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能自己選擇自己的生存方式,那樣的人生比失敗還不如。
父親的缺席會帶給孩子心靈成長與安定的試煉,但父親過於強烈的存在也會扭曲孩子良好均衡的成長,有損於健全的成熟。對孩子的心靈來說,父親那種過度的存在感,雖然也有各種不同的情形,但其典型的狀況之一就是逃脫不出偉大父親的支配。
孩子愛父親也希望被父親所愛,並且將父親視為是理想形象而仰望,把他的價值觀與行動當作範本,想要回應父親的期待。然而,當父親的存在或期待過大的時候,孩子便無法回應,父親這個模範就成了沉重的負擔。
孩子要認同父親的偉大與力量,要採用這些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必須要確立與父親不同的獨自自我。父親作為理想形象太過於貧弱,只能是失望的對象時,那麼孩子也很難對其他人產生尊敬或在尊敬自己中長大,養成比較具嘲諷式的、虛無的人格。因而也就無法擁有那樣的能量去相信偉大的價值,並會以堅強的意志朝著那個價值前進。但是,相反地當父親形象過於偉大,他的存在之大很難超越時,認同在青春期以後仍持續,會變得無法從父親的束縛中掙脫,會使得確立自我的道路變得困難。
為了防止這樣的悲劇發生,父親要從孩子身邊離開,保持距離,給予孩子較多主體性的自由。然而偉大的父親經常都是愛自己的,對孩子來說其實並不是好父親。為了免除這種弊害,父親需要從孩子的人生中退場。
被迫成為替身的人生
有存在感的父親,把孩子逼到絕境的悲劇在過去非常多,現在也偶爾會看到。有的父親以自己的成功為基準,要求孩子也要尋求同樣的成功;也有的父親是懷著挫折與悔恨,要孩子去為他復仇,強迫孩子成為他人生的替身。
然而,不論孩子是成功或失敗,那都不是孩子他自己的人生。如果孩子不能自己選擇自己的生存方式,那樣的人生比失敗還不如。
聰子(假名)的父親生長在一個醫師家族中,他對自己是非名校大學文科系畢業懷有強烈的自卑感。加上妻子也只有高中畢業,所以在家族當中覺得沒什麼地位。因此非常期待自己的孩子無論如何都要進國立的醫學院。
因為聰子成績很好,因此父親對她抱持很大的期待。他自己教她讀念書,一有錯就會嚴厲責罵,有時候甚至會施加暴力。沒有什麼學歷的母親,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插嘴,因此無法違逆丈夫。
小學時聰子的成績很好,父親認為這樣下去應該可以符合期待。然而從上了中學開始,她的成績開始沒有什麼進步。父親責怪聰子不夠努力,說她這樣下去別說是醫學院,還會像媽媽一樣上不了大學。
以往對父親從未曾說過一句反駁的話、默默順從的聰子,從這個時候開始反抗起父親。不去補習班補習、跟壞朋友鬼混,成績落到非常淒慘的地步,也經常請假不去學校。父親只要動手打聰子,她就離家出走。從那個時候開始,將自己摧毀似乎成了聰子生存的意義。她把身體交給在夜店認識的男人,同時學會了吸毒。
當被抓到警局時,聰子因迷幻藥作用之下出現幻覺妄想,為了閃避從牆壁跑出襲擊她的人影,抓著鐵欄杆不斷哭喊著。家庭裁判所便將聰子送到醫療少年院去。
在院內的生活安定下來後,聰子又恢復了優等生大小姐姿態。母親常常來探望她,但父親卻一次都沒有出現過,只是由母親帶來父親的訊息,轉達給聰子。
聰子表示父親絕對不可能原諒自己,而且自己做了那樣的事,也不希望自己能獲得原諒。但聰子真正的心聲卻不是如此。
那是她要重新回社會前一個月前的事。母親為聰子帶來了父親最後的訊息。回家來吧,我們等著妳!聰子聽到這句話什麼也沒說地哭了出來。
被父親拋棄的孩子
被拋棄的經驗,不只是感覺到被曾經依附、信賴的人拒絕的時候,在感覺到被曾經認同、敬愛的人拋棄時也會發生。兩者加在一起的話,這樣的衝擊也會放大。因此,越是在認同父親下長大的孩子,被父親拋棄造成的傷害也就越大。
如果父親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傷害也許會減少一些;但是認同父親,想要像父親一樣的孩子,想得到父親認同的心情會比別人強。如果期待落空就會被拋棄,會被奪走那孩子的自我肯定和向上力。
聰子被父親拋棄,或者走向墮落的人生,以及直到最後都還是在乎父親的意見,這全都是因為比起母親她更認同父親。對聰子來說,母親雖然溫柔、是支持她的人,但並不是她的目標與認同。父親才是她希望認同的人。
被父親拋棄的狀況,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父親對期待落空的孩子感到失望,於是拋棄的情形。其二,是因為離婚或再婚而離開孩子,把關注移向其他地方。還有一種,是從一開始就沒有什麼關注與期待,一直輕忽的狀況。
孩子會很敏感地感覺到自己是個被拋棄的人,有什麼苦衷或理由都沒有關係,這是被拋棄的孩子身上會引發的共同反應。
其中之一就是憂鬱症。不只是沮喪,還會變得不負責任、容易自暴自棄,會覺得怎麼樣都無所謂。就像是斷線的風箏般。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要做什麼努力,都搞不清楚。於是就陷入了迷失,容易發生迷失自我的自我認同危機,那是因為失去了過去一直認同的目標。
更進一步地,從自我否定開始陷入自我摧毀的行為,有的甚至還會自殘或企圖自殺。
