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你們的理財教育及格嗎?理財不只是收益與支出的道理,還有更重要的價值觀養成!
當被問到,隔壁同學也想經營同樣產業,該怎麼因應時,同學回答說:「我們要賣便宜一點,而且我們有郭雪芙,他們沒有!」純真的回答,仔細想想,其實隱含十分深刻的商業競爭道理。
家長反應,參加過今周刊舉辦「兒童理財寒令營」的學童們,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從被動接受零用錢,轉為開始主動表達,了解及參與家庭財務決策的意願。一位家長就笑說,「以後我們家買東西花了多少錢,孩子都想知道,因為她說她可以省更多錢。」
對於這樣改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林正昌肯定:「他會去思考、關心金融相關新聞,等他慢慢成長,就會培養自己的價值觀與邏輯,就達到這次營隊的目的,也就是潛移默化、用遊戲帶動學習,讓孩子們提早認識時事。」
為什麼學習運用金錢如此重要?林正昌指出,小孩於童年時期的感知、學習能力極佳,但經常被大人忽略;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邏輯發展是有階段性可循,若家長把握機會,透過遊戲潛移默化,讓孩子學習金融相關知識,就有機會在被動花用零用錢之餘,為寶貝們建構出自己的金錢觀念。
○五年前後,國內曾經出現「雙卡風暴」,許多國人因積欠過多卡債,必須進行破產協商。到了○八年,震撼全世界的金融海嘯,讓連動債等商品價格狂跌,也導致許多投資人的血汗錢化為灰燼,財務陷入困境。這兩樁影響十分深遠的事件,追根究底,也可說是金錢觀念不夠確實,所間接導致的社會問題。
因為對於投資商品不夠了解的人,往往沒有意識到,全球金融局勢變化,可能影響哪些商品的價格,慘賠的機率當然提高不少;另外,如果不能夠掌握自身收支情況,入不敷出、甚至以非法途徑來賺錢,這些都是金融知識不足導致的後果。
相較於此,林正昌指出,將理財教育提早在兒童時期展開,目的並非教孩子們如何賺錢,而是「了解使用和收入金錢的邏輯」;如果消費、投資背後潛藏的風險,早已在遊戲中有所認識,再透過講師專業解說,孩子們就能夠像學習其他學科一樣,認識花錢與投資金融商品的風險。對於起薪22K、所得成長有限的青年族群來說,這實在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學問。
林正昌提醒,如同其他行為,一旦金錢觀念有誤,長久下來,勢必導致消費與投資行為產生偏差,「不論過去或現在的十二年國教,這部份教育內容都嫌不足。而且等到行為出現問題,再來導正就太晚了。」與其贈與金錢,不如讓他們提早認知到,自己手中正握著一隻釣竿。
「培養良好的金錢觀,孩子們才能逐步財務獨立,這是對自己負責;有一天,當他們創業的時候,這些正確的觀念有助於經營企業,他才能學會對股東、對投資人負責,」這也是今周刊舉辦兒童理財寒令營,最根本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