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可謂為少子化風暴下最大的受害者,從以往的流浪中小學老師,到現在逐一出籠的大學流浪教授,如何護住鐵飯碗,成為所有「夫子」的重要課題。《今周刊》搜羅大學教師、補教老師以及一般老師的經驗,提供教師自救策略。
少子化帶來的世紀災難,幾乎無人得以倖免,而身處教育界的老師們是第一波受害者,亦是災情最慘重的災民。然而在萬千流浪老師甚至流浪教授束手無策之際,仍有人以最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扭轉劣勢,甚至開創新局,順利護住飯碗,他們的經驗值得學習。在私立稻江科技管理學院擔任助理教授的林斌即是一例。
方式1 提升教學品質,打出口碑
今年四十五歲的林斌,早期曾任教於小學和國中,但由於對學術界及高教的憧憬,在當了十多年的老師後,繼續攻讀博士,在二○○三年學成後進入稻江任教。其實剛開始進入稻江時,大學招生缺額問題還沒那麼嚴重,學校亦能維持一定的招生水準,但○六年時,由於那年喧騰一時的「十八分最低錄取事件」,讓稻江上了媒體版面,自此之後招生率一落千丈,也引發了一連串的問題。
林斌指出,稻江其實蒙受不白之冤,當年許多學校實際的錄取原始總分低於十八分,只是剛好都有加重計分科目,使得表面上分數高於稻江,而那名十八分上稻江的學生,後來也沒來就讀,但十八分事件一經媒體大肆報導,就好像替稻江判了死刑,隔年稻江的報到人數降了一、二成,連帶使得許多教職員都得因為廢系危機而面臨失業。
「為了護住飯碗,我們只好自力救濟!」林斌表示,稻江的老師雖然人人自危,但卻都能積極以對,他以自己擔任系主任的公共事務系來說,為了不讓系所沉淪,斷送飯碗,系上的老師都有共識,要將學生教好。因此除了正常時間上課外,他們仿效中小學課後輔導班、安親班的模式,幫程度較差的學生補課,甚至到了要考試之前,還一一到學生宿舍幫學生畫重點複習。也因為如此,歷經幾年的努力,林斌系上的學生不但程度普遍上揚,還不乏有人考上國立大學的碩士班、博士班,漸漸洗刷學校的汙名,招生率起死回生,也間接讓工作權更穩固。
另外,有鑑於學校一旦要裁撤老師,將評鑑該老師的論文發表數、專案執行成果以及升等狀況,因此林斌除了致力教學外,也努力爭取國科會專案,執行研究計畫,讓自己的論文能在各期刊增加曝光度,以厚植自己的評鑑成績。
方式2 多元開發市場,增加收入
國文科補教名師楊墨,也是走過少子化衝擊、找到求生之道的典型個案。
踏入補教界已有近三十年時間的楊墨,正好躬逢重考班最後的榮景。「那時候真正的名師都是『七條龍』在上課。」他解釋,一天十二堂課都填滿叫作一條龍,「有名的老師,一個禮拜上個九十堂課是很平常的。」
但在少子化以及大學升學率急速提高的威脅下,這個榮景早已不復見。「現在呀,不要說七條龍,連一條都很難!」然而,為了盡量多上一些課,楊墨現在也得走出台北市區,到高雄、宜蘭、基隆的補習班上課,每月的交通費就高達三、四萬元。
市場縮水,也逼得楊墨持續精進。以往專攻高四升大學班的他,更得把戰線拉到高一、高二的家教班。為了做出口碑,增加競爭力,楊墨親自編寫講義,把教育部審定的高中三年的國文課綱,尤其是四十篇指定的古文,整理成一套能在兩年內教完的系統教材,還針對不同版本的國文教科書設計模擬考卷,讓高一、高二學生可以面對日常的段考。
楊墨形容,為了適應少子化後的環境,老師必須有這種開拓課源、甚至設計新教程的能力,才有辦法生存。值得一提的,為了多元開發市場,他還把腦筋動到私立高中,他指出,有鑑於私立高中以升學主義掛帥,需要效率化的教學,因此他前一陣子也與幾所私校談過,計畫幫私校設計課程,用八周幫升高三、準備學測的學生,把所有重點課文都複習一次!
▲補教名師楊墨試圖開拓新市場,護住教職鐵飯碗。(圖片來源/楊墨提供)
方式3 培養第二專長,另闢出路
除了厚植實力以護住原有飯碗外,許多老師則抱著「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的心態尋求轉業之路,其中不乏正職老師轉職開補習班、才藝班或安親班。根據統計,近四年來,在台灣登記立案的補習班數目,從○七年的一萬五千多家,到今年初的一萬八千多家,成長比率達兩成。為什麼這幾年補習班成長如此迅速?補教業者張義雄解釋,「很簡單,那些超額教師、流浪教師沒有工作,乾脆自己找個地方,開起補習班了!」
另外,中華民國全教會理事長劉欽旭建議,由於教師本身就對於準備考試、複習、猜題較其他人敏感,因此通常為「試」場的常勝軍,許多老師紛紛報考公務人員,不失為教師轉行的一項好選擇。此外,教師也應盡量趁閒暇之際培養第二專長,以備不時之需,作為轉職之用。
總之,天無絕人之路,面對問題並且解決它,你將不會是下一位流浪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