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氣象報不準,是無能?還是無法?

氣象報不準,是無能?還是無法?

2014-07-22 16:44

「颱風」是臺灣每年到了夏季的自然現象,每次颱風一來,各個縣市政府就忙於應付,「到底什麼時候宣布停班停課?」過去曾有地方政府首長依據氣象局的預報果斷地決定「不放颱風假」,受到各界一致好評;但是這位首長卻因為另一個颱風「太晚放颱風假」而飽受批評......

地方政府首長不是神,一次放假放得很準,可能是睿智,也可能只是矇到,其中暗藏著難以預料的運氣成分。 比較確定的是,只要地方首長決策遭受非議,最終矛頭多指向氣象局預報失準,氣象局往往成為眾矢之的。

那麼,到底要如何預報氣象才不會被罵呢?氣象科學到底可以準確到什麼地步?氣象預報不準,會不會也是正常現象呢?
 

氣象報不準,是無能?還是無法?

探討哲學「歸納法」的謬誤時,許多老師最喜歡舉「歸納者火雞」的例子。一隻火雞透過歸納法來預測牠的人生,這個建立在錯誤前提上的歸納法,錯得很離譜。雖然我們與人相處、判斷事務、規畫人生,很多都仰賴邏輯歸納,但我們必須瞭解它不是萬無一失。

氣象科學在預測天候時,它的背後同樣是一個歸納的邏輯。以目前氣象預報科技所倚賴的「數值預報模式」為例,先有個「大氣運動會遵循一定的物理法則」的預設前提,之後科學家透過各種觀測資料的累積與修正,來建構這個由許多數值為基礎所歸納的「模式」。下次有颱風來了,就把相關資料丟進去這個模式中,從它運算出來的結果來「推測」這一個颱風可能的路徑。這個運算的過程,就像跟過去所歸納的結果進行比對一樣。

如果累積的資料及經驗很多,這個模式就可能準確一些。但就如同「歸納者火雞」會遭遇的問題一樣,前一次準、前前一次準,也無法擔保下一次一定準。影響氣候的因素何其複雜,每一個小小的初始值變化,都可能造成最後預測結果的大分歧。這個「模式」是由氣象專家一點一滴歸納出來的,不是上天「昭告」人類的,所以它隨時有錯誤及不準確的可能性。因此一個理想的颱風預報要素應該包括:準確的初始值、合理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超級電腦快速的運算等。

歸納法原本就無法擔保「氣象預報模式」絕對正確,在動輒以百年論的「氣候」觀念裡,臺灣的相關雨量觀測數值,最久也不過五十年光景。在這些極為有限的「數值」條件下,去預測大範圍的「氣象」狀況,氣象專家坦言,莫拉克颱風期間,氣象局不斷上修雨量數值,與其說是預測能力不足,事實上是過去根本沒有類似的經驗,所以缺乏預測能力。

氣象預報到底可以準確到什麼程度呢?在莫拉克風災中,臺大大氣系講座教授指出:「面對莫拉克颱風帶來破紀錄的雨量,由於沒有科學經驗為基礎,就算用電腦跑的數值模式,也不可能一開始就估算出兩千毫米的雨量。」另一位大氣科學系教授則指出:「目前科技、氣象變化主要靠數值模式推估,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氣象觀測資料不足,追風計畫的觀測點太少,要準確預測是非常困難的。」

這些科學家的專業意見都說明了一件事—科學再怎麼進步,仍然有其極限,這個極限理應讓人類更加謙卑。氣象預測不準確,很難用「怠惰」、「失職」這麼簡化的原因下結論,不準是某種程度上的「必然」。
科學新聞為何無法「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臺灣媒體是一個在政治上具有忠誠度的單位,挺藍的就一路挺藍,挺綠的就一路挺綠,打死不退。但是在科學新聞的報導上,就缺少了這種「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一致性。媒體常常不清楚科學與科技的效果及侷限,所以很難用一致的觀點來檢驗或評論科學的功過。

在莫拉克颱風事件中,可以發覺媒體對於氣象預報是不是正確,並沒有清楚的檢驗標準,常常隨著社會氛圍起舞。從過去所累積的經驗,媒體對於氣象預報的檢驗,可以依據「是否造成嚴重災情」而區分成兩種樣貌。如果「災情不嚴重」,媒體大概就是檢討一下哪個縣市政府宣布停班停課的時間太早、導致家長接送不便等;不然就是拿氣象局的預報結果與國外的CNN、BBC、NHK互相比較一下,準確就大吹大擂,不準確就冷嘲熱諷。

