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自己的確把孩子看得有價值、重視他們,有時候也會告訴他們我們的這種感覺,但是事實上我們的行動常常和語言互相矛盾。我們告訴孩子,他們是了不起的,而當他們不能符合我們的標準時,又表現出不滿。
作者︰狄克梅爾博士(Don Dinkmeyer, Sr., PhD) 麥凱博士(Gary D. McKay)
如果我們要求孩子將自己視為有價值的人,便必須真誠的接納孩子自己的樣子, 包含所有不完美之處。許多父母相信,幫助孩子改進的方式是強調他們的短處,實際上,這種方法只有相反的效果,只會讓孩子變得很灰心。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有人不斷的提醒你的錯誤,你會覺得怎樣?
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嗎?當然,每個人都有改進的空間,但那不是這裡所指的要點,關鍵是除非人們相信自己能夠改進,他們才能改進。想像一下經常受到鼓勵會是怎樣的感覺,知道你受到家人的重視,又會有什麼感覺。
我們相信自己的確把孩子看得有價值、重視他們,有時候也會告訴他們我們的這種感覺,但是事實上我們的行動常常和語言互相矛盾。我們告訴孩子,他們是了不起的,而當他們不能符合我們的標準時,又表現出不滿。
不理會告狀
注意小報告會產生令人失去勇氣的效應。孩子會利用打小報告使自己看起來很好或者獲取平等待遇,告狀可以讓他們利用父母做為武器以達成他們的目的;當罪犯被捉到時,他們便成功了。如果父母允許孩子以這種態度達成目的,他們也正是邀請了「犧牲者」在下一次機會裡利用這種方法。
父母有時會嘗試制止,解釋說他們不再對告密者有興趣了。雖然這種主張似乎是很動人的,但是並沒有效果,因為孩子仍然會以閒話獲取注意。不理會小報告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為一些別的事情忙碌。在我們相信應付許多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是不理會它們時,我們願意強調的是,不理會消極性行為的同時,要伴隨著去注意積極性行為。
有些父母不願阻止告密行為,他們擔心哪個孩子在做有害的事情時,孩子不會告訴他們。我們不曾發現真有這種狀況出現,孩子知道打小報告和提供消息說誰在做有害的事情之間是有差別的。如果一個孩子涉入某件有害之事,請記住以下的原則:處理事情的情境,而不是犯錯的人。否則,他們會一再重複危險的行為,作為把你捲入其中的方法。
要有積極的態度
父母認清某些信念和態度會妨礙他們想鼓勵孩子的事實之後,他們也必須能覺察什麼行為會干擾他們的意願。
首先,鼓勵性的父母會停止對孩子做消極性評論,當問題發生時,鼓勵性的父母使用以尊重為基礎的方法――傾聽、「我」的訊息、問題解決、自然而合理的後果反應等方式。你應該學習這些。
在孩子嘗試解決問題或從事某件工作時,要避免干擾他們;干擾傳達了一種暗示性的批評:「你無法把事情正確做好。」如果孩子要求幫助,要多用建議的方式,而不用這種公式來評論:「如果……你想會發生什麼情況?」「你可曾考慮過……?」「我發現那對……有幫助。」
如果你的孩子要求幫助是為了得到注意、一時想不出,或不能獨立工作,可以告訴他們,你對他們的能力有信心:「過去你能做好……現在一定能處理這件事的。」
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改進
如果父母只對孩子有成就或表現才表示認同――如更好的數學成績,在家中能保持屋子整潔――有些孩子會因而下結論,認為除非自己近乎完美,否則就是不夠好。孩子在數學方面有困難,如果父母不能注意到他求改進的努力,他就不會想要學習更多。鼓勵含有理性的期望(一次一個步驟),我們要接受孩子正在努力,不論失敗或成功。
鼓勵而不要稱讚
許多父母相信他們稱讚孩子時是在鼓勵孩子――他們沒有認清稱讚可以是鼓勵,但不等於鼓勵。乍看之下,稱讚和鼓勵是在相同的過程中產生的,這是因為稱讚和鼓勵兩者都著重在積極的行為。要瞭解兩者之間的差異,便要考慮稱讚和鼓勵的目的和效果。
稱讚是獎勵的一種,是以競爭為基礎,獲勝者才得到,是有「最好」的意思。事實上,父母稱讚時的心態是:如果你做我認為好的事,你將會從我這裡得到承認和重視(有價值)做為獎賞――稱讚是想用外在的獎勵來激勵孩子。
另一方面,鼓勵是對努力和改進而言的,不管這努力和改進多麼微小都可加以鼓勵。鼓勵孩子的父母,對孩子和別人比較起來如何沒有興趣,相反的,他們關心孩子接納自己,並建立面對困難事務的勇氣。鼓勵,其目標在幫助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和可尊敬的,因此,是想由內在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同時,鼓勵不像稱讚,鼓勵是在孩子表現低落時也給予,孩子覺得他們做得不夠好,或者當他們面對失敗時,父母也可多加以鼓勵。
