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吳淡如歷盡千辛萬苦才生下女兒小熊。她和孩子一起成長,過程中她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軸心,對於小熊,她衷心希望她「走自己的路」。
這樣的生活,在二○○九年、她四十四歲之後,完全改變了。
讓吳淡如改變的,是她幾乎用性命換來的女兒「小熊」。吳淡如懷孕時患有妊娠毒血症,雙胞胎中的一人胎死腹中,小熊則早產,出生時只有九一○公克。小熊在保溫箱的時候,很少哭的吳淡如,幾乎把這一輩子的眼淚都流光了;她說:「人生中的許多悲劇,自己其實多少有『部分』責任,唯有小孩,大人要負責他的『全部』,因為是大人把他生成這樣的。」
重視對方感受 以服務業的思惟教育小孩
一如吳淡如的叛逆性格,對於養育小孩,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或許這也要歸功於當國小老師的媽媽,只不過,她是堅持「不要」學媽媽當年斯巴達式的教育方法。
她回憶說:「我家是言教的家庭,規矩很多,管理很嚴,但是我從八歲就叛逆了!媽媽在學校要小朋友罰站,每個人都乖乖去站,在家裡她叫我罰站,我會回嗆她:『暴政必亡!』我會把書讀得很好,但不愛與她說話,眼神似乎永遠說著『不要管我!』」
以前吳淡如是一年也不回家一次的女兒,自己成為人母之後,重新思考與媽媽的關係,也終於可以體諒媽媽當年的心境。因為媽媽二十多歲就生小孩,當時也才剛開始執教鞭,而且生活上有經濟壓力,家族內的人際關係也需要處理,回家以後,對自己的孩子很難耐心地指導。三年級生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也不如現在親密,沒有撒嬌的習慣。
小孩對於洞察氛圍的能力 超乎大人想像
因為女兒小熊(右)喜歡小火車,因此吳淡如(左)說故事時,得把故事裡的主角換成小火車,才能吸引小熊注意。(攝影/吳東岳)
大人帶小孩一起用餐時,常覺得小孩很吵,不肯乖乖坐著吃飯,「他們忽略小孩對大人的談話一點興趣也沒有,當然想離開座位。」吳淡如說,若媽媽能站在小孩的立場設想解決之道,就能避免許多衝突發生。
「身教重於言教」,吳淡如也認為「人是家庭塑造的」。她努力形塑一個「沒有負面情緒」的家庭環境;她說,小孩對於洞察氛圍的能力,其實超乎大人的想像。家人的快樂、憤怒等,他們都感覺得到,從小就看著家人對自己或他人怒罵的小孩,在潛移默化之中,隨時隨地都可能來段大吵大鬧的脫序演出。吳淡如說:「我沒有劇烈的情緒反應,家裡也沒人大聲過,小熊自然不是一個會尖叫的孩子。」
一個人擁有的各種能力中,吳淡如最希望孩子擁有的是勇敢、樂觀與友善。她相信孩子的恐懼與膽怯,其實是被大人「傳染」的。路上遇到流浪狗,吳淡如不會堅決地阻止小熊去摸狗,不過她會先觀察這隻狗的眼神是否善意,而且也會在一旁看著,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大膽嘗試,不要害怕,避免形成凡事裹足不前的習慣。
平常在玩遊戲的時候,遇到較難的任務,吳淡如採取鼓勵的方式,希望小熊不畏困難,養成堅強的性格。她會對小熊說:「這個很好玩,可是對三歲小孩來說很難哦,我們來看看妳能不能做到,做到我就幫妳拍拍手。」於是小熊會設法獨力完成,然後跑來向媽媽要求掌聲鼓勵。
成功人士普遍都很樂觀,吳淡如認為一位媽媽如果快樂,小孩就會樂觀,孩子的個性端看媽媽用什麼眼睛看世界。樂觀的她說:「我的人生不考慮萬一,去做就對了。我開餐廳不會先想『萬一倒了怎麼辦?』而是先盡力做到最好,真的倒了,再說吧。」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就能不理會外界的雜音,朝自己認定的方向前進,但這不表示可以任性地為所欲為。「從小把書讀好,代表我在人生還不能自主的階段,已經開始為自己負責。我不斷完成每一件被交付的使命,養成負責的習慣。在不斷盡心地獨力完成小事的過程中,也會慢慢建立起自信心。」
在旁給與支持 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小熊二十五歲的時候,我已經七十歲了...。」「母親節前夕,吳淡如想對小熊說的一句話是:「走自己的路。」
吳淡如語重心長地說:「教育與訓練的意義,是提供一個比較大的花盆讓樹長大。陽光與空氣是大環境賜予的,孩子會長成怎樣的樹,其實大致已經藏在他的內心裡,父母要做的就是澆水,不要讓他枯死,也不要給他太小的盆子。很多父母喜歡依自己的意思去修剪這棵樹,讓這棵樹多年後長成自己理想中的盆景。我不要盆栽,我希望我的小孩變成大樹,離天空愈近愈好!」
為了投喜歡玩車的女兒所好,吳淡如絞盡腦汁改編故事,例如「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火車」、「灰姑娘與湯瑪士小火車」。
吳淡如以前沒想到自己會對小孩有耐性,心境上也踏實許多,讓「家」成為每天都急著想回去的地方。「以前我對工作負責,但很怕某種人際關係的鎖定,怕為別人的情緒負責。我本來是一個游離的圓,現在我比較有軸心,覺得人生有要負責的東西。」
「小熊二十五歲的時候,我已經七十歲了…。」母親節前夕,她想對小熊說的一句話是:「走自己的路。」但忍不住補上一句:「媽媽年紀大的時候,別忘了回家看一下媽媽喔!」
天下文化出版的新書,記錄了吳淡如當母親後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