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學的知是沒辦法在日常生活中達到運用,學生就會覺得學習是無用的,譬如歷史,有些人認為那是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我幹嘛現在背這些東西?」老師們用這個學校要考為理由已經無法滿足他們對這事的認定,無趣就是無趣。
一般的學生學習,通常都是由「問」題開始,「老師,這題怎麼做?」「老師,這個怎麼解決?」「老師,我不會做,要怎麼做?」從遇到問題之後,開始問,解決然後結束。以「問」為開始,得到答案為終點,學習既零碎而被動,又消極而固守成墨。這樣的學生已經是肯,且願意主動去學習的孩子了,這點上比起連讀個書也要三催四請的更是好上幾倍,但學習不應僅僅如此,更不該以此為滿足。
相對於屬於被動吸收的孩子,有些已經習慣從「問題」開始,這樣的孩子已經不僅僅是讀懂課本裡面的內容,而是轉由課本的訊息中去學著分析跟評判。透過書中給予的資訊找到另外一個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老師,我覺得作者用這個角度去寫這篇,是不是跟她的生長背景有關係?」「老師,我上次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有再找到跟這篇風格很類似的,為什麼她會有這麼相似的地方?」
真正的思考,應該從課本的單課的範圍中跳脫出來,不僅僅是一個的重點,單純把作者、課文、解釋等背起來,在考試中得到分數而滿足,這樣完成的,就只是知識的傳遞跟複製,卻沒有活化。如果所學的知識沒辦法在日常生活中達到運用,學生就會覺得學習是無用的,譬如歷史,有些人認為那是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我幹嘛現在背這些東西?」老師們用這個學校要考為理由已經無法滿足他們對這事的認定,無趣就是無趣。
唐太宗曾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這個科目自古以來,就是不可以被忽略的科目,但是為什麼它重要?如果我只是把歷史在國小、國中、高中的課程中循環在循環,史前時代原住民、荷西國際競逐時期、明鄭時期、清領時期……等等,一再的重複,一個個事件、年代的出現,一個個需要被背誦的詞彙跟原由,不能被忽視的結果跟影響,但那又如何,無聊還是無聊?
有些人愛上歷史,是因為背後一個個有趣的故事,鮮活而實在,在有限的時間當中可以從歷史得到更多不一樣的榜樣跟角度,去感受生活跟啟發新的思考方向,所以歷史繽紛而多采多姿。有些人愛用歷史,從歷史當中可以看到週而復始不斷重複的情況狀態,如此相似而又值得警醒的事件,其實往往都是人生當中最棒的借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朝代的起迭中,我們找到未來的方向跟希望。
單一的科目存在,不僅僅只是為了拿到分數,轉換從基礎知識的累積外,多點跟生活的結合以及未來夢想的啟發,其實是在教學中不斷存在的必要。學習往往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而已,知識的存在只是開始,它只能說是跨入另外一個境界的門票,擁有這張入場卷也只能說才知學海無涯,考到好分數就滿足的心態,是故步而自封,實是可惜,更甚基礎不足備,又缺乏此類思考,那更是雪上加霜。
一個願意且肯從思考的角度做出發,願意將時間發在重要且有價值的不斷省思中時,起步的未來,配上溫熱好的引擎,正朝著夢想前進,持續而不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