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你適合當醫生嗎?肝病權威陳定信一封信幫你把脈

你適合當醫生嗎?肝病權威陳定信一封信幫你把脈

借鏡人生

情感關係

2013-11-07 13:33

讀醫學系的人,個性要比較雞婆,看到人家發生狀況會想去關心。比如一個人蹲在那裡,有人走過去卻視而不見,毫無感覺;有人會過去問:「你怎麼了?」適合讀醫學系的人,基本上要喜歡跟人接觸,關切他人感受......

醫師是需要終生學習和終生訓練的行業,相當辛苦,但是目的很崇高,是一生的事。如果完成訓練卻沒做醫師,雖然是個人自由選擇,但是,我會覺得很可惜,因為養成過程中,不只受訓的醫師辛苦,老師很辛苦,被實習的病人也不輕鬆。

身為青少年的你,究竟適不適合讀醫學系?我將分享以下幾點,供你檢驗:


第一,對人不會討厭。

有些人一看到人就閃躲,然而,醫療工作需要面對人;就像不喜歡動物的人,做獸醫並不適合。所以,讀醫學系的人,個性要比較雞婆,看到人家發生狀況會想去關心。比如一個人蹲在那裡,有人走過去卻視而不見,毫無感覺;有人會過去問:「你怎麼了?」適合讀醫學系的人,基本上要喜歡跟人接觸,關切他人感受。


第二,能與人溝通,相處。

醫學是極專業的領域,身為醫師隨時都在做決定,並且要施予必要的診斷和治療。比如要手術,必須跟病人溝通,所以,很重要的就是溝通能力。我常聽日治時期訓練出來的醫師說:「這個人沒什麼能力,只會Mundthera !」Mundthera 衍生自德文,德文的Mund 是嘴巴,Therapie 是治療,兩字相加就是Mundthera,意思是嘲諷只會用一張嘴說,不是真有實力的醫師。日治時代受訓的醫師覺得,醫師不用會講,只要能診斷,會用藥,會開刀,很有實力即可。但是,時代已經不同了,現在的醫師不只要有實力,還要有Mundthera,要講得讓病家了解病情,了解為何要做這樣的治療,讓病家願意相信醫師。

青少年最常互動的是同儕,最好自我訓練講話和溝通,把事情講得非常清楚。

溝通技巧如此重要,該怎麼培養?我建議多參加課外活動。我跟人相處與溝通的能力,可能跟小時候去月眉鄉下和同伴一起玩,在學校打躲避球、登山,在鶯歌西比亞溪戲水有關。如此培養溝通和表達。現在的青少年要學的是讀書和功課以外的很多事,不要整天玩電腦、手機、或是關在房間裡。多和人互動,才會發現你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幫助了解自己。

我成長的時代物資非常匱乏,有時候鄉下戲院歌仔戲在結束前十分鐘免票入場,我們就去「撿戲尾」。因為幾乎沒有休閒活動,所以最常做的就是跟人互動。現在電視上的互動方式太誇張、太戲劇化,應該多看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頻道、旅遊頻道、動物星球等。但是,如果藉由看戲劇來學習人和人的互動,畢竟不是反映真正的人生;所以,要養成人格,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互動非常重要。我當醫學院院長時,儘量鼓勵同學參加社團活動,運動或比賽,賽前練習時,隊員之間的互動與溝通是自然而然的,一定有同學在裡面聯繫、穿梭,甚至領導,這也是經驗和學習;就算是敗了,也是一種學習。


第三,時間管理能力。

醫師的職業特質是時間被病人綁住,所以時間管理特別重要。當醫師時,你可能要馬上中斷手上在做的事情,因為病人已經在吐血了,或者呼吸困難甚至休克。比如你正在看電影,手機震動起來,你要趕去救病人。醫師的日常事務就很多,再加上緊急事務插進來,時間管理格外重要。建議你養成有效率運用時間。比如,下星期要考試,預先計劃該怎麼分配讀書時間;更厲害的是連運動或休閒時段都規劃出來。
現在網際網路甚為方便,常常無須到圖書館借閱書籍找資料,但是,網路資料不一定正確;如何有效率找到正確資料還要避免沉迷網海,更需要時間管理。


第四,有同理心。

病人一定是有病痛才會來看你,你必須儘量將其痛苦當作你的感受來體會。

我體會痛苦的能力可能有一部分是天生的;如同小朋友看到小動物的痛苦常常會有惻隱之心,我自己也比較能體會人家的痛苦。

我跟哥哥小時候寒暑假去月眉,就覺得鄰居失學同伴清早要耕作謀生實在很辛苦;反過來會覺得,我們怎麼不必像他們這麼辛苦?他們很認份,生活很簡單,要的也很簡單。還有,鄉下有乞丐,往往是手、腳有殘缺,或聾或啞,或精神有問題;媽媽會給他們錢,有時也會拿一碗飯給他們吃。

