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歐洲專業合格教師,面對數位工具的活躍、新穎,也仍然需要學習更有技巧的掌握,才不會讓小學生徒然花費那麼多時間在網路學習,成效卻不彰。
作者︰番紅花
今天接到一通招生電話,老師在話筒另一端熱情激昂地自我介紹,他們是一家擁有四十年歷史的數理資優補習班,課程規畫從孩子念幼兒園大班開始到考取前三志願高中為止,不管是五、六歲的學齡前,還是十五歲的小少年,他們皆自豪於最擅長激發出孩子的自然科學實驗潛能。招生老師並再三強調他們上一學年度的亮麗佳績,總計有近四百位小學生考取臺北市明星私立初中,還說這可是全臺北市最高私校率取率的補習班等等。
一家補習班號稱一年輔導將近四百個小學生考取私立初中,這不只是個驚人的數字,也可見十二年國教所謂的免試升學政策,並未真正減輕父母和孩子的焦慮,反而讓為數不少的家庭承受更高的壓力,他們索性放棄讓孩子就讀公立國中,轉而投向升學率掛帥的私立學校。我從小崇尚自由與自主,有了孩子以後更不忘童年一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孩子們的小學生活,是由運動和大自然這兩條軸線所串聯的主旋律,因此我從未考慮過以集體管理嚴謹和學業進度超前的私校為升學目標,私校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確定「超前」不是我和孩子想要的。
我認為全世界並不存在一個盡如人意、十全十美的教育體制,或許東方有東方的威權,西方也有西方的爭議。每個家庭因父母各自特有的氣質與展望而經營不同,究竟孩子讀公校或私校好,我不認為有絕對正確的答案,一切端賴父母判斷的初心。
就像孩子使用網路到什麼程度才是適切的,也沒有人可指出一個絕對的SOP,上網宛如走上不歸路,青少年的網路成癮,這十年來早已是全球教育學者和政府部門不斷嚴肅探討的課題。隨著APP、社群、遊戲的日益興盛,許多孩子向父母哀求越來越多的上網時間,一旦孩子把課後時間許給網路,就不可能不稀釋掉他原本紙本閱讀、戶外運動、充足睡眠或親子聊天對話的時間。
不論現在APP設計多麼有趣或富教育功能,我仍傾向於讓小學階段的孩子,家庭生活以閱讀繪本小說、雙手創作美勞、在廚房洗碗學烹飪、到戶外去流汗跑跳為主。雖然孩子因此而不識熱門APP的新穎與摩登,但孩子也因此保有實體生活的敦厚感,從手機銀幕觀看青蛙的一生雖然節省時間有效率,但這一代孩子也因此大缺接觸土地的機會,希望孩子看螢幕或看書?只能說這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與學習,而我的選擇是傾向後者。
前幾天在某個國小演講場合,有位母親憂心問,孩子每天晚上花很長時間陷在班級的網路群組裡,一開始是說要討論分組作業,後來卻逐漸演變成嘰嘰喳喳的聊天說地,貼圖聲不時叮咚來叮咚去,大大影響孩子原本規律的夜間作息,也造成媽媽和孩子的衝突日益增高。
此時有位爸爸持反對看法說,網路有其益處,他的孩子即因擅於使用網路群組,所以科展比賽的團隊工作進行得更有效率,小小團員們透過 Line 可即時回報彼此的實驗結果並隨時討論修正,這位爸爸認為網路社群不全是猛虎出閘,只要孩子自我管理得當,網路社群所串聯的正面效益不可輕忽。
顯然有的家庭深受孩子網路成癮而困擾,也有些家庭卻因網路便利而學習受益,數位網路的使用所帶給孩子的生活影響與課業學習的衝擊,平衡拿捏的智慧在哪裡?