稱讚像懲罰一樣,是社會控制的方法。過度相信稱讚容易遭到挫折,孩子會相信最好依別人的意見行事。有這種信念而從眾的孩子,通常成功的獲得稱讚,並可能繼續為了獲得稱讚而有表現,而做反應,但是孩子的努力方向會指向接受稱讚而不是合作。這樣的孩子一旦沒能受到稱讚時,便會停止合作。
因此,稱讚對感到沮喪和強烈需要認可的孩子而言,會給孩子更多的挫折。
有些孩子怨恨權威人物,父母想用稱讚來控制這樣的孩子時,孩子會拒絕重複被期望的行為;他們因覺得受到「貶抑」而拒絕合作,或以類似的各種方式來反應。
在受到稱讚之後,有些孩子會有不良的行為,想進一步打擊控制型的父母;混淆的是,稱讚型的父母常用懲罰來重獲控制,因此,惡性循環會繼續不斷的重演:就是,稱讚(或者一些其他獎賞的形式)……和懲罰……獎勵……和懲罰……。
懲罰也有不同的方式。在探討懲罰之前,首先要確定你已瞭解鼓勵的概念,以及它和稱讚有何不同。
鼓勵和稱讚的分別
稱讚應用的字眼是對孩子有價值判斷的。舉例如下:
「你真是個好孩子!」
這不是一個容易達成的期望,孩子會想:「我會一直這麼好嗎?」「我真的好嗎?」「即使我做的不符合他們所要的,我仍會被接納嗎?」相對而言,鼓勵著重孩子的貢獻是如何的有幫助。
「你得到優等,真了不起!」
是否孩子會認定只有在成績是優等才是有價值的?如果孩子帶了不及格的成績回家,你會說什麼?相對而言,鼓勵著重在孩子對好成績的感覺如何――「似乎你很以得好成績為傲。」
「你做得真好!」
在你認為那是好表現的同時,你確定孩子同意嗎?除此之外,誰的評鑑是更重要的:是你的?還是孩子的?相對而言,鼓勵會幫助孩子覺得自己有價值,讓他知道他的貢獻教人感謝。
「我很以你為傲!」
對孩子而言,這好像是說「你使我看起來這麼好」或者「你做了『我』要你做的事,讓我很高興」。相對而言,鼓勵著重在孩子對有價值的表現如何感覺。
以上種種稱讚的話語專注於外在評量和自我評量,稱讚行為在父母方面,只是教孩子與他人做比較,教孩子只為個人所獲而努力。
鼓勵則重視內在評量和貢獻,鼓勵型的父母教導孩子接納自己不夠好的地方,對自己有信心,以及幫助他透過努力和貢獻,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稱讚到底是不是鼓勵?
知道了稱讚的陷阱之後,你仍將偶然發現,有時應用稱讚似乎是自然而必須做的事。假設你的孩子參加學校的棒球隊,在比賽時他擊出一支全壘打跑回本壘,你大喊道:「哇!完美的打擊!你實在太了不起了!」在這種時候,稱讚會有鼓勵的功能,這種稱讚表達了父母的真誠欣賞,並承認孩子的努力和成就。
然而,不要對孩子抱著每次都要有傑出表現的期望,不要只在他有成就的時候才表示你以他為榮。如果你能夠不專注在他的表現,只因為他是你的孩子,就接納他、愛他、以他為榮,這樣的話,讚美就等於是鼓勵了。換句話說,如果你能夠不以他行為的品質為準,來表達你對他的接納和疼愛,你就是一個會鼓勵孩子的父母了。
稱讚是否等於鼓勵,可視以下情況而定:
●父母的目的:如果你真誠的意願是鼓勵,而不是要控制他,你的讚美就是在鼓勵。
●孩子的目標:如果孩子尋求稱讚是為了要大人注意他,那麼讚美反而會把孩子教成沒有主見、具依賴性。如果孩子傾向於追求權力或報復,讚美反而使他們挫折不安,原因是他們心中想要做的是反抗和擺平。
●孩子接受讚美的方式:如果孩子對稱讚本來就沒有期盼或要求,那麼這個讚美就是鼓勵。
(本文選自全書,周政池整理)
作者︰
狄克梅爾博士(Don Dinkmeyer, Sr., PhD)
為小學生諮商、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教室輔導、親職教育、團體諮商、婚姻成長等領域的先鋒。著作包括35本書及125篇專業論文,同時開設親子教養、婚姻成長、教室輔導及教學等各種心理教育課程。
麥凱博士(Gary D. McKay)
合著包括《做情緒的主人》、《在無禮的世界養出有禮的小孩》及STEP系列課程叢書等13本書,是阿德勒學派心理學家及專科醫師,現已退休,在北美及歐洲各地開設工作坊。
出版:遠流
作者︰
狄克梅爾博士(Don Dinkmeyer, Sr., PhD)
為小學生諮商、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教室輔導、親職教育、團體諮商、婚姻成長等領域的先鋒。著作包括35本書及125篇專業論文,同時開設親子教養、婚姻成長、教室輔導及教學等各種心理教育課程。
麥凱博士(Gary D. McKay)
合著包括《做情緒的主人》、《在無禮的世界養出有禮的小孩》及STEP系列課程叢書等13本書,是阿德勒學派心理學家及專科醫師,現已退休,在北美及歐洲各地開設工作坊。
出版:遠流
書名: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全心接納,肯定孩子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