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魚吃?抑或教你如何釣魚?巴菲特透過動畫,傳授他的「釣魚之道」。《今周刊》邀請多位「台灣巴菲特」,這些浸淫財富管理、金融領域超過十年以上的專業人士,他們親自執筆寫給孩子一封信,除了傳承多年累積的寶貴財經觀念,還有對孩子說不盡的愛。
「其實理財的教育,也就是負責的教育」
劉奕成:你要自己規畫理財,為未來預作準備
Ian:
我剛從接近冰點的街頭,回到窄隘但溫暖的旅館房間。在全世界各地旅行時,我偶爾會寄明信片給親人好友,你雖然還小,應該也已經收過幾張了。但是這一次不太一樣,要寫的東西比較多,所以我選擇寫一封完整的信。
你也快要九歲了。過去我沒有刻意與你分享理財的觀念,但是算算時間,差不多也該讓你自己學著如何理財。你曾經問過:為什麼你與許多小孩不一樣,我沒有讓你做家務事來換取零用錢,也沒有幫你準備小豬把零錢存起來,甚至你收到過的壓歲錢,也都被我收起來了。不過你的壓歲錢,其實是拿去付你玩球時樂極生悲的醫療費用,還有那好像永遠也買不完的戰鬥陀螺。
要學會賺錢 也要學會花錢
十歲以後,你會開始有自己的零用錢,這些錢,你可以選擇花在什麼地方,或者是存起來。你已經大得可以自己做決定,決定你要什麼,也決定你不要什麼。雖然一個月六百元聽起來沒有多少,但是你的「食衣住行育」已經有人打點好,你只要決定「樂」的方面就好。
於是你也會與大多數人一樣,開始煩惱:「錢要拿來幹嘛才好?」這個問題,會困擾你一直到生命旅程結束。不過關於錢,這不是最令人困擾的問題,最惱人的是:「沒有錢要怎麼辦才好?」所謂「理財」,就是回答前一個問題,避免後一個問題。
前一個問題很簡單,通常自己決定就好。但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父母常就著暈黃的燈光,在陳舊的餐桌上算帳。我觀察後發現,他們的錢,只花在生活基本開銷,有剩下的他們全部存起來。他們理財的口頭禪是:「我們才不像你們亂花錢。」他們的錢,除了存起來,後來也跟著社會潮流進行「投資」,也就是想要「用錢滾錢」,後來也跟著社會潮流,在幾次股災隨著吸金集團及「明牌」付諸東流。商人與銀行要賺他們的錢很難,騙子比較容易。
比我小二十歲的小朋友,看起來不但不存錢,而且還透過種種方法預支未來,他們的口頭禪是:「人生苦短,反正……」他們的錢不會被騙子騙走,因為已經被商人與銀行賺走了。
我夾在這兩個世代中間,不由得感覺到迷惑。除了買房子來住,我不太借錢,但是也存不了什麼大錢;我會跑遍美國去看大聯盟的比賽,但是都買最便宜的票;我會儲蓄,但是不會把所有的錢都存起來。
我剛出來工作時,有位長輩告訴我:「錢賺到不是賺到,花掉才是你的。」剛聽的時候很迷惑,後來我終於懂了。原來理財不是在管理你的錢財,是在管理你的滿足感。我上一輩的人,看著存款節節高升而滿足;我下一輩的人,是花錢買東西而滿足;至於我,有些商品會讓我滿足,但是我希望用合理的價格來獲得。
所以理財不是賺最多的錢,或花最少的錢。關於理財,應該每個人有自己的方程式。這個方程式的左邊是「賺錢」,只要賺的錢足夠方程式的右邊,也就是「消費」加「投資」所用,就完成了理財的基本功夫。
理財方程式自己寫 靠別人賺錢最高竿
你會問我:怎樣才能賺錢?不管你將來是時薪百元的超商打工仔,還是年薪千萬元的名醫,都是靠勞動,也就是「靠自己賺錢」,差別只是薪資高低;投胎時命中「準心」的,或是工作累積了第一桶金的,就可以「靠錢賺錢」,有土地收租,或是有資本收股利;懂得管理的,就可以「靠別人賺錢」,也就是成立企業,揮灑企業家精神。
方程式的右邊有兩樣東西:消費與投資。「消費」就是花錢,花掉了換來的是滿足感(也可能是空虛感),但是資源(也就是錢)是有限的,不可能什麼都買。「投資」包括投資與儲蓄,就是把錢再拿去想辦法賺錢,但是轉到方程式左邊之後,到底會不會賺錢,端看個人功力高低。
我能與你分享的最重要理財哲學是:你未來賺的錢,要足夠自己以及你的家庭(成家與否是你的自由)消費,最好還能剩下一點投資或儲蓄。畢竟現在人越活越久,在你逐漸變老的時候,可能沒有辦法再賺錢。那就要靠年輕時候的存款或者是保險,來維持你生活的所需。
劉奕成:你要自己規畫理財,為未來預作準備
Ian:
我剛從接近冰點的街頭,回到窄隘但溫暖的旅館房間。在全世界各地旅行時,我偶爾會寄明信片給親人好友,你雖然還小,應該也已經收過幾張了。但是這一次不太一樣,要寫的東西比較多,所以我選擇寫一封完整的信。
