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500億的預算是全民幾出來給大家發展的活水,其成果應由全民共享,不該只是少數學校取得世界排名的排名工具而已!
攸關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第二期五年五百億元「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結果,於四月一日出爐了,雖然有許多來自學界、立法及監察委員對此一特別預算的批評,然而,面臨政府高教預算因廣設大學而稀釋,再加上因民粹導致學費難以調漲,以及國人和企業界捐款興學風氣未開的嚴峻環境下,此一特別預算對於大學而言,稍可彌補正常預算的不足,有助於在全球教育環境中競爭。
但是,不可諱言地,第二期審議的結果,也暴露出主政者在高教政策上的盲點!第一,經費集中補助一校,將近三分之一的經費獨厚台大,將造成高教的不利發展。因台大將取得資源絕對的優勢,勢必吸引更多的學子和家長選校不選系,使得進入台大成為唯一的選擇。而在目前的聯考制度下,台大可以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就讀,進而吸引優秀老師任教,就可以爭取更多的資源!在這樣的循環之下,其他大學做再多的努力及創新,也難吸引好學生與好老師!高教的競爭不足,進步的動力將受限,對未來整體高教的品質將有不利的影響!就算台大可以列名世界頂尖大學,可能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結果!
第二,重理工輕人文的政策思惟依舊。分析通過的三十四個研究中心,只有四個屬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其餘都是理工、醫、農或生物科技的領域。這樣的政策思惟是否符合台灣未來發展的需要,值得社會各界嚴肅地思考。大學的首要任務,在於培育國家未來的人才。台灣未來除了要有一流的科學家、文學家、工程師、醫師外,尚需要有具備國際水平的司法官、律師、會計師、高級公務人員、媒體記者、高階企業經理人與外交事務等各領域人才。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在地性、特殊性與多元性,對於因應台灣未來社會所面臨的挑戰,與理工科技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第三,政策目標不明,各校重複投資。單就理工、醫、農及生物領域而言,各校之間似也集中在少數目前熱門的領域,例如,奈米、光電、能源、基因、神經科學等領域,皆有二個甚至三個以上學校投入,以有限的資源,卻又沒有整體的規畫,尤其是未能讓各校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分工,就台灣未來所需進行整體的資源配置,看不出這筆頂尖計畫的資源,在五年後究竟可以對台灣未來帶來何種前瞻性的成果?
如果借鏡德國發展頂尖大學的作法,則是採取先選定國家未來發展所需的重點領域,然後再評選有基礎的學校,賦予發展的任務,以達到重點支持,各校分工合作的方式,既可以符合社會所需,各校也可以發展特色,資源也可以充分有效地運用。五年五百億元的預算是全民在有限的資源中擠出來給大學發展的活水,其成果理應由全民所共享,而不應該只是成為政府或少數學校取得世界排名的虛名之工具而已!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