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自己不會每次都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有時難免出錯。但是失敗並不一定會阻擋成功的到來,失敗是邁向成功的一步。
接受自己不會每次都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有時難免出錯。
但是失敗並不一定會阻擋成功的到來,失敗是邁向成功的一步。
─ 赫芬頓郵報總編輯 阿瑞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
對父母來說,明明知道孩子做這樣的決定結果不會很好,還要放手讓孩子去做,這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但幫助孩子從正確與錯誤中學習也是父母親的一大功課,因為孩子可以從做決定中學習、進而培養出良好的習慣。
孩子一旦學會做決定,當然會盡可能做出自己最滿意且實際可行的選擇。所謂實際可行的決定:是在評估可能發生的最糟情況,以及自己是否能夠承擔結果之後而做出決定。看看籃球明星麥克喬登的人生,你就會發現犯錯與失敗真的是學習與獲得最終勝利的方式。
「在我的職業籃球生涯中,我有九千次沒投進球的記錄,輸了近三百場的比賽,有26次球隊讓我投關鍵致勝的一球,但我卻沒投進。我在人生中犯了一次又一次的錯誤,而這就是我成功的方式。」
為可以掌控結果的事情負責
對孩子來說,為自己與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真的是很難,能夠有所選擇很好,但是要承擔不好的後果時就不太美妙了。「我犯了一個錯誤」、「我把事情搞砸了」、「這是我的錯」或是「一切都怪我,我該怎麼彌補過錯」……要說出這些話不容易,人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想找藉口,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或是責怪他人。「我的鬧鐘沒響。」「狗狗把我的作業撕壞了」等等都是孩子很常用的理由,最新的常見藉口是「我的電腦壞了。」
道格.柏德溫(Doug Baldwin Jr.)是史丹佛美式足球校隊中的接球手,他從小就立志可以成為職業足球員。身為一個優秀的接球手,他在史丹佛的前三年卻很少有機會上場打球,但是到大四,他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也改變這個境況。
「因為足踝扭傷的關係,我被降級為後補球員,我站在外野心中滿是委屈與憤怒,怎麼會發生受傷這種事,而失去我努力多年才達到的位置。
但我的重點完全放錯地方,當憤怒和難過佔滿我整個思緒時,從我手中滑出去的球投得很差,很輕易的就被防守後衛擋住。
我想要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但是我更應該做的是如何幫助自己早日跳出困境。
我終於領悟到自己應該別再煩惱我無法控制的事情,要把重心放在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並且要 相信每件事都能夠迎刃而解。我要把心思放在如何正確的迎戰困難,別讓這些事情阻礙我的前進。」
有了這番的體悟,柏德溫建立起負責任的態度,當他不再煩惱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教練決定他的上場時間),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能掌握的事情(自己打球的投入程度)之後,他在大四這一年的球場表現突飛猛進。他在二○一一年畢業,獲得科學、科技與社會三大科系的證書,有好幾個學會都來找他加入,像是國家榮譽學會、數學榮譽學會與西班牙國家榮譽學會。畢業後的幾個月,他終於完成兒時的志向,進入西雅圖海鷹隊,成為職業足球員。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夠掌握的事情,專心做好,負起責任,
不要去管自己無法控管的事,這樣的孩子能夠獲得最大的成就。
而這個道理對父母親也通用。
不要去承擔孩子能夠掌控的事情,不要替他承擔責任,
這樣才是最懂得幫助孩子的家長。
我們在之前有提到「一直重覆做相同的事,卻期待不一樣的結果」這句話,我認為可以再加一句:「想要為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負責,會讓人瘋掉!」換句話說:不去承擔應負的責任,也會讓人感到失控!
增能教養才是首要關鍵
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學到一件事,也就是幫助孩子知道自己應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會讓他們覺得一切在掌握之中,這樣做還能夠幫助爸媽重新調整教養的方式,因為「增能教養」著重的是學習而非結果。首先就是要瞭解我們控管範圍的限度,然後在這個範圍內盡全力去做好。即使無法馬上獲得理想成果,但是在過程中,卻能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受益,最後一定會成功的。
運用增能教養幫助孩子,鼓勵他們付出努力,和孩子討論他們能夠掌控哪些事。孩子在知道自己能夠掌控自己所想、所說的,並且照著這樣子的方式前進時,就會知道這是自己的責任,不可以仰賴他人,這是幫助孩子有所成就的最好開始。
個案分享:格瑞米
6歲的格瑞米正和朋友丹妮莎玩玩具,媽媽買了新的著色本,她問孩子們想不想要畫圖,讓她掛在冰箱上。兩個小朋友都覺得這樣很棒,丹妮莎選了朵拉,格瑞米選了蜘蛛人,這是他的英雄偶像。
