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急缺鞋業人才!這是第一次,平日搶訂單、王不見王的製鞋業老闆們攜手合作,在台中逢甲大學成立鞋業教育基金會,一起出錢出力,共同培育鞋業人才。
原本各為一方之霸的台灣鞋業大老,聚集在逢甲,為的不是自己,而是產業的未來。
「因為工作環境辛苦,製鞋業不易吸收優秀管理人才。」全球第一大特殊鞋製造商通用化學鞋業總裁蔡朝嘉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服務的國際品牌多年來一直蓬勃發展,才深切體悟到人家為什麼強,就是因為那些產學連結的基礎做得很好。」
為解決台幹斷層問題,這群製鞋業大老闆決定向下扎根,回故鄉中台灣,從大學開始培育台灣鞋業的實務技術人才、促成學用合一。
「這是第一次,鞋業大老們放下競爭關係,集合在一起為培育中階幹部努力。」台灣鞋業教育基金會發起人之一江韋侖說,這個計畫預計五年出資三千萬元,在逢甲大學開課培育鞋業管理人才。
事實上,早在兩年多前,江韋侖就拋出這個想法,沒想到立刻引起多位鞋廠大老闆的共鳴,「原來大家早就面臨這個危機,只是缺少一個平台去執行,我只是負責串起大老闆之間的共識而已。」他謙虛地說。
為籌組鞋業教育基金會,江韋侖與蔡朝嘉,拜訪逢甲大學董事長高承恕與校長李秉乾,他們因與傳產、科技業有著多年豐富產學合作經驗,在鞋業願意團結的氛圍下,雙方一拍即合。
製鞋業兩大困境 除了人才荒,也沒相關教育體系
就這樣,去年十一月,台灣鞋業教育基金會在逢甲大學揭牌了,而第一任基金會董事長就由蔡朝嘉擔任,副董事長為隆典實業董事長黃振元、九興控股副董事長趙明靜兩位產業大老。
攤開鞋業教育基金會董事名單,各個身價都是超過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的大亨,背後代工的客戶全是國際一線品牌,儼然是全球鞋業品牌代工的縮影,一個董事會成員身價超過五、六百億元。
以擔任基金會副董事長的隆典黃振元為例,是近年竄升速度最快的運動鞋製造商,目前為全球第三大鞋品製造商,產能僅次於寶成與豐泰。還有近期剛擠進Under Armour供應鏈的鈺齊,不僅是上市公司,也是兩岸戶外鞋大廠,而另一位威通實業董事長梁萬富,則是從製鞋學徒變休閒鞋代工大廠老闆,每一位鞋業大老的創業故事,根本就是一部台灣製鞋業史。
儘管擁有再輝煌的過去,但三十年來,台灣鞋業長期依賴大量人工,不斷追逐人口多、工資低的國家,從台灣轉戰中國,再一路逐水草而居,赴東協設廠,現在連非洲的衣索匹亞都是生產基地,背後所延伸出來的,是兩岸人才與製造王國的傳承之戰。
陸幹問題叢生,台幹銜接不易,可說是目前製鞋業普遍面臨的現況。
台灣製鞋公會祕書長賴奇見說,如今中國幹部的技術、薪水、管理工廠能力,已經超越台籍幹部,台廠在兩岸已經用同一套標準與行情招募新人,也就是說台灣人在起點上已經不具備優勢了。
蔡朝嘉用「痛徹心扉」,形容台灣製鞋界找不到可用之才的困窘。
原來,五年前,鞋業大廠陸續往東南亞布局,台灣管理人才斷層,讓蔡朝嘉身處的製鞋產業,面臨基層到中高階人才的全面匱乏,「到最後跟著我們去越南、印度開疆闢土的只剩大陸幹部。」
「我們老了之後,工廠誰接?」六十三歲的蔡朝嘉坦言,過去二十多年產業西進,「外移又快又廣又徹底,卻疏於同步培養人才。」而台灣社會的文憑主義掛帥、缺乏實務基礎,在在嚴重侵蝕原本優秀的技職教育,造成產業升級困難、企業找不到人才,他不敢想像,未來他如果退休了,工廠不是收掉,就是交給陸幹管理。
