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一旦給了孩子,就沒有了。但一起相處的時間,卻讓父母自己也感到快樂。送給子女們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孩子的笑臉、和孩子之間的對話、一起走過的路,都會成為珍貴的回憶禮物,回饋到自己身上。
馬茲夫婦是我們在瑞典熟識的一對夫妻檔朋友,他們有一雙還在上小學的子女。這對夫妻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兩人決定只工作正常勞務時間的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說,其他人一般一週工作四十個小時,他們則各自只工作三十六小時。父母其中一人送孩子上學,另一人就接孩子放學,並張羅之後的事情。若孩子們要進行課外社團活動,父母就會開車帶他們去,再接他們回來。他們積極參與孩子們的社團活動,並提供幫助。
馬茲夫婦認為,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越多越好。在孩子出生之前,他們努力工作,時常和朋友見面,享受生活。然而現在,他們將時間投資在照顧孩子,與孩子相處上。自己享樂的時間,則讓給孩子們,就連常碰面聚會的人,也多是孩子朋友的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他們也搬過家。馬茲夫婦在孩子出生之後,生活中所有的一切,便是如此轉變為以孩子為重心。
但相對的,我在韓國的朋友A,有兩個女兒。夫妻因為都工作到很晚的關係,女兒們只好自己張羅晚飯,自己玩自己的,直到父母回來。父母時常把工作帶回家,甚至連週末都在工作。十三歲的大女兒,為了不讓辛苦工作的父母擔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不告訴父母,也不和父母商量,即使大女兒身體不舒服,也不敢跟父母訴苦。這對夫妻認為,唯有努力賺錢,才能給予孩子想要的一切,孩子也更喜歡物質上的不虞匱乏。
馬茲夫妻和A夫妻,哪一對為孩子們犧牲更多?當然,兩邊都為了孩子心甘情願地犧牲,差別只在於價值觀與方式的不同。尤其是我國的許多父母,都認為自己為了孩子,做了很多犧牲。
然而,其實那些犧牲,說穿了,也只是為了追求物質的享受罷了。父母沒法陪伴在側的時間,便想以金錢或物質來補償。但是,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下去,結果孩子抱怨父母一點都不關心自己,父母則埋怨「我是為了誰,才這麼辛苦?!」責怪子女不懂事。
相反地,瑞典父母們的犧牲,則有所不同。他們把所有時間,都當成禮物,送給子女。物質上的支援,則在其次。從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間開始,他們就已經接受了「時間不再屬於自己」的事實。他們在計畫一切事情的時候,都先考慮到孩子。萬一孩子哪裡有什麼問題,他們寧願修改計畫。原本以自己為主的時間,全都變成了以孩子為主。
斯堪地父母們為了孩子,付出了自己的時間。而且,他們不認為這是犧牲,反而樂在其中。物質,一旦給了孩子,就沒有了。但一起相處的時間,卻讓父母自己也感到快樂。送給子女們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孩子的笑臉、和孩子之間的對話、一起走過的路,都會成為珍貴的回憶禮物,回饋到自己身上。
不體罰,照樣教出好孩子
父母的身教對子女的行為有絕對的影響力。因此,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不該對孩子行使暴力。但也不是說要對孩子百依百順,當孩子的錯誤行為,有招致危險的可能時,就該斷然、明確地說清楚。
父母有責任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尊重他人的正確態度,可以從盡責整理自己房間和做好學校課業做起,同時讓孩子懂得不去傷害別人和自己,對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
