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探索自己的好時機;但是家長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成績變差,不得已又把他們送進補習班嚴加管教。家長要如何跳脫升學魔咒,給孩子安全的探索空間?
全球競相模仿的芬蘭教育,他們中學生每天平均花在課業的時間是八小時,台灣學生則超過十四小時。芬蘭學生每天多出來六小時都在做什麼?旅居芬蘭六年,寫過多本談教育專書的陳之華說,他們鼓勵青少年去探索自我,運動、打球、溜冰,或者參加社區服務,透過活動認識自己,面向世界。
「如果中學生沒有機會認識人世間的小小傷害、小小沮喪,將來如何適應複雜社會?」抱著這項理念,芬蘭教育不斷鼓勵中學生走出課業,「因為人生不是只有念書考試而已。」陳之華說。
必修課一:別因課業強迫孩子放棄興趣
必修課一:別因課業強迫孩子放棄興趣
道理顯而易見,但那畢竟是北歐社會,而在升學壓力下的台灣父母,要如何還給孩子探索空間?陳之華兩個女兒恰巧在國中時都回到台北市大安區的公立國中就讀,她切身感受台灣父母的焦慮。
「探索不需要太刻意,與社會接軌的方式五花八門。」陳之華擔心深覺責任重大的台灣父母,可能又把探索當作一項「特別功課」,反而更讓孩子喘不過氣來。「只要留給孩子一點點呼吸空間,不要讓念書考試fully occupied(占滿)。」在台北時,陳之華的小孩還是寫一大堆功課,考一堆小考,「但我絕對不會拿掉她跳街舞的時間。」她說。
把部分時間和興趣還給孩子決定,這是自我探索最起碼的條件,但陳之華發現很多父母做不到。「我小孩回來告訴我,她的同學聽到她跳街舞很羨慕。甚至有同學說,『如果我堅持要跳,我爸媽一定會說要打斷我的腿。』」因為中學課業太多,父母或小孩自己選擇停掉小學時期培養出來的嗜好,「這是非常可惜的事。」陳之華說。
台灣用考試去逼迫孩子學習,陳之華認為:「這種學習是點的,但真正學習的動機應該來自興趣;有興趣,這種熱情就會主動去挖掘探索,學習才會全面。」追求精進,不斷挑戰自己,會成為心理的經驗烙印,將來能被複製到克服其他困難。
「不少家長觀念已經改變,知道不該把小孩整天綁在課業上。」親子教養專家李偉文發現。但是怕小孩變壞,中學後結交壞朋友,讓這些父母不得已還是把小孩送進補習班嚴加管教。
自認開明的家長,會讓孩子在幼兒園、小學玩得很開心,希望孩子將來有創意;但是到了中學,遇到小孩青春反叛期時,才開始限制。李偉文感慨地說:「這時間順序完全錯誤。」他認為,小學生沒有自己選擇能力,大人應該要多加管教,對中學生反而應該放手讓他們去探索。
小學生的管教要著重在學習態度與品格。「學習內容可以很活潑,但是學習態度與紀律一定要有。」另一個重點,還要教會孩子辨別事情對錯,「孩子對品格要有自己的判斷標準,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等他們青春期要去外面探索,父母才會對他們有信心,他們才有資本去面對外面社會。」李偉文分析。
十三歲,正是開始建立社會價值觀的階段。「一個人要用什麼角度看世界,怎麼去回應,是憤怒的、悲觀的、正向的,都是在這個階段開始學習,父母更要花時間與他們討論溝通。」但同樣的,很多父母又把順序搞錯,在小學時期充分陪伴孩子;但到中學反而缺席,把小孩推向功課,由學校、補習班接管。
「當他們對世界有困惑,不知如何著力,如果對父母不能講,那孩子只會從網路或同儕關係裡獲得價值觀。」他提醒父母,應該多關心他們的心情與人際關係。有基本的是非判斷,穩固親子關係,就不會擔心孩子變壞,而不敢讓他們自己去探索。
必修課二:鼓勵孩子玩社團 增加人際接觸
必修課二:鼓勵孩子玩社團 增加人際接觸
「即使沒有升學壓力,家長們有沒有能力去安排孩子不補習的時間?」李偉文指出台灣現階段探索的根本問題。台灣沒有什麼民間資源可以讓學生參與,最簡便的方式還是把小孩送到補習班。
所幸,目前國中都被要求要發展課後社團。李偉文認為,學校社團比外面的才藝補習班,更適合孩子培養能力。
補習班裡一對一的教導,探索很有限。外面的才藝班收費貴,有壓力讓孩子按照進度學習,「教學方法容易淪為填鴨,也失去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但學校社團不同,正因為鬆散,而多了讓同儕互動的機會,而且社團通常有短期目標,例如期末成果展要完成,「學生要共同策畫,通力合作,這才是社會的真貌。」他說。
比起才藝班,李偉文更推薦學校的社團。況且中學生最害怕沒有朋友、被排擠,在社團裡結交一群有共同嗜好的好友,相互砥礪,「在學校,有朋友就有自信,等於是一層保護網讓他們遠離誘惑,避免走上岔路。」
每個孩子個性不同,有的人很清楚自己的興趣,有的小孩卻不知如何開始探索?
這些測驗分為「興趣類」與「能力類」,有的人興趣與能力未必一樣。「我做輔導諮詢時,對於中學生傾向興趣主義,鼓勵小孩從興趣裡培養能力;而對已經在職場就業的人,就會建議他們從能力下手。」藍如瑛說。
必修課三:「多元發展」或「升學至上」 須有定見
必修課三:「多元發展」或「升學至上」 須有定見
現在父母很焦慮,世界雖然改變,但對於成績升學,仍然留有很大的憧憬。成績好的學生,家長壓力已經少一大半;成績在末段班學生,家長也被迫要幫孩子尋找另外的機會。壓力最大的,恐怕是那些成績中等學生的家長。
「無論成績好壞,父母都有責任讓小孩知道,還有成績以外的世界。」李偉文說。如果孩子已經念得很盡力,成績處在中等時,父母更應該自覺,讓孩子撥出時間去接觸課外學習,而不是讓他花更多時間在作業演練上。
現在,職場專業汰換速度很快,成績好不是重點,重點是有沒有多方學習的能力。面對無所不在的升學魔咒,陳之華最後建議:「沒有別的辦法,父母只能想清楚,堅持自己的定見。」
即使不從未來人才需求角度看,一個正常成人也不會只有工作,而沒有其他生活,大家都需要平衡人生。「若不從中學生開始學,讓他們有課業外的生活,將來他們又怎麼會?」陳之華問。
陳偉文堅信,未來想省事,現在就必須接受留時間給中學生探索的必要,現在走慢一點沒關係;相反的,現在不花時間,未來要花更多代價承擔。就像心理學家王浩威所言,「探索自己是人生一定要完成的功課,在最關鍵的中學時期沒有完成,將來也一定要面對。」
從學校課後社團,提前預見真實社會。──李偉文,牙醫師、作家。著有《傾聽自己的鼓聲》、《教養可以這麼浪漫》等書。
還給孩子時間與興趣的主控權,讓他們探索自我。──陳之華,親子教養暢銷作家,著有《沒有資優班》、《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等書。
觀察孩子的興趣,是父母很重要的責任。──藍如瑛,樂生涯管理顧問中心執行長,曾任富邦文教基金會國高中生探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