你也快要九歲了。過去我沒有刻意與你分享理財的觀念,但是算算時間,差不多也該讓你自己學著如何理財。你曾經問過:為什麼你與許多小孩不一樣,我沒有讓你做家務事來換取零用錢,也沒有幫你準備小豬把零錢存起來,甚至你收到過的壓歲錢,也都被我收起來了。不過你的壓歲錢,其實是拿去付你玩球時樂極生悲的醫療費用,還有那好像永遠也買不完的戰鬥陀螺。
要學會賺錢 也要學會花錢
十歲以後,你會開始有自己的零用錢,這些錢,你可以選擇花在什麼地方,或者是存起來。你已經大得可以自己做決定,決定你要什麼,也決定你不要什麼。雖然一個月六百元聽起來沒有多少,但是你的「食衣住行育」已經有人打點好,你只要決定「樂」的方面就好。
於是你也會與大多數人一樣,開始煩惱:「錢要拿來幹嘛才好?」這個問題,會困擾你一直到生命旅程結束。不過關於錢,這不是最令人困擾的問題,最惱人的是:「沒有錢要怎麼辦才好?」所謂「理財」,就是回答前一個問題,避免後一個問題。
前一個問題很簡單,通常自己決定就好。但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父母常就著暈黃的燈光,在陳舊的餐桌上算帳。我觀察後發現,他們的錢,只花在生活基本開銷,有剩下的他們全部存起來。他們理財的口頭禪是:「我們才不像你們亂花錢。」他們的錢,除了存起來,後來也跟著社會潮流進行「投資」,也就是想要「用錢滾錢」,後來也跟著社會潮流,在幾次股災隨著吸金集團及「明牌」付諸東流。商人與銀行要賺他們的錢很難,騙子比較容易。
比我小二十歲的小朋友,看起來不但不存錢,而且還透過種種方法預支未來,他們的口頭禪是:「人生苦短,反正……」他們的錢不會被騙子騙走,因為已經被商人與銀行賺走了。
我夾在這兩個世代中間,不由得感覺到迷惑。除了買房子來住,我不太借錢,但是也存不了什麼大錢;我會跑遍美國去看大聯盟的比賽,但是都買最便宜的票;我會儲蓄,但是不會把所有的錢都存起來。
我剛出來工作時,有位長輩告訴我:「錢賺到不是賺到,花掉才是你的。」剛聽的時候很迷惑,後來我終於懂了。原來理財不是在管理你的錢財,是在管理你的滿足感。我上一輩的人,看著存款節節高升而滿足;我下一輩的人,是花錢買東西而滿足;至於我,有些商品會讓我滿足,但是我希望用合理的價格來獲得。
所以理財不是賺最多的錢,或花最少的錢。關於理財,應該每個人有自己的方程式。這個方程式的左邊是「賺錢」,只要賺的錢足夠方程式的右邊,也就是「消費」加「投資」所用,就完成了理財的基本功夫。
理財方程式自己寫 靠別人賺錢最高竿
你會問我:怎樣才能賺錢?不管你將來是時薪百元的超商打工仔,還是年薪千萬元的名醫,都是靠勞動,也就是「靠自己賺錢」,差別只是薪資高低;投胎時命中「準心」的,或是工作累積了第一桶金的,就可以「靠錢賺錢」,有土地收租,或是有資本收股利;懂得管理的,就可以「靠別人賺錢」,也就是成立企業,揮灑企業家精神。
方程式的右邊有兩樣東西:消費與投資。「消費」就是花錢,花掉了換來的是滿足感(也可能是空虛感),但是資源(也就是錢)是有限的,不可能什麼都買。「投資」包括投資與儲蓄,就是把錢再拿去想辦法賺錢,但是轉到方程式左邊之後,到底會不會賺錢,端看個人功力高低。
我能與你分享的最重要理財哲學是:你未來賺的錢,要足夠自己以及你的家庭(成家與否是你的自由)消費,最好還能剩下一點投資或儲蓄。畢竟現在人越活越久,在你逐漸變老的時候,可能沒有辦法再賺錢。那就要靠年輕時候的存款或者是保險,來維持你生活的所需。
生命是條幽靜長河,過程中,你大可安排讓你自己最開心的消費。當你悠悠步盡人生旅程的時候,其實不必剩下任何錢,也不欠人任何錢,才是完美的境界。但是沒有人算得那麼準,所以我們還是得要替自己的未來儲存餘糧。
我會負責你的所有生活所需,一直到你大學畢業為止。若你選擇念技職體系,我也舉雙手贊成。無論你選擇哪條路,一踏入社會,你就要為自己負責,當然包括你自己的經濟狀況。
在你成年之前,我可以給你的,就是良好的教育,當然包括理財教育。其實理財教育,也就是負責的教育,你為自己負責。當然,我也會為自己負責,在你未來為自己理財、為自己負責的過程中,不會帶給你負擔。當你的生活中,心情起落浮沉時,我願意是你最好的朋友,給你擁抱、聽你的心說話。但是關於經濟、關於理財,你要自己規畫準備,最好是預作準備,那時候我老了,大概幫不上什麼忙。
爸爸於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爸爸於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劉奕成
悠遊卡公司董事長,曾任國泰金控副總經理,金融資歷超過15年。
育有1子,今年9歲,就讀小學三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