但是如果「災情嚴重」就不得了,不管中央或地方政府所負責的每一個工作環節都會被放大檢視,當這些被盯上的單位亟欲脫險,最後一道逃生防線往往就是把責任推給「預報不準的氣象局」。甚至有人指責氣象局的預報用詞「不口語化」,不像美國CNN預報所使用的詞彙「比較貼近民眾感受」,所以才讓民眾疏於防範。這些五花八門的指責,最後也讓氣象局亂了套,甚至一度考慮找一些面貌姣好的「氣象妹妹」來報氣象。

其實這個模式就是:不管預測有多準,只要災情嚴重,氣象局就準備「剉著等!」颱風新聞只是媒體檢驗標準中的冰山一角,大部分的尖端科學發展報導,常常讓大家處於精神分裂的狀況。例如,吃維他命C究竟對感冒有沒有幫助?有媒體的標題是:「治感冒補充維他命C多喝水」,也有不同的媒體說:「研究顯示:維他命C感冒沒有幫助」。

看偶像劇對兒童的影響呢?有報紙在同一天的頭版標題寫「臺北國泰醫師:孩童常看偶像劇易性早熟」,同一天的第六版標題卻寫「兒童看偶像劇性早熟?醫師斥無聊」。

吃阿斯匹靈呢?有報紙標題斬釘截鐵地寫著「日吃阿斯匹靈可防癌」,同一天的電視新聞畫面字卡卻打著:「吃阿斯匹靈『防癌』?醫:恐胃潰瘍」。

吃鮭魚呢?透過美國《時代雜誌》的報導,鮭魚是世界衛生組織所推薦的「十大最健康食品排行榜」第六名,這訊息在許多網路新聞中流傳至今,但是日前的報導,鮭魚所代表的大型魚類又榮登「十大危險食物」第三名。

不管是本地自己製作的新聞,或是翻譯自外電的新聞,偶而勾勒出一個美麗的新世界,昭告最新科學進展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偶而卻告訴我們過去的美好想像只不過是一場幻影,聽聽就好。這些標準不一的口吻及評論,如果出現在國外的科學編譯新聞,會讓新聞變成妝點門面的空殼子;如果作為監督國內重大議題的科學新聞,則將淪為政治操作的代罪羔羊。

我們的媒體在報導這些議題時,缺乏對於「科學活動本質」的理解,簡單說就是不瞭解科學活動的過程及性質,不瞭解科學產物的效果及侷限。如果媒體從業人員可以大概地瞭解科學有「已成形科學」(science already made)及「形成中科學」(science in the making)之分,狀況就會改善很多。

好比「吸二手煙對肺不好」這件事,科學界或民眾已經有共識,是一種比較確定的科學。但是對於一些進行中,或是尚在測試階段的科技發展,這些產物往往具有侷限性、暫時性及爭議性,因此需要有所保留。例如,還在臨床研究的藥物、複雜氣候的預測、推翻古典理論的實驗發現等,這些議題是「很確定的科學」及「完全無知的現象」之間,所存在的一個灰色地帶,正有許多科學家前仆後繼地努力投入。這是成熟科學必經的過程,媒體需要多些耐心,而不是廉價地吹捧或苛責。

有一年媒體收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最新研究訊息,指出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微中子(neutrino)移動速度比光速還快。如果這一項實驗結果屬實,將推翻愛因斯坦相對論中「宇宙裡沒有任何物體可以快過光速」的基本預設,而造成許多科學定律重新改寫。媒體大張旗鼓地報導,標題類似:「歐科學家實驗驚見微中子比光速快挑戰相對論」,或是「比光速更快微中子推翻相對論?」,或是更篤定一點的「微中子比光快推翻《相對論》」。

從「挑戰」到「可能翻轉」,再到「已經推翻」,各種程度的報導都有,推翻相對論儼然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甚至連「時空旅行」可能成真的報導都出來了。但這件事距離相對論被推翻還有一段很長的路,首先,這個實驗需要能在不同地方被重複證實,經過多人確認其正確性,才有可能再進入相對論的探討。這是一個緩慢而需要逐漸累積的過程,可不是像一場互毆的擂臺賽,愛因斯坦一下子被打趴在地上,裁判數十秒後就可以立即判定他出局。

