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思維方式很具體,而且相當自我中心,他們無法客觀看待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發展階段的局限,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很強烈、極端,在他們的世界發生的事會立即影響到他們,任何情緒感受都相當沉重。
作者︰艾莉森.愛德華茲 Allison Edwards
要了解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必須要先了解我們自己──也就是成人處理恐懼的方式。花點時間想想你自己的交友圈:
想想看打電話向你求助的朋友。她急著要跟人講話,若你有回應,她會開始談論自己的問題。她告訴你每個細節,抒發全部的情緒,她又哭又笑又吼,告訴你她多麼地哀傷、挫折和生氣,表現出所有情緒。她先講述事情的來龍去脈,詳述她在每一環節的情緒感受,你不用詢問事情經過或是給她建議,她會一五一十地告訴你。過了一陣子後,她終於冷靜,能夠掛電話了。無論你有沒有機會說話,你的朋友已經得到她需要的──傾聽的人。這類朋友屬於外向處理者。
現在想想,遇到危機時會變得很疏離的那種朋友。她會封閉起來,感覺心不在焉,避開社交場合,她遲遲不回電或回覆電子郵件,當你問候她的近況時,她會回答:「很不錯」或是「我不想多談。」她不只疏遠你,也疏遠其他朋友,感覺上沒人能讓她敞開心懷。過了一陣子,她開始露臉,答應出席餐會。在用餐時,她會娓娓道來她要離婚了,或是她的兒子進了療養寄宿學校,大家都會很驚訝,但她卻表現得泰然自若,因為她已經安撫情緒,心情穩定。這類朋友屬於內向處理者。
你和這兩種朋友的友誼會在對方遇到危機時而有改變。若朋友是外向處理者,你可能會感到難以招架,因為她需要不斷聊天傾訴,你可能會開始過濾她的電話,因為你真的沒時間去聆聽她的煩惱。對於內向處理的朋友,在她不肯回應你時,你可能會感到受傷或被排除在外,當她的危機結束時,你可能會難以重繫原本的友誼。
父母必須知道你和小孩處理情緒的方式有何差異。如果你是外向處理者,你可能要停止問內向處理的孩子問題,接受孩子的沉默,了解你的孩子不是透過傾訴來宣洩情緒。如果你是內向處理者,你必須更有耐心聽孩子談論他的問題,不要感到手足無措,或是積極給建議,只要好好傾聽,因為這才是孩子需要的。懂得孩子的行事風格,讓他在適當時機跟你交心,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如何處理負面情緒
孩子的思維方式很具體,而且相當自我中心,他們無法客觀看待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發展階段的局限,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很強烈、極端,在他們的世界發生的事會立即影響到他們,任何情緒感受都相當沉重,又因為他們很自我中心,所以無法理解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產生何種負面影響。
雖然成人的外向處理者可以冷靜下來,領悟到自己已連續講了一小時,兒童的外向處理者只會不斷地講下去,沒發覺自己在滔滔不絕地訴苦,或是沒人有機會插嘴。他們的煩惱是最重要的,因此除非他們心情好轉,他們會持續發洩情緒。如果他們害怕上樓,會不斷地問:「你可以陪我上去嗎?」連續問二十次。如果他們不想去朋友家過夜,他們會不厭其煩地一再提醒你,完全沒察覺到自己已經重複多次。
內向處理者也是如此。成人內向處理者有足夠的智慧,知道在經歷難關時要取消社交活動,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需要時間處理情緒。他們不想要有人關切他們的婚姻,或是他們的孩子為何被學校停學。他們會離開人群,靜靜地處理問題。兒童內向處理者無法離開,因為他們不能排自己的行程,不能在煩惱時,決定自己要去哪裡以及何時去。如果他們有手足,問題會更加嚴重:如果他們回房間,兄弟姊妹會跟著他們進房,而如果他們說:「別來煩我。」兄弟姊妹反而會更接近。即使他們有獨處的時光,內向處理者通常會用他們自認為最舒適的方式抒發情緒:透過躲避他人以處理情緒。
請看以下例子:
山姆──內向處理者,八歲大
山姆是個開朗的孩子,但在他的妹妹伊莎貝爾出生後就改變了。在伊莎貝爾誕生之前,他是父母眼中唯一的寶貝,但在妹妹出生後,他的世界都改觀了。山姆從笑口常開,變得暴躁易怒,開始將他的所有惡行怪罪於妹妹。他並非表現出對妹妹的嫉妒,而是變得很有侵略性,嚴重到父母都不敢讓他跟伊莎貝爾獨處。他的父母會懲罰他的不良行為,因此山姆總是過得不太愉快,而伊莎貝爾成為「天之驕子」。山姆無法表達對妹妹的真正感受,他的行為越來越偏激,父母不得不送他過來諮商治療。
在初次的家長面談時,山姆的父母對兒子的描述為:憤怒、暴力且在家很易怒,但老師卻不斷誇獎他。老師說山姆是領導者,認為他的行為無可挑剔。
