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試制度下,思考方式有別於正統的學生,難免被分到無人關心的「放牛班」。若因此讓他們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人才的浪費。
過去三十幾年裡,我的教學對象中令我印象較深刻的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年輕MBA學生;第二類是過去學歷毫不起眼,但對經營管理甚至各種人生與社會議題都想法深刻、見聞廣博的創業家。由於在教學上一直運用交叉問答的互動討論,因此對這兩種人的學習與思惟方式,累積了若干觀察心得。
第一類學生善於系統化的學習,老師教什麼,他們都能快速吸收,而且可以完全接受現有的知識體系。第二類學生(學員)思考問題的方式自成一格,他們從年輕時開始,由於自己有想法(未必全是正確的想法),因此對既有的知識體系常抱著懷疑挑戰的態度,或聽到一件事就開始多方聯想,甚至開始「建構」自己的「理論」,因而顯得「不專心」。
我上課時歡迎學生提問。從第一類學生的提問中,可以感知到他們已掌握學理的脈絡,因此從既有理論中不難找到令他們滿意的答案。第二類學生的提問,經常出現在相關議題結束幾十分鐘後(表示提問者在剛才這段時間,因為專心在「想」,根本沒有注意聽別人在討論些什麼),然而提問的方向卻是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但問題本身往往十分有趣,而且極有啟發性。
從以上觀察,可以得到幾項推論。
首先,第二類學生由於沒有耐心按部就班學習系統化的知識,因此在知識體系嚴謹完整的自然科學或數理領域中很難入門,但在社會科學或實際工作卻可能因為他們擁有建構知識、創意思考,甚至從行動中自我反省與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社會精英。
其次,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及考試與升學制度下,第一類學生會被視為「好學生」,第二類學生因為其學習方式與思考方式有別於正統,就難免被分到無人關心的「放牛班」。若因此而讓他們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甚至誤入歧途,是人才的浪費。
第三,在企管研究所中的個案討論,偶爾將兩種學生混合編班上課,效果十分良好。因為他們的學習與思惟方式完全不同,相互激盪產生的火花,可讓雙方都大有收穫。然而,在中學階段將兩類學生放在同一班,卻極可能造成教學困難,而且對第一類學生的系統化學習以及在數理與自然科學方面的扎根,也肯定造成干擾。
第四,這兩類學生都可能成為未來的精英,只是學習方式不同而已。我們不應歧視第二類學生,但應提供他們不同的學習環境,以及未來終身學習的管道。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