我並不是說斯堪地父母就是聖人君子,他們也會生氣,也會對孩子感到失望。但產生情緒之後的行為才是重要的,父母應該好好聽孩子怎麼說,問孩子為什麼那麼做,用溝通來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孩子們大多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不想孩子們重蹈覆轍,協助和指導還是有其必要。
因此,父母必須明確地訂下規則;但也不需要太多不必要的規則,只要針對最重要的幾點,確認孩子們是否確實遵守即可。要年紀還小的孩子遵守太多規則並不容易;而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則會對此感到厭煩,只挑選自己想遵守的去做,這種情況下,很可能造成父母真心覺得重要的事情,孩子卻刻意忽略。
一旦訂下規則,就要盡力維持。必須糾正時,就要斷然地告訴孩子,無法接受他錯誤的行為。父母可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但最好不要超過一到兩分鐘。孩子們在被責備的當下,雖然當場不會反駁,或做出抗議,但實際上他們確實能反省自己錯在哪裡;如果訓斥的時間太長,責備就成了嘮叨,孩子們會當成耳邊風,甚至抗拒父母說的話。
當斯堪地父母碰到態度必須更嚴厲的時候,會以禁止使用電腦、禁足等方式作為處罰。只不過,不要把這段禁止的時間,視為「坐牢的時間」,而要當作是與孩子有更多時間相處的機會,多和孩子溝通,用來改善親子關係。例如,準備好爆米花和零食,一起欣賞孩子想看的電影,或備好有趣的活動,和孩子一起共度週末等等。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時時刻刻都關心他。
斯堪地父母最重視的,是與孩子維持良好的關係。唯有累積信賴,孩子才會更願意聽從父母的話。如果與孩子意見相左,不妨先將衝突擱置一旁,轉而聊聊雙方都能理解、有所共鳴的話題,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父母把時間當作禮物,送給孩子
父母幸福,孩子才會幸福
孩子出生之後,我的生活也起了莫大的波濤。我們生了三個孩子,每個孩子相隔兩年。這段時期,也是我研讀博士課程最艱辛的一段時期。
老大出生後大約一、二個月,妻子要求我遵守兩個規定:第一,待在學校裡的時間,不可以超過八個小時,早點回家和孩子相處。因為妻子態度堅決,時常在學校裡用功到很晚的我,只好遵守「八小時制」的約定。有了時間的限制,反而讓我學會更有效率地利用時間,我也因此很感謝妻子。
第二,戒菸。當時,我的菸齡已達十年,每天都要抽七、八根菸。當然,我不會在家裡抽菸,但妻子還是告訴我,如果我想和孩子碰碰臉頰,就必須完全戒菸。於是,我便戒菸了。而且,即使在孩子們都長大以後,我也從未把菸銜在嘴裡過。戒菸之後,身體確實健康多了,這點也必須感謝妻子。
養育孩子,絕非容易的事情。像我們這樣夫妻都在上班,還養了三個孩子,真的是連五分鐘、十分鐘的時間,都必須硬擠出來才行。夫妻爭吵,也通常起因於日常生活的安排,例如:接送孩子去學校,彼此時間無法配合等,常會造成夫妻爭執,但孩子也帶給父母許多快樂,這絕對是事實。
我們夫妻一年至少有一週左右的時間,會把孩子託給妻子的父母或妹妹,兩人單獨去旅行。只為了更加瞭解對方,以及幫平日在職場與家庭中疲於奔命的自己「充電」。當我們旅行回來,就有如脫胎換骨般。孩子們也會因為短暫地與其他大人一起生活,而有了重新認識父母的機會。
有研究指出,孩子們小的時候,如果沒能體驗過幸福,長大以後,變得不幸福的機率很高。若父母因為對彼此不滿而常高聲爭吵,孩子們會因此感到莫大的不安和恐懼。因此,從小就看著父母吵架的孩子們,成年以後,兒時所感到的不安、恐懼和憤怒等情緒,也會鮮明地浮現出來,而且,成年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夫妻之間感情不好的可能性也很高,意即「夫妻吵架也會代代相傳」。從小沒經歷過的事情,長大以後,也不太會做;相反地,過去的經歷,則很有可能會支配未來。
瑞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A小組的孩子們,是在夫妻常常爭吵的家庭中長大;B小組的孩子們,則是在把爭吵當飯吃的夫妻、離婚後又與其他人再婚,過著幸福生活的家庭中長大。
結果,哪個小組的孩子幸福指數比較低落呢?
