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運動營養專業漸受關注,但全台灣目前只有不到十位的運動營養師,若要隨著選手到國外比賽,少不了需要以英語溝通。
文/沈欣蓓
近年來,國人運動風氣盛行,不少想要雕塑體態、鍛鍊肌肉的民眾也想以運動搭配正確的飲食,更有效率地達到目的。不過由於運動營養專業近幾年才漸受關注,目前台灣的運動營養師屈指可數,「連同在學術研究單位服務的總共不超過十位!」營養師資歷近十年、從事運動營養顧問工作三年的楊承樺認為,未來運動營養師的需求一定會水漲船高。
輔導過如排球選手黃培閎、馬拉松選手張嘉哲等許多現役運動員的運動營養師楊承樺,自己也是營養師出身,從實踐大學食品營養系畢業、考取營養師證書後,便投入鑽研保健、醫療相關領域。直到有一天,他感覺到自己身體代謝開始變慢、發胖,決定進入健身房運動,「我心想身為營養師,只要搭配運動,應該很快就能減掉體重。」
掌握異國飲食 因地制宜營養策略
但真正開始運動,他才發現必須先了解運動科學,才能發揮營養學的搭配效果,「例如許多人認為運動後進食會復胖,而不吃東西。但其實運動過後的半小時內是補充營養的黃金期,喝高纖豆漿等蛋白質類食物和香蕉、地瓜等醣類食物,可以幫助身體恢復,減少肌肉流失,降低脂肪囤積。」
為了更深入了解運動和營養之間的關係,楊承樺回到校園重拾課本,取得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自此正式踏入運動營養領域,為運動選手、一般民眾提供諮詢和規畫飲食策略的服務。
他分享運動營養師和一般營養師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特別重視「時間點」,必須掌握運動者的身體狀況、運動時間、頻率及強度,還有飲食消化及作用高峰期,進而安排合適的飲食策略和補給品建議,才能讓運動員的體能保持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