公布上述研究報告的單位及科學家,說明他們的用意並非宣告相對論失靈,而是希望透過公開相關數據及過程,讓其他科學家協助驗證。果不其然,大約九個月之後,同一群科學家經過多次檢驗,修正了原本的研究結果:「微中子速度並沒有比光速快。」他們發現當時是因為測速用的全球定位系統和連結電腦的光纖纜線接頭鬆動了,才影響微中子測速的結果。在這期間,歐美也有其他三個研究團隊的報告指出,微中子速度和光速並沒有明顯差別。但這一個修正的新聞,在國內就沒有引發熱烈的報導,並不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永遠不會被推翻,而是它不會以這種「忽冷忽熱」的面貌展現出來。

如果記者在報導這些議題時,對於科學發展背後的過程有一個概括的理解,就會知道現在看似驚人的發現,其實都需要經過時間的淬鍊,並非只要出自於科學家之手,就是通往真理之路的一把必然鑰匙。

如果有這樣的認知,在報導或監督相關議題時,就會謙卑與小心地去援用科學的理論及學說,對於科學家的貢獻及侷限也會有公允的對待。有了這樣的認識,科學家才不會把媒體記者視為洪水猛獸,深怕一不小心自己的清譽就被媒體記者摧殘了。

如果像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這樣一個需要經過長期間知識及經驗累積的工作,因為一次理盲且濫情的風災操作就被迫辭去,這是國家社會難以彌補的損失。

所以,颱風天該不該放假呢?天有不測風雲,說不定我們多點耐心及包容,才是個保平安的好對策。(本文選自第五章,陳若雲 整理)
 
 
作者︰黃俊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博士,現任中正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專長是科學教育、科學傳播、公眾科學理解、科技社會研究。
曾獲教育部第一屆(96年度)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著有《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薛清江合著)。
 
在「泛科學」有專欄:http://pansci.tw/archives/author/subaru419
 
出版:時報出版(2014年1月)
 
書名: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     
 
     
 
目錄:
 
推薦序 科學新聞太重要,莫讓媒體亂處理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教授 
推薦序 報真導正的科學新聞  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彭啟明博士 
推薦序 拒絕再玩偽科學媒體的信任遊戲  PanSci總編輯鄭國威
  
作者序
前言 新聞不會告訴你的科學二三事 
 
第一章 啥?三秒內讓高鐵緊急煞車?──理論錯誤的科學新聞 
第二章 有毒物質真的可以「零檢出」嗎?──關係錯置的科學新聞 
第三章 核電廠就像菩薩坐在蓮花座,穩得很?──不懂保留的科學新聞 
第四章 外星人被證實為真?──多重災難的科學新聞 
第五章 颱風天該不該放假?──忽冷忽熱的科學新聞 
第六章 每天看美女,男生可以多活五年?──忽略過程的科學新聞 
第七章 小心,世界要末日了?──便宜行事的科學新聞 
第八章  這是NASA最成功的一次火星任務?──官商互惠的科學新聞 
第九章 天啊,科學家要製造半人半獸統治世界?──名不符實的科學新聞 
第十章 82歲的諾貝爾獎得主娶28歲妻?──戲劇效果的科學新聞 
後記 乘著新聞,讓科學帶你去旅行

延伸閱讀

死後留2千萬遺產的有錢人 VS 普通人的驚人差異!前國稅局官員揭:富豪真實面貌「連一張面紙都省著用」
死後留2千萬遺產的有錢人 VS 普通人的驚人差異!前國稅局官員揭:富豪真實面貌「連一張面紙都省著用」

2024-11-05

老父土地贈與兒子,生病求扶養竟遭封鎖...送錢給子女換不到孝順!律師從遺產稅試算:手頭至少留●元老本
老父土地贈與兒子,生病求扶養竟遭封鎖...送錢給子女換不到孝順!律師從遺產稅試算:手頭至少留●元老本

2024-11-07

繼承上億遺產,卻常穿UNIQLO...前國稅局官員:真正的有錢人吃喝拉撒都很省「錢都花在這裡」,窮人則恰恰相反
繼承上億遺產,卻常穿UNIQLO...前國稅局官員:真正的有錢人吃喝拉撒都很省「錢都花在這裡」,窮人則恰恰相反

2024-11-18

頂客族約好8千萬遺產全給配偶,手足只拿特留分...遺囑寫得好好的,為何被分走1/3?繼承順序的隱藏地雷
頂客族約好8千萬遺產全給配偶,手足只拿特留分...遺囑寫得好好的,為何被分走1/3?繼承順序的隱藏地雷

2024-10-25

老公擁5千萬不動產、老婆零資產...夫妻財產過度集中「遺產稅很吃虧」!資深代書1招節稅400多萬
老公擁5千萬不動產、老婆零資產...夫妻財產過度集中「遺產稅很吃虧」!資深代書1招節稅400多萬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