◆
這一代孩子被稱為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他們一出生就活在網際網路的世界,在數位國度裡成長,從不懷疑該不該使用網路,他生來就能夠快速流利地掌握數位語言,他們每天與智慧手機密切共存,在鍵盤上打字飛快,對滑世代來說,字,是打出來,而不是寫出來的。
因此讓孩子在家裡以網路作為學習工具之一,是我偶爾開放給孩子的選擇,但我也經常思索這可是最好的選擇?數位與紙本的角色要如何拿捏使其融合在孩子的生活裡,相對考驗父母的智慧。這些年數位教學在全球乃至臺灣的中小學教育現場,皆獲得高度的運用與肯定,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網路和電腦教學蔚為風潮,許多父母也樂於提供平板電腦和智慧手機供孩子娛樂或搜尋資料、瀏覽影片,然數位教學的成效究竟如何,卻很少看到相關的客觀調查數據。
而臺灣教育部電子報在二○一四年九月有一則新聞引起我的注意。總部設在巴黎米埃特堡的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首度發表「學生基礎素養國際評比PISA」研究報告,OECD根據六十八個會員國學生在課堂和校外使用電腦的總時數,以及老師將電腦做為教學工具的時數,再與學生成績進行交叉分析,最後的調查結果令全球教育學者大感意外,OECD調查發現,無論在校內或校外使用電腦及網路學習越多的學生,其PISA成績越差。
以最積極於網路數位教學,學生上網時間最長的瑞典來看,瑞典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等科目的評比都表現甚差,瑞典教育署就這調查提出深度分析報告,並公開警告瑞典各級學校,應該正視OECD這份評比,重新評估如何有效運用電腦輔助教學。由此可見,對於就讀中小學的孩子而言,網路數位教學或許較傳統紙本教法有趣、有吸引力,但即使是歐洲專業合格教師,面對數位工具的活躍、新穎,也仍然需要學習更有技巧的掌握,才不會讓小學生徒然花費那麼多時間在網路學習,成效卻不彰。
這則國際教育新聞讓我進一步思考,如何避免孩子過度依賴網路工具的學習,如何將紙本、黑板等傳統學習方式,與數位工具做恰當的結合。我曾在小學教室親眼目睹老師高度依賴以投影電子設備教導孩子做數學運算,雖然透過營幕聲光的切換,教學過程似乎較傳統黑板書寫更活潑,但從孩子們後來的學習成績來看,表現卻不如預期,有些孩子只得放學後跑去補習班做個別輔導的加強。
科技的進步固然帶來即時與便利,擅於使用數位網路確實幫助我們與國際同步接軌,但紙本世界的古典性對孩子的學習來說,仍有難以取代之處。回首我兩個孩子就讀小學的那些年,我們在家裡拿起厚厚的字典查部首、學造句,過程雖然看似老派,效率雖然好像很慢,但那種互動性的討論與激盪,那種望著紙張逐字逐句的思索,卻是孩子用網路查網路字典所難以比擬的。
網路學習工具雖然大受歡迎,但它缺少兩造的對話,所以,我不全然高歌數位網路對小學生課業學習有多正面的指引,我更重視以言語和孩子交流,慢有慢的古典滋味,小學生終究不是高中生、大學生,他們仍是隻渴望肢體擁抱、需要真人陪伴的小動物,別輕易讓網路大量宰制孩子的生活哪。
(本文選自全書,周政池整理)
作者︰番紅花
臺北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
育有兩個孩子,日常家庭生活以飲食、讀書、寫作為主,熱愛文學、電影和走路。
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著有《看得遠的,就是好母親》《給孩子的人生先修班》《廚房小情歌》《教室外的視野》等書。
出版:圓神出版
書名:教室外的視野:小學六年的母親札記
作者︰番紅花
臺北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
育有兩個孩子,日常家庭生活以飲食、讀書、寫作為主,熱愛文學、電影和走路。
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著有《看得遠的,就是好母親》《給孩子的人生先修班》《廚房小情歌》《教室外的視野》等書。
出版:圓神出版
書名:教室外的視野:小學六年的母親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