我第一次和山姆會面時,發覺他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我們做了辨認二十五張感受卡片的測試,結果他無法分辨其中三張反應出他的心理的卡片。在經過幾次諮商後,他可以更輕易地選擇出他的感覺,但是他仍然只會選憤怒或興奮的極端情緒,從不挑選嫉妒、挫折感和混亂的情緒──他似乎無法掌握比較微妙的情感。
內向處理者通常難以辨認微妙的情感,因為他們總是將情緒悶在腦袋裡,只會注意到比較強烈的情緒,如憤怒或興奮。辨認微妙情感對山姆這類的孩子來說是很困難的,他實際的感受,也就是嫉妒,是微妙的情感。
對山姆諮商時,我教他如何辨認嫉妒,教他使用工具控制因為嫉妒而產生的焦慮,我也教導山姆的媽媽天天引導他做「情緒檢查」(工具15)的練習,提升他的情緒智商。為了讓他更善於傳達他的情緒,我鼓勵山姆用寫紙條給媽媽的方法,表達他的感受,媽媽再寫回覆紙條,感謝山姆分享他的感受。比起用口語表達,內向處理者通常相對擅長用書寫表達。長期下來,山姆的行為漸漸改善,他學會如何獲得他一直渴望的正向關注,而不再像以前一樣只得到負面的觀感。
傑克──外向處理者,八歲大
傑克在六個月大就開口講話,自此之後就講個不停。他時時纏著父母聊天,不斷告訴爸媽他有多害怕去要外宿的夏令營,他也和父母分享他對學校的焦慮,說他或許需要和專業人員談談,因為他越來越焦慮。他已經和學校的輔導人員談過多次,在載他回家的路上,他也會不間斷地講著這天發生的事,迫使媽媽必須打斷他好讓他的妹妹有機會講話。
傑克最近看了一部卡通,被裡頭蹦出來的怪物嚇到。他始終沒揮去恐懼,不願獨自在家裡活動,還時常問媽媽在哪裡。他難以入眠,哀求要跟爸媽一起睡,爸媽拒絕他後,他仍然在半夜鑽到他們床上。傑克的父母感到筋疲力竭,不知道該如何處置。
我首次和傑克會面時,他直接走入我的辦公室,告訴我為什麼他會來這裡。他在坐下來之前說:「我擔心好多好多事情。」我請他選出他的感受時,他立即選了焦慮、困惑和不知所措,因為他輾轉難眠,焦慮越來越惡化。他接著又選了五種感受,在接下來十五分鐘解釋每一種感受。我對此完全不感到訝異,因為外向處理者非常善於表達他們的感受,他們順口就能描述自己的感受,通常也有很多機會練習這麼做。雖然能夠描述自己的感受很好,但外向處理者可能會過度在意情緒,讓自己的情緒更為惡化。
在輔導傑克時,我需要他控制自己的焦慮。他熱愛分享他的感受,不過如果我只是讓他暢談感受,無法改善他的狀況。他需要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只是抒發。因此,我幫助傑克找到在分享和行動之間的平衡點。傑克擅長分享,但不擅長行動(使用工具處理情緒)。我也幫助傑克的媽媽學習控制傑克問個不停的傾向,傳授她「同樣的問題只能問五次」(工具4)。
諮商過幾次後,傑克開始能夠辨認他的感受,以及應該怎麼應對特定的情緒。雖然他仍需要向人傾訴,但他變得更有自信,他越來越少拘泥在負面的情緒,大多是在講他平常的生活。
內向處理者造成的隔閡
因為內向處理者在處理情緒時傾向於不向他人求助,父母通常會覺得跟孩子有情感的隔閡。不知道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是很恐怖的,事實上,許多內向處理者的父母確實不知道。他們的孩子生氣時可能會咆哮、吵鬧,但不願談為什麼。父母試圖和孩子談心時,內向處理者會拒他們千里之外,父母只能猜測孩子的想法。
外向處理者造成的投入
外向處理者的情況恰恰相反。外向處理者總是要和父母交心,招架不住的父母會試圖抽離。外向處理者總是會找辦法交心,不論是分享他們的生活點滴,或是表達他們的恐懼。外向處理者的父母常常會聽到「媽媽~~」、「媽媽~~」、「媽媽~~」,有時候,父母會因長時間傾聽和回答無數的問題感到厭煩,而大發脾氣。因為父母覺得其他孩子沒有得到相同的關注,他們不得不設下界線限制外向處理者的行為。
外向處理者最喜歡的就是關注。內向處理者透過行為取得關注,外向處理者則是透過言語取得。
(本文選自全書,周政池整理)
作者︰艾莉森.愛德華茲 Allison Edwards
心理諮商師和遊戲治療師,曾受過兒童、青少年和家庭治療的專業訓練。她在美國西北密蘇里州立大學取得教育學士學位,並獲得范德堡大學心理諮商碩士。目前擔任范德堡大學人類發展諮商學程兼任教授,並自行開業,專門協助各年齡層的小孩。
出版:平安叢書
書名: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有這麼多煩惱
作者︰艾莉森.愛德華茲 Allison Edwards
心理諮商師和遊戲治療師,曾受過兒童、青少年和家庭治療的專業訓練。她在美國西北密蘇里州立大學取得教育學士學位,並獲得范德堡大學心理諮商碩士。目前擔任范德堡大學人類發展諮商學程兼任教授,並自行開業,專門協助各年齡層的小孩。
出版:平安叢書
書名: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有這麼多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