提升學生興趣 派教授前往義大利,修設計課程
有全球最大工作鞋生產商之稱的欣錩鞋業董事長何樹滋感同身受的說,十六年前他的兒子何建德已進入公司接班,但到現在自己還是在第一線打拚,因為外在環境在改變,如果不跨出去經營,就會喪失轉型的機會。
事實上,全球有百分之八十的鞋子,都來自台商鞋廠設計與生產製造,每十雙鞋中,就有八雙來自台灣鞋廠。雖然台灣早年有製鞋王國美譽,卻沒有一個製鞋相關科系,導致鞋類設計與製造教育尚未形成完整體系,尤其台商長期在海外設廠,管理人才面臨嚴重斷鏈,產業無法升級,自然無法吸引有創意的新血加入製鞋這個老行業。
黃振元也強調,學校不是職業訓練所,但是學校可以提供學生良好的基礎教育、傳授專業的知識,「真正detail(細節)的訓練,應該來自企業界。」同時身兼台中立人高中董事長的他深知,人才培育不能著急,一定要長期扎根。
黃振元認為,「企業家必須要替未來的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來規畫。那麼你就會思考到,人才怎麼培養,未來人才從哪裡來。」
高承恕說,台灣鞋業教育基金會與逢甲大學共同辦理鞋業學分學程,最重要的是引發學生對製鞋產業的「興趣」,提升學生對製鞋產業的相關知能,進而培育製鞋產業的管理專才,為此逢甲去年還派了一位教授遠赴義大利,修習鞋業設計課程,以強化未來課程教學銜接。
這群從基層一路打拚上來的大老闆,想法很務實,除了建立企業人才學分學程,更希望透過培育鞋業師資,再加上每年寒暑假鞋業實習,吸引新血加入,去年已成功媒合三十二位大四學生赴鞋業工廠實習。此外,鞋業教育基金會並設立獎學金吸引外配子女人才,希望利用他們學習越南文的進入門檻低,快速累積南向的人才。
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說,大學除了必須與企業雙方盡量彌平產業落差,也必須給學生走向國際的機會,所以,攤開鞋類產業人才學分學程的課表,有鞋類生產與通路管理、鞋類專題講座、鞋類外文、鞋類設計與製造等,突破過去對於製鞋產業,必須著重技術層面的刻板印象。
▲點擊圖片放大
吸引新血加入 寒暑假實習,學技術並累積經驗
因此,在基金會的協助下,甚至出現各代工大廠總經理親自授課,將公司與個人原本不對外公開的數十年經驗,毫無保留的分享給大學生,這群製鞋業大老闆希望透過「撒種」的動作,培養擁有實作能力與自信的新一代鞋業人才。目前該學程不限科系,只要有興趣的學生都可以選修。
與業界教師一起搭配授課的逢甲大學助理教授王柏婷說,以這學期開設的「鞋類外文」來說,講師是曾任職於Nike開發部經理的賴培根,他因為實務經驗豐富,透過有系統的教學內容,可以快速讓大學部學生理解鞋業設計與製作流程。
「以前只知道台灣生產很多鞋子,也不知道都來自這些公司,上過鞋業外文後,不只學到技術、又可以跟學校教的理論搭配起來,學習到的東西就比較能熟記在腦海裡,也比較知道什麼是自己需要的。」逢甲大學外文系大三學生陳知為說,他很希望爭取到製鞋業實習,因為製鞋業薪資、出路都比想像的還寬廣。據了解,製鞋業儲備幹部起薪平均約四到五萬元之間。
鞋業教育基金會的人才培育計畫,讓外界在逢甲大學看見台灣鞋業人才培育基地,似乎也看見台灣製鞋業轉型的曙光。
台灣製鞋業大老通用化學鞋業總裁蔡朝嘉(左2)、九興控股副董事長趙明靜 (左3)等人,在逢甲大學召開台灣鞋業教育基金會董事會。(攝影/吳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