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各國推動大規模創造力教育改革的英國,十多年下來,參與學校的學生表現、學習動機進步有目共睹,頓時引發全球學習革命風潮,走在教改前端,英國創造力教育的推動及過程,值得我們參考。
撰文/朱乙真
學校教育扼殺創意,創意產業高度發展的英國,從1997年起,領先全球推動大規模創造力教育改革,在英國中小學導入上萬個相關計畫。
荷蘭、韓國、澳洲等多個國家並引進英國的成功經驗。
現在來檢驗這場改革的初步結果,有如一場「創造力學習vs.填鴨式教育」的大角力,傳統分數至上價值的僵固程度超過想像。
英國國家廣播電視BBC播出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報導一所英國中學的教育實驗,請來五位中國老師全面接管班級,結果成績真的提升。引發教育模式的大辯論。
從各方面檢驗,英國創造力教育符合當前倡導的新教育理念:認為學習應該在快樂、自發的情境下進行,在真實環境做中學,學生在克服對學習的恐懼和障礙後,自然產生學習動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以及對學習的熱情和自信。
在真實環境做中學,自然愈學愈有趣
1997年英國首相布萊爾上任後,在學校教育中推動「創造力學習」(creative learning),撥款14億台幣把創造力列入國家課程的核心能力,並導入中小學校園。
2002年,英國成立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CCE),推出「創意伙伴計畫」(Creative Partnerships),邀請在地藝術家、畫家、音樂家、詩人,甚至還有BBC的主播,進入教室,成為老師、學生之外的「第三者」,用客觀眼光提出創新學習方式。
到2011年為止,已經有2700所英國中小學,大約100萬學生參與過這項計畫。
注入創意靈感和能量,上學有了全新的經驗,學習充滿無限可能和組合變化。比方,基督城小學(Christchurch Primary)六年級學生花了一學期學習怎麼做出美味的巧克力蛋糕。孩子們得自己找配方、寫食譜、計算每種材料的比例和份量,期末報告是巧克力杯子蛋糕成果展,由校長試吃評分。
「這是我們的孩子學習數學和作文的方式,還加入物理、化學概念,」校長巴斯基爾(Kevin Baskill)力挺創造力教育。
他說,沒有一個11歲的孩子想坐在教室裡無聊的背誦數學公式、練習寫作文;在麵粉堆中,孩子自然找到學習數學和寫作的樂趣。
基督城小學還有一門課,叫做極限閱讀(extreme reading),全校師生一起參與。每個人得想辦法到「最特別、最有創意」的地方讀書,作業是拍回一張照片,然後拼貼在學校走廊進行「極限競賽」,選擇愈出乎想像的地方成績愈高。於是有的人跑進洗碗機裡,有的人躲到後車廂,「閱讀」變得有趣極了。
加入創意伙伴計畫,學校評比成績大逆轉
倫敦郊區的沃斯漢姆小學(Wroxham School)師生則是以台幣將近14萬元的價錢,在eBay標到一輛雙層巴士。學生負責丈量尺寸、設計內外車廂裝飾布置;家長負責書架、座位、電力、空調、燈光,分工合作完成「故事巴士圖書館」。
沃斯漢姆小學在英國小學生的標準評估考試SATS評比中曾經吊車尾,老師每天花最多時間處理學生鬧事、翹課、逃學。加入創意伙伴計畫,在地藝術家進入校園後,學校氣氛煥然一新。
只花了三年的時間,沃斯漢姆小學的SATS成績從黑翻紅,2009年有94%的學生通過SATS數學科測試。
翻轉教學模式,啟動孩子學習熱情
「孩子的學習熱情像是被按下啟動鍵,他們發現上學原來是件有趣的事」,主任教師皮庫克(Alison Peacock)笑著說,這群曾經幾乎被放棄的孩子們,現在上課鈴聲一響全都跑著進教室,「我認為這完全得歸功創造力學習計畫。」
參與創造力教育計畫學校的學生表現、學習動機進步有目共睹,英國頓時引領全球學習革命的風潮,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把創造力學習視為教育改革的一帖良藥。
不過,十多年來推動創造力教育,英國國內其實一直有「成績vs.創意」的角力及阻礙,政策也持續有所調整。反映在台灣,如果絕大多數父母的想法不改,長遠人才養成的創造力教育,必定比英國更為困難。走在全球前端,英國創造力教育的推動及過程,值得我們參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