丹妮莎一拿到畫本就迫不急待的畫了起來,還開心的邊畫邊哼歌,但是格瑞米卻是先盯丹妮莎怎麼畫,而且還出聲指正:「妳不可以把朵拉畫成紫色的,沒有人的皮膚是紫色的,這樣畫是錯的,我媽媽會不喜歡。」
丹妮莎不理會他,一直畫她自己的,她翻過下一頁,開始畫朵拉的靴子,她覺得把猴子的頭畫成紅色,身體畫成藍色很漂亮,但是畫了一半,就又翻到下一頁。
這時候,格瑞米有點生氣了,他開口說:「這一頁沒畫完不能翻頁。」然後又指著紫色的身體說:「妳要畫正確的顏色啊,妳這樣畫都錯了。」
丹妮莎把蠟筆放了下來,大聲的說:「你不是老大!」因為講得太用力而有點結結巴巴,她氣到哭了出來。格瑞米的媽媽走了過來,蹲在丹妮莎前面說:「怎麼了?」
丹妮莎搖了搖頭,還是哭個不停,然後啜泣的說:「我想回家了。」
格瑞米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不應該管的地方,不專心在自己的蛛蜘人畫本上,一直想要干涉丹妮莎怎麼畫。他的「正確畫法」不但惹怒了丹妮莎,連自己的畫本也沒辦法完成。他幾乎是在控制丹妮莎的畫,是不是夠漂亮到可以掛在他家的冰箱上,這樣做讓兩個孩子都不開心。
丹妮莎覺得很受傷,也討厭格瑞米愛管閒事、愛批評的個性,而格瑞米也覺得丹妮莎怎麼如此不受教,連著色都無法畫「正確」。
想要控制丹妮莎的結果就是連自己的事情也管理不好。
學校作業能夠掌握的地方
孩子無法掌控的是:
•老師要出什麼作業。
•老師的解說是否清楚,賦與孩子完成作業的充分能力。
•老師會給什麼成績。
但是孩子能夠掌握的有:
•不懂的地方可以請老師講解明白。
•記得把作業帶回家。
•盡力把作業寫到最好。
•準時交作業。
這些他們能夠掌握的事情就是自己責任的所在。
運動比賽中能夠掌控的部分
孩子無法掌握的是:
•教練是否公平、親切有能力。
•練習是否是在孩子方便的時間、當時的天候狀況是否適合練習。
•是否能夠被叫上場或是要坐冷板凳。
但是孩子能夠掌握的有:
•每次到場練習。
•從錯誤、批評與羞愧中學習成長。
•遵守規定。
•準時,衣著正確,攜帶需要的運動配備。
•總是全力以赴。
•輸贏都能表現運動家精神。
•支持團隊。
這些都是孩子應該要承擔起來的責任。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史黛芬妮.唐納德森-普斯曼(Stephanie Donaldson-Pressman)
心理治療師、顧問及親子教育演說家,國際知名家庭治療師。她的研究常刊登於《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赫芬頓郵報》及美國NBC國家廣播公司等媒體。史黛芬妮提出的「增能教養理論」成功幫助解決無數孩子與大人的學習困擾,而她的「兒童溝通教育技巧」模式也獲得克萊瑞提媒體集團(Clarity Media Group)執行長暨兩次艾美獎得主比爾.麥克高文(Bill McGowan)的背書推薦。
史黛芬妮曾任教師,具有豐厚的教育背景。她的著作《自戀性格家庭:診斷與治療》(The Narcissistic Fami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為精神治療類暢銷書,她也是《輕聲道晚安》(Good Nights Now)和童書《瑪蒂爾達和麥斯威爾的晚安曲》(Matilda & Maxwell Good Night)兩書的共同作者,目前為新英格蘭中心兒科心理學的臨床主任。
瑞貝卡.傑克森(Rebecca Jackson)
神經心理學家、育兒專家與作家。她的文章與研究獲得超過400份期刊論文引述,其中包括《赫芬頓郵報》、WebMD醫療網與《親子》雜誌。瑞貝卡致力倡導認養學校計劃,提升大眾識字率。她也是「好父母」(Good Parent Inc.)機構的召集人,該機構主要為家長、孩子與教育人士提供科學研究、教育與娛樂相關資訊。
羅柏特.普斯曼 醫師(Dr. Robert Pressman)
家庭心理醫生、兒科心理醫生,為「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學會」「美國心理學協會」、「家庭心理學協會」、「媒體心理與技術協會」、「團體心理協會」、「團體心理治療與兒童與青少年臨床心理學協會」的會員並積極參與活動。普斯曼醫生著有數本教育心理相關書籍,其研究常刊登於CNN、《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美國家庭治療雜誌》等媒體。他提出「過動症誤診」(Faux ADHD)的新發現,並指出孩子會出現類似過動的問題,與睡眠時間有主要關聯。
普斯曼醫生與本書另一作者史黛芬妮居住在新英格蘭,育有三子。他是《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專欄作家,目前擔任新英格蘭兒科心理中心的研究總監。
書名: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
從回家作業到晚餐桌上的增能教養革命
出版:大寫出版/ 大雁出版基地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終身學習從家開始
第一章 釐清問題:學習習慣研究
第二章 學習習慣如何養成:增能教養
第二部 八大重要技能
第三章 媒體事關重大:掌管孩子使用數位媒體的狀況
第四章 寫作業習慣:學校作業與閱讀的益處
第五章 時光飛逝:掌握時間管理
第六章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設定教育目標
第七章 表達與接收:進行有效的溝通
第八章 選擇與結果:對自己的抉擇負責
第九章 別急著吃棉花糖:專注、專注再專注
第十章 堅毅不拔:培養獨立自主
第三部 從遊戲中學習
第十一章 從現在開始:21個家庭挑戰遊戲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