二年級的學生,放學後,他就到「飛夢林青年咖啡」打工,九點和同事做完打烊清潔工作,便拉下鐵門,騎腳踏車回家,幫從小相依為命的阿嬤做資源回收到十一點,才結束一天的工作。
多數十七歲少年感到辛苦的日子,對葉偉翔來說,卻是追求好久才獲得的踏實。
四年前,國中二年級的葉偉翔經學校老師推薦和阿嬤的申請來到飛夢林,他白天在「飛夢林學園」上課、夜間在「飛夢林家園」生活,周末返家。
葉偉翔從小就失去媽媽,爸爸和哥哥北上工作,只剩他和阿嬤生活在堆滿了回收物品、只有一張床、連站立的空間都沒有的屋子裡。在學校,他是消極而沉默的邊緣人:沒有朋友、學習跟不上、功課不交、頻繁的曠課到幾近中輟。
成立4年 助學校拉回漏接的少年
「我大概半年才真正喜歡那裡(飛夢林)的生活。」記者在打烊前到了飛夢林咖啡館,眼前的葉偉翔臉上掛著笑容,坦然有禮回應。這個帶著陽光的男孩,和他生命故事的前半段:畏縮、憂鬱、躲在幽暗角落不發一語等形容有很大的差距。
「我希望我可以增進家庭感情,和阿嬤達成共鳴。」四年前嗆阿嬤,和阿嬤關係極差的男孩,現在最大的夢想是修補和老人家的關係。
位於屏東縣潮州小鎮的飛夢林已經成立四年,取自Family譯音,是為失去家庭(或有家庭卻無功能)及失學(中輟或瀕臨中輟者)的「雙失」國中生而設計的「中介教育」場所。
因為服務對象不是法院裁定,沒有法律強迫性,所以孩子要來,必須看過環境不排斥,家長也必須提出委託申請。通過後,孩子白天在學園上課,下課後回家園過家庭生活,但學籍仍掛在原學校,老師會鼓勵孩子回學校參與校慶等活動,國中畢業證書也由原校發出。
「學園」由縣府教育處設計適合孩子的課程,「家園」則由社會處委託「善慧恩社會慈善基金會」承辦。由教育和社福兩個系統對等合作,當時是國內首見,至今仍是唯一,在亞洲地區也新穎,曾吸引來自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教育或司法機構參訪。
九月初剛開學,時序已入秋,但南台灣的太陽還是夏日狀態,在園區走五分鐘路,就足以滿身汗。
家園院長羅汶欣認為,家園要提供的不只是吃飽穿暖,還有家的想像:自在地生活、家人般地彼此關心照顧。(攝影/余志偉)
進度放慢 教會比教完還更重要
由軍營改成的教室很大,空蕩蕩,只有一面黑板、六張桌椅、四個八年級的學生在上理化課,電風扇嗡嗡嗡地吹著熱風。教師梁曉毅在教「水溶液」,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書,學生跟著抄,遇到不會的字就問,「食鹽水的『鹽』怎麼寫?」
這堂課和你能想像的理化課很像,不同的是,梁曉毅用了大量板書,要學生抄寫。她解釋,「他們從小沒什麼機會拿筆寫字。」然後細數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現況。
梁曉毅一堂課只講一個觀念,講得很慢,透過不同的題目反覆練習,帶著學生一題題解。「這我知道!」「喔!」這是學生「懂了!」的興奮發語詞,在場四個學生有三個都跟得上,並且有種「闖關晉級」的愉快感。
看著這些投入學習,和老師互動良好的孩子,很難想像,他們曾經是走路有風的大哥、曾放了火燒了家裡的衣櫥。
他們臉上,已不是防衛與憤怒的線條。
「被友善對待和看重,是身而為人的重要需求。」涂志宏是四年前飛夢林創設時的學園主任,他說,只要孩子在飛夢林待過一陣子,回到原學校參加活動,原校的老師都會很訝異:「這是我們的孩子嗎?」孩子臉上的放鬆和自信是之前沒有的。
「他們在原有的遊戲規則下是『魯蛇』,是被打趴的,但是在飛夢林,幫他設立目標『你要拿兩張證照!』多數孩子做得到。」涂志宏任期結束後又回到一般公立國中擔任校長,他很感慨,「我們在體制內,也應該要為『每個孩子』設定屬於他的目標。」
飛夢林是國內唯一結合教育及社政系統的中介教育,孩子白天 在學園上課(上圖, 體育課),(攝影/余志偉)
晚上回到家園生活(下圖,家園的寢室)。(攝影/余志偉)
給避風港 也培養未來謀生技能
攤開飛夢林的課表,很清楚的兩塊學習:上午學科、下午技藝和戶外。
學科是在課綱的架構下,上最少時數的課,老師們的共識是,慢慢上,教會比教完重要;下午除了技職課程,還穿插體育課。
飛夢林孩子比一般孩子要更早自立,可能國中畢業就得養活自己,技職課程及考照,讓他們培養一技之長;而體育,像是打球、長距離的單車挑戰、遠征課程,則為培養他們安全、自信、團隊與紀律。
放學後,孩子在各自的「小家」,洗澡、洗衣服晾衣服、躺在床上滑手機、窩在客廳沙發看電視、吃晚餐、收拾打掃。
飛夢林有三個「小家」,一個小家住八個孩子、搭配三個生活輔導員,有臥室、廚房、浴室、客廳等家庭空間。
「我在這邊很好,因為半夜發燒時,老師會來摸摸我的額頭。」這是七年級的阿齊入園半年後說的。阿齊是新移民之子,從小目睹爸爸打媽媽;一般家庭常有溫暖摸頭的動作,他到十三歲才感受到。
家園院長羅汶欣希望,一般孩子在家庭裡擁有的,飛夢林的孩子也可以有。孩子晚間有太鼓、烹飪等不同才藝課,周一晚上,還可以去逛夜市,「我們會發零用金,一半強制儲蓄,另一半讓他們有機會花用,像一般的孩子,去夜市可以買想吃的飲料零食。」
本來只提供國中生服務的飛夢林,發現有些孩子畢業離園後,「又被打回原形」,因為家庭環境未改善,連住的地方都沒有,或者沒有進到適合的高中職,很快離開學校。善慧恩基金會因此開設咖啡館,提供工作機會,並成立「飛夢林青年宿舍」,讓離園後卻無家可歸的孩子安心住到高中畢業。
「這些孩子身上有傷,他需要小一盆的水,原來的大池子不適合療傷。這群孩子需要被慢工出細活的對待。」涂志宏說起飛夢林創建的初衷。
飛夢林在主流教育的「大部隊」中創造了一支「小部隊」,接住了脫隊的孩子。孩子不是跟不上,只是需要不同節奏的「小隊伍」,等待他們。
飛夢林
負責人:屏東縣政府(學園:教育處;家園:社會處)
地點:屏東縣潮州鎮
成立:2013年
宗旨:提供少年的學習、安置輔導、培養自立能力
社企機構:飛夢林青年咖啡、飛夢林青年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