然而,在醫學院和醫院比較不會看到底層的、赤裸裸在惡劣生存條件下的、或是沒有錢的人,看到較多的是一個人怎樣被病痛折磨,有時真是不忍。所以要病人聽進你的話,一定要把他的病痛當一回事,放在心裡。要傾聽病人的主訴;即使他是裝病也會有主訴。要讓他接受你的意見,覺得醫師了解他。先學做人,再學做醫師。不只做人,還要能體會你的病人,與家屬的感受。


第五,有耐心。

有同理心還不夠,因為病人的主訴不會消失,尤其是慢性病,通常不會藥到病除,所以不可不耐煩。我對病人會很耐煩,因為我知道病人不是找我來開玩笑的。比如和病人討論事情,病人不斷重複一件事;對某事有爭執,我不會馬上跳起來。

還有,醫療的過程不僅單調,而且,往往是持續的。比如說,這個病人你處置好了,下一個病人也是同樣的病情,同樣的情形可能一直重複。

耐煩是可以訓練的。試著觀察空服員的專業態度,難道他們天生都友善?我們是健康照顧者(healthcare giver),是在服務病人,也一樣要有類似的友善態度。

現在很多人都在虛擬網路環境中,自己聽i-Pod,玩線上遊戲。建議青少年時期多交朋友,進醫學系以後參加社團,從中,你自然能觀察自己,別人一直重複講一件事,你能不能耐煩。

我媽媽有潔癖,衣服每天都要換洗,每件都是白涮涮;她能耐煩是因為農家生活,早上起來,每天都做一樣的事。耐煩是能訓練的。


第六,體能和體力。

醫護工作的時間長,有時候會超時工作。所以,體力不好,病人可能會救不起來。試想,假如醫師自己先垮了,還能救人嗎?特別是外科醫師,如果一個病人進來,你所在之處只有你會開這個刀,但是,你卻已經體力不濟,萬一病人出事了,你不會覺得很內疚嗎?

我當R2時的某個晚上,西門圓環新生戲院大樓發生火災,連內科醫師都必須緊急支援外科,照顧送來的傷患。醫護人員隨時都會碰到突發事件,所以體能要強。我建議從小就多運動,練就能持續長時間工作的體能。比如:打球,慢跑,快走,游泳也不錯。而且,當了醫護人員以後,工作的活動範圍很小,如果打好運動的基礎,養成運動習慣,以後還可以活久一點。

我讀高中三年級時,每天下課回家以前,在建中操場跑二十到三十分鐘,增加腦內啡,這是一種安多酚(endorphin)。運動有很多好處,至少比較容易集中精神。

我認為最能結合運動和與人互動的就是球隊,或運動團隊。而且,打球有輸贏,贏了可以享受榮譽感,輸了,怎麼處理挫折感也很重要,人生不可能一切都順遂;如果你已經認真做,盡全力了,就是已經對自己負責任了。所以,球隊或運動團體既在做活動,又能達到運動目的。我讀中學時,能盡情打球打到天黑,月光下還在師大本部籃球場打球。求學時跟我打球的洪朝和醫師,體力也一直很好,他前幾年參加臺大校園馬拉松賽,還是常青組冠軍呢!


第七,手巧。

以前選外科系(外科、婦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眼科)的醫師或牙醫,手要很巧,現在外科有不少要借用機器人手臂開刀,更需要眼睛和雙手的協調。尤有甚者,現在連內科也有很多手術,用內視鏡做微創手術。比如淺層的胃癌以前要開腹把胃切掉,現在可用內視鏡做微創手術;小型肝細胞癌,內科用注射絕對酒精或通電加熱來做局部治療;又比如心臟內科,從心導管放支架進去,把阻塞的冠狀動脈打通,效果立見;或是X光科要放東西把腦內的出血止住,手都要很巧。

所以,學生如果喜歡動手勞作,家長或師長要鼓勵。比如一項勞作,人家一小時會做得很漂亮,你要三小時,就能觀察自己手巧與否。小時候,鄉下農家會做一種火籠,外殼是竹編的,裡面燒木炭,冬天烤火來取暖,都是用手做。用竹子可以編製很多東西,很有創意的。不過,手巧也要有天分,我孫女讀幼稚園,老師會教他們做東西,教育他們多動手。如果手很愛摸東摸西,很可能就有天分。


第八,記憶力。

念醫學系時,第一堂和人體有關,而且最需要記憶的課程就是解剖學,手上的肌肉叫什麼名字? 每一條都不一樣。醫學確實有太多需要記憶,結構、人名、藥名、劑量一定要死記。即使沒有興趣,也必須記得。比如一個骨頭凹的,凸的地方都有不一樣的名字,每個名字都有其用意,將來開刀到這裡就是要找到這個凸起,才能繼續往下開。你若不記得,怎樣學下去?沒辦法,你就是要記得。

記憶力好,容易強記的人,就比較有優勢。過目不忘,就真是如魚得水。我們讀醫科時很龜毛,還去記拉丁名,我覺得既然解剖學是古老的科學,所以就記拉丁文去還原它。

醫學發展日新月異,常常產生許多新東西,醫師要終生學習,都需要記憶。雖然記憶力好比較適合讀醫,但是如果沒有好記性,後天也可以訓練,無須擔心。別人念一遍就記起來,如果你念五遍才能夠記得,這也是可以。