同時,為了保護自己還會引發自我防衛的反應。反抗或是不法行為就是其一。明明一直都是自己的目標,這次就藉由反叛它、否定它來維護自己的自尊。那是為到達對抗同一性(counter identity),做出與父母教導完全相反的事情,藉此來尋求自己生存的意義。若無其事地做出犯罪的行為,也有可能會變成反社會人格。
也有些人會把心封閉起來,冷酷地利用他人,以欲望和算計為生,來取得財富與地位,對那些瞧不起、否定他的人,藉此報復。被過度渴求讚賞與成功的欲求所困住,而不斷地追求。
此外,也有人為了從自我否定的狀態中逃出,便過著依賴酒精與賭博的生活,沉醉其中讓神經麻痺,以忘卻心靈的痛楚。
然而,無論試圖用何種方法掩蓋,終究還是會在心底深處覺得自己是得不到父親認同的、沒有用的人,不知不覺間心靈就會被腐蝕。因此,另一個特徵就是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心態。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岡田尊司(OKADA TAKASHI)
一九六零年生於香川縣,是精神科醫師、作家、醫學博士。自東京大學哲學系退學後,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系,在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科修完課程。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後開設岡田診所,目前為岡田診所院長。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發展障礙的治療最前線,以臨床醫師的身分面對年輕人的心靈問題。主要著作有《邊緣性人格障礙》(PHP新書)、《悲傷的孩子們》(集英社新書)、《腦內汙染》(文藝春秋)、《亞斯伯格症候群》《不要說是發展障礙》(幻冬社新書)、《依附障礙 帶著孩提時帶傷痛的人》(光文社新書)、《母親這種病》(POPLAR新書)等暢銷書。此外也以作家小笠原慧的身分活躍。作品有曾獲橫溝賞的《DZ》、《掌中的蝴蝶》、《你是否聽見風的聲音》(角川文庫)、《生還任務》(文春文庫)、《母親這種病》等。
書名:父親這種病
出版:時報出版
目錄:
前言 父親是必須的嗎?
父親是必須的嗎?
父親是什麼?
父親是必須的嗎?
那麼父親又如何呢?
從主角寶座跌落的父親
無伊底帕斯時代的父親
父親能成為母親嗎?
第一章 身為依附對象的父親
為什麼爸爸在這裡?
在更初期階段的挫折
與父親的依附關係
保護母子抵抗外敵
刺激孩子,誘使孩子走向外界
成為父親這件事
強化對抗壓力與不安的能力
從依附關係看到的父性類型
1感情深厚堅強的父親
父親佛洛伊德與女兒安娜
2愛自己的父親
律師父親
反社會性的父親
3母性的父親
巴布羅.畢卡索與父親荷西
4迴避的父親
卡爾.榮格與父親保羅
作為預備性「安全基地」的父親
第二章 瀕死的伊底帕斯
父親這個對手
把孩子趕出去的角色
服從兒子的父親
不能只是疼愛
父親的煞車功能
通過禮儀與父親
三島由紀夫與父親平岡梓
大衛沙林傑與父親所羅門
父親與女兒的話情況就不同
變成母親替身的少女
新伊底帕斯狀況與被拋棄的抑鬱
第三章 自我理想的父親
從對手變成目標
厄尼斯特海明威與父親艾德
從壓制者變成救贖者
過於偉大的父親
甘地與父親卡拉姆昌德
兒子哈利勞與父親甘地
被迫成為替身的人生
被父親拋棄的孩子
中原中也與父親謙助
將父親斷絕關係變跳板的電視記者櫻井良子
戀父情結與父親的理想化、認同化
雅典娜情結
行動模型的父親
反面教材的父親
受否定的父親形象支配
生病的父親
不安的真相
喬治巴代伊與父親約瑟夫
第四章 父親缺席症候群
存在感變稀薄的父親
機能性的缺席也有同樣的影響
比現實中的父親更重要的父親形象
父親缺席帶來了什麼
1對母親依賴的母子融合
2誇大的願望與較弱的自我控制力
安東尼.德.聖艾修伯里與父親尚
3有強烈的焦慮、對壓力敏感
4不擅長三人關係
5對學業或社會的成功也有影響
6性的自我認同產生混亂
海明威與兒子葛雷高利
對男孩有很大的影響
7夫妻關係或養育兒女的問題
約翰藍儂與父親艾佛瑞
左右與丈夫或兒子的關係
第五章 對父親的渴求
父性飢渴
變成亡靈的父親
莫迪里安尼與女兒珍妮
被拋棄的父親
即使明白他是瘟神
安提戈涅情結
漢娜鄂蘭與父親保羅
追求理想的父親
由於社會參與而昇華
第六章 遭放逐的父親
缺席才更適合
作為惡人的父親
被製造出來的壞父親形象
從母子膠囊中被放棄的父親
常態化的父親排斥
選擇母親而非丈夫的女性
伊底帕斯情結的現代意義
從女婿手上要回女兒的母親
被植入否定的父親形象時
依附障礙的家暴
以彼此的安全基地為目標
司法模式的極限
也有必須積極離婚的情況
第七章 永遠的父親
一直追求父親的孩子
為了克服父親的缺席
父親替代者與陷阱
培養看對方的眼力
不要被心理的父親形象迷惑
帶著否定父親形象的男性
從父親的意象中解放
懷疑被創造的形象
找回肯定的父親形象
曾經有過的快樂時光
孩子想要愛父親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