結果是,A小組的孩子,比B小組的孩子在情緒上更不安,幸福感也較低。家庭中的爭吵噪音比起離婚,其實對孩子影響更大。
世上沒有一本人人適用的「教養子女說明書」,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就是父母自身的幸福與從容的態度。
我想成為的父母v.s.孩子想要的父母
父母時常會受到自己的想法或情感,尤其是「我是個不合格的父母吧」之類的不安所支配,而且,也想盡力消除此種想法。然而,在這個過程裡,重點往往不是放在「對孩子來說,什麼是最好的」上面,而是放在自己本身,以及想要向他人證明自己是個好父母,不停地辯解或尋求牽強的解決方法。
許多父母雖然深愛孩子,卻從來不會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重要的是,應該透過與孩子的交流,瞭解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比起「我想成為什麼樣的父母」,把焦點對準「我的孩子想要什麼樣的父母」,很多問題都會比預期來得容易解決。
然而,讓孩子任性地長大,和將焦點對準孩子,兩者截然不同。父母也可以發脾氣,但要充分地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生氣。再怎麼生氣,也要守在孩子身邊,幫助孩子,這點千萬不能忘記。
如果父母雖然在身邊,但心卻不知道飛到哪裡去,孩子們馬上就能察覺出來。有很多父母,就算與孩子在一起,手機也不離手。當孩子發現,父母的注意力在別的地方時,所受到的傷害更大。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就該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
與其自責沒辦法好好陪伴孩子,或擔心他人在背後指責自己「不是好父母」,不如花幾分鐘的時間,盡量陪伴在孩子身邊,傾聽孩子說話,充分表達自己的愛,讓孩子能感覺到,必要時,自己隨時會飛奔而至,陪伴在側,這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們有必要透過這些時間來證明,孩子是多麼珍貴的存在。〈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 者:
黃善俊
近30歲時獲得政府公費獎學金到瑞典留學,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當地大學擔任政治理論的客座教授、瑞典考察員、政府財務行政人員及瑞典教育部幹部等職務,在教育行政上成績傑出,同時也是瑞典教育專家。留學期間與妻子蕾娜相遇,並育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在瑞典居住並融入當地生活了26年。固執的亞洲大男人遇見講求平等的瑞典大女人,並且與三個孩子每天面臨不同的挑戰,一家五口在不斷的激盪與磨合中成長學習。2011年回到韓國擔任首爾市教育研究情報院院長,現在為京畿道教育廳的教育研究員,並希望能在韓國教育中活用瑞典的教育經驗。
黃蕾娜
在斯德哥爾摩近郊的中學擔任15年的輔導諮詢老師,對於校園暴力、排擠孤立、性教育、兒童人權等問題擁有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同時經營傾聽孩子們的苦惱並與其對話的情感課程。對於能提供社會上較弱勢的學生們幫助及安慰,感到十分有意義。夫妻倆是儉樸、快樂的斯堪地爸媽,抱持一顆以交流代替教導,以溝通代替訓誡的心,努力地生活並致力於教育工作。
出版:如何出版社
書名:時間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斯堪地父母的心靈滿足教養法
目錄:
推薦序 從人性出發的教養觀與教育概念 陳之華
前言 對孩子最好的地方,就是最適合家庭生根的地方
第一部 當亞洲爸爸遇上斯堪地媽咪
Chapter 1 北歐人以家為重
每天早上自問:「我是好父親嗎?」/候鳥爸爸?門兒都沒有!/父母離婚,孩子仍有權擁有雙親