以醫生為天職的陳定信

(本文選自第一篇,陳若雲整理)


作者︰藍麗娟 

第四屆學學獎環保達人組特別獎得主,第五屆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雜誌報導獎首獎得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廣播電視學系學士,曾任《天下雜誌》副主編、《cheers雜誌》副主編、民視新聞部編輯。暢銷著作:
《果然臺灣—種出在地的幸福》《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人生基本功—建築師潘冀的砌磚哲學》《新東京美學經濟》《我的環臺夢—劉金標的73歲自行車環島日記》《就溜吧!拋開一切環島去-女力單車體驗記》《夢想的騎點—跟著標哥京騎滬動》《不上班去釀酒—葡萄園教我人生四堂課》


出版:天下雜誌出版(2013年7月)

書名:堅定信念

    

目錄: 

推薦序  追求真理,也敢向權勢說不!  李遠哲
寫在前面           陳定信
 
楔子:和佃農一樣窮的地主之子

第一篇    求知與求真
  第一章  野孩子真性情
  第二章  好奇少年的城市探險
  第三章  以圖書館為書房
  第四章  不當乖乖牌
  第五章  不隨主流起舞
  給青少年的一封信:你適合讀醫學系嗎?
 
第二篇    良醫的條件
  第六章  探索自我
  第七章  站在前人肩上
  第八章  畢生的遺憾
  第九章  熱衷於研究
  第十章  臨床實做教我的事
  給大一新生的一封信:先做人,再做專業人
  給醫學生的一封信:主動鍛練基本功
 
第三篇     先做人,再做醫師
  第十一章   人生而平等
  第十二章   看病的原則
  第十三章   病人是醫生的老師
  第十四章   救命如作戰
  第十五章   如果你是病人家屬
  給住院醫師的一封信:決定你一生的志業
 
第四篇    獻身肝炎研究
  第十六章  不計較收入與職位
  第十七章  名師與高徒
  第十八章  取經日本開眼界
  第十九章  成功畫出國病航海圖
  給主治醫師的一封信:不熄的熱情
 
第五篇    風雨中的劃時代創舉
  第二十章  先進科技的重要性
  第二十一章  走出實驗室,推動肝炎防治
  第二十二章  夫妻同心,打造世界第一
  給醫師科學家的一封信:理念與使命感

第六篇    領導與傳承
  第二十三章  伯樂與千里馬
  第二十四章  適合臺灣的研究題目
  第二十五章  做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第二十六章  給年輕人發揮空間
  第二十七章  跨領域合作典範
  第二十八章  世代交替,青出於藍
  第二十九章  研究的終極後盾:家庭
 
第七篇     醫學院的改革與挑戰
  第三十章     領導醫界,堅守崗位
  第三十一章   訂定原則,貫徹實行
  第三十二章   培育良醫,改革醫學教育
  第三十三章   健全師資,促進研究
 
第八篇    國際舞臺發光發熱
  第三十四章  國際初試啼聲
  第三十五章  借鏡臺灣經驗
  第三十六章  國際桂冠加冕
 
第九篇    期許與追尋
  第三十七章  良醫的身教
  第三十八章  唐吉軻德的使命感
  第三十九章  肝炎研究的學術重鎮與傳承
 
我眼中的陳院士
陳定信大事記

延伸閱讀

12強賽/韓國隊確定淘汰!韓媒轟「棒球恥辱日」:2023年WBC後另一場災難…直指問題出在這
12強賽/韓國隊確定淘汰!韓媒轟「棒球恥辱日」:2023年WBC後另一場災難…直指問題出在這

2024-11-18

12強賽/中華隊11點對戰美國!左投陳柏清先發,這外野手「單季104盜」超會跑…考驗中華隊防盜系統
12強賽/中華隊11點對戰美國!左投陳柏清先發,這外野手「單季104盜」超會跑…考驗中華隊防盜系統

2024-11-22

12強賽/中華隊挺進4強!重症青年插管醒來急問「今天台灣棒球有WIN嗎」?醫:也太勵志了
12強賽/中華隊挺進4強!重症青年插管醒來急問「今天台灣棒球有WIN嗎」?醫:也太勵志了

2024-11-18

中華隊12強前進日本,隱形球迷全回鍋了!她曾砸4萬買周邊、他連3屆應援喊「門票超划算」
中華隊12強前進日本,隱形球迷全回鍋了!她曾砸4萬買周邊、他連3屆應援喊「門票超划算」

2024-11-19

世界棒球12強賽/「好想贏韓國」變「好想贏台灣」!韓媒不認同是慘案…南韓教頭:台灣棒球不一樣了
世界棒球12強賽/「好想贏韓國」變「好想贏台灣」!韓媒不認同是慘案…南韓教頭:台灣棒球不一樣了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