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連碩士、博士畢業生在職場上都有供過於求的現象,顯示,過去「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觀念,恐怕已不能適用於今日。
受到占領華爾街運動影響,台北一○一大樓前也出現了抗議貧富差距的群眾。他們提出的控訴之一,是大學畢業生的月薪只有兩萬多元,而且工作繁重。事實的確如此,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起薪水準,近年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普遍下降的趨勢。
台灣因為產業外移造成就業市場萎縮,導致多年來薪資成長停滯。但這並非大學畢業生起薪只有兩萬元的唯一原因,甚至也不是主要原因。
其實,仍然有很多民營機構,提供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是超過三萬元,也有些達到四萬元以上水準。只是,這類工作機會競爭激烈,不是所有大學畢業生都能輕易得到。
得不到這類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往往只好屈就於低薪工作。
其中,很多工作不需要大學畢業的學歷,而是高中或高職畢業生就可以勝任。當這種「高學歷,低就業」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時,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水準下降,也就無可避免。
「高學歷,低就業」是大學畢業生在勞動市場上供過於求的結果。這個結果固然和大學數量過多有關,但是如果不是為人父母者有志一同,盡皆盼望子女能夠取得大學文憑,台灣怎麼可能會搞到今天,有這麼多的大學畢業生呢?
現在不僅大學畢業生氾濫,連碩士、博士畢業生在職場上都有供過於求的現象。所以國科會最近提出計畫,要出錢補助企業雇用博士畢業生。這些事實足以顯示,過去「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觀念,恐怕已經不能適用於今日。
這個改變也許並非壞事,因為多元社會本來就應該行行出狀元,怎麼可以保證高學歷者,就必然有好的工作和待遇呢?只是社會迫於「高學歷,低就業」的現實而改變觀念,對當事人不免是悲哀。如果是低學歷者也可以有好的工作及收入,也就是社會出現「低學歷,高就業」的情況,則此時社會觀念的改變,或許就可以用喜劇收場了。
只是目前台灣的就業市場裡,「低學歷,高就業」的個案畢竟太少,缺乏社會顯著性與說服力。反觀歐洲一些國家,例如德國,大學畢業生與非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水準,其實沒有必然的差距。他們能夠做到這個地步,或許和採取分流教育有關,也就是讓非大學畢業生透過技職訓練與證照考試,也能取得一技之長。因為低學歷者只要能擁有高技能,則高就業就不是問題。
台灣有很多末段班的大學生,浪費了大量學習時間和精力,只是為了取得對就業毫無幫助的學歷文憑。如果台灣的高中與高職教育能夠做得跟歐洲國家一樣,或許他們就不需要競相追逐高學歷了。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