Chapter 2 有失業者,但絕無家庭主婦
請問您在哪兒高就?/全力支援國民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幸福社會/全職主婦的奮起,改變最窮國家之名
Chapter 3 夫與妻的角色,從不定位
瑞典家庭的週末,從爸爸準備早餐開始/夫妻分工,不是只有你覺得累!/育兒沒有媽咪和爹地的界限
Chapter 4 男孩玩家家酒,女孩在泥巴裡打滾
瑞典孩子從父母的相處學習男女平等/孩子對什麼有興趣,比男孩女孩該做什麼重要/兄弟姊妹之間,沒有差別待遇或長幼順序
Chapter 5 大自然是最棒的遊樂場
全家一起親近大自然,提高幸福指數/父母應該讓孩子盡情玩,放心長大/隨時找機會親近自然和鄰居/就算當個清道夫,也要用心生活
Chapter 6 在飯桌上培養獨立
慢點沒關係,自己來吧!/從小開始做事,是理所當然的事/十八歲起,完全為自己負責/父母有耐心,才能培養獨立的孩子
Chapter 7 在說出「不可以」之前,先做出妥協
寶貝,週六才是吃糖日/努力成為「即使女兒外宿,也會誠實以告」的開明父母/以妥協代替命令,以自律代替威權
Chapter 8 斯堪地爸爸天天和孩子們吃晚餐
從家裡開始,培養重視參與和負責任的態度/孩子的意見不切實際,父母該怎麼辦?/越是不好的事情,越要讓孩子知道/晚餐時間與家庭會議,營造自由說話的氣氛
Chapter 9 以自由發言的方式,培養理直氣壯的孩子
生氣的時候,可以喊叫/尊重孩子的想法,凡事與孩子討論/斯堪地孩子的自信心,從何而來?
Chapter 10 不要培養自以為是的孩子
團隊合作,才是真正的學習/斯堪地父母深信,每個孩子都有亮點/永遠要以「對孩子來說,什麼最好?」為優先考量
Chapter 11 沒有框架的教育,開啟未來無限可能
畫了一個黑色的蘋果有錯嗎?/瑞典孩子為什麼英語流利?/以「床邊讀書」養成孩子的閱讀習慣/斯堪地父母比孩子更主動閱讀
Chapter 12 父母的情緒化,會傷害孩子的心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體罰/瑞典是最早禁止家暴的國家/不是只有身體上的體罰,才算暴力/不體罰,照樣教出好孩子
Chapter 13 父母把時間當作禮物,送給孩子
父母幸福,孩子才會幸福/平等的男女關係及夫妻關係,是斯堪地教育的基礎/斯堪地父母犧牲的,不是物質,而是時間
Chapter 14 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自然會成為好父母
父母的自我懷疑,常為自己帶來愧疚/內疚與不安會動搖父母的判斷力/我想成為的父母v.s.孩子想要的父母
Chapter 15 斯堪地父母多聽少說
敏銳地捕捉孩子傳達的訊息/成為斯堪地父母的資格——愛、關心、傾聽/以開放的心胸傾聽孩子/孩子的行動皆事出有因
第二部 瑞典愛的故事與教育現場
Chapter 1 孩子無法選擇父母,卻能擁有平等的教育機會
全民教育,政府埋單
Chapter 2 學習看重的不是背誦,而是批判力與創造力
教授不講課,由學生自行討論/以問題為主的教育,培養獨立思考力/考試沒有選擇題,只有申論題
Chapter 3 瑞典也有聯考
考試的目的不在區分學生和學校優劣/學問沒有標準答案
Chapter 4 瑞典學生沒有補習班的課後生活
不補習,有意義地使用自由時間/尊重孩子的意願選擇課後活動
Chapter 5 打造民主主義與互相尊重的基石
在學校生活中實踐民主
Chapter 6 「學生健康小組」從各方面協助學生
專家小組共同預防並解決學生身心問題
Chapter 7 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案例A:協助學生與父母溝通/案例B:協助學生與導師解決學習障礙
Chapter 8 不談升學,只談出路
初中二年級開始實習課程/升學不是唯一的目標
Chapter 9 只要是霸凌和暴力,都嚴正看待
在交談中解決學生問題
Chapter10 瑞典學校不容許教師帶有侮辱性的言行與暴力
校長必須擔負起指導教師的工作
結語 給孩子時間,解決大多數的教養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