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動不分階級貧富,一百元和一百萬元的愛心價值等值,只要發揮個人專長,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小小的NPO。
二○○七年農曆年,她用陶土做了一千只愛心貓頭鷹撲滿,提供民眾帶回家認養,等貓頭鷹被一元、五元、十元銅板「餵飽」之後,她希望認養的主人把它送給需要的人;而收到的人有能力後也可以再把貓頭鷹餵飽,再去幫助別人。
竹南小鎮的一個小活動,沒有引起太多媒體關注,但一年多來貓頭鷹已經送出二百五十多只,有人養了一年已送出一只,今年農曆年又再來抱回一只,鄧淑慧希望有生之年可以送出去一百萬只。
透過貓頭鷹撲滿複製愛心傳出去
時間回到二十年前,大學時期的鄧淑慧,學生生活還夾雜著賺取生活費和學費的打工日子,有一次不幸發生了車禍,雖然自覺日子還沒走到絕境,卻收到一位學長託人給她二千元,帶給她雪中送炭的溫暖。之後她要還錢,學長卻不收,於是當她看到有個學弟做研究需要錢,她就拿了四千元給他,把學長原來的那份愛心再加上自己的送了出去。
貓頭鷹撲滿的活動,像是在複製二十年前的情景,愛心的啟發也要透過一只只貓頭鷹撲滿複製出去。
「如果二千萬人中有一百萬人是NPP(Non Profit Person),那台灣就是公民社會了。」中央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江明修點出公民社會的參與,就是從個人行公益開始對世界產生影響。他認為,公民社會從個人的公益創新開始,鼓勵每個人去做,如果一個人不行,就找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加入NPO也可以是一個NPP參與公益的管道,每個人的影響力大小不同,但價值是一樣的。
王文華扮演公益與企業界的橋梁
作家王文華這兩年善用自己的特性和長處,憑藉一己力量,也能把公益善行做到淋漓盡致。
身兼電台主持人,王文華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領域的人,於是,當化妝品牌SKⅡ邀請他主持新產品記者會時,他要求把主持費轉捐出去,他考量該品牌的消費者以女性為主,經過打聽找來以服務家暴婦女為主的NPO晚晴協會到記者會現場,讓自己作為公益界與企業界兩個不同領域的橋梁。
去年,他和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成立一家公益創投公司若水國際投資。「對張明正而言,捐一百萬元不難,台灣能捐一百萬元的人有上萬個,但創業成功,甚至到日本上市的不多吧!」張明正用其獨特的創業經驗幫助社會企業,王文華強調,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獨特的長處,人盡其才,也要用在公益上。
從事陶藝創作的鄧淑慧,運用身邊的材料,毫不刻意地就可以參與公益。她手捏的貓頭鷹甚至飛過中央山脈來到東部花蓮,藉由七所國中小、二百多位小朋友一起認養二十一只貓頭鷹,讓紅葉村一位罹患罕見疾病的太魯閣族女孩完成手術,平安地活了下來。
四年級的劉俊杰、林智謀,和七年級郭欣萍,也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自己的公益故事。
股海贏家填補社會資源缺口
學校開學已經一個多月,各項活動熱鬧展開,在南台灣的嘉義高中,同學們也陸續在申請各項獎學金,等到學生申請告一段落,已經從嘉中退休的老師許偉益就要開始一一進行家庭訪視,希望可以把獎學金發給家庭經濟有困難,但又有心向學的學生。
已經七十歲的許老師,從一九八八年開始,受他的學生股市名家劉俊杰委託,做這項工作已經將近二十年了。這個獎學金計畫是由劉俊杰每年提供一百萬元,許偉益幫忙執行發放獎學金,累積至今將近二千萬元。
劉俊杰是嘉中校友,一九八六年他帶著一百萬元到台北做投資,八七年,當時他已是千萬元身價,他回到嘉義拜訪老師許偉益,當時許偉益告訴他,「你已經開始賺錢了,有什麼想法?」這句話,讓劉俊杰開始思考「回饋」這件事。
會有這樣的感觸,主要是當年他就讀嘉中時,一度要遭到學校退學,在導師許偉益的出面下,才能繼續留在學校念書。從此,他感謝許偉益在那個時候拉他一把,才沒讓他的人生往另一個方向走去。
對於回饋社會,劉俊杰抱持著感恩的心態。他認為,過去農業社會較為封閉,和外界的互動也少,能感恩的對象大概也只有父母了,中國人講求孝道,就是對父母感恩。
但現在社會變遷很快,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一些不知名人士的幫助或影響,因此,感恩的對象可能會很多。
從八○年代末期從事慈善公益至今,劉俊杰除了每年回饋母校一百萬元的獎學金,他也不定期捐助認為有意義的基金會,目前參與世界展望會認養活動,每個月提供十萬元,每人每月一千元,共認養了一百位原住民小朋友,並由祕書代他前往原住民部落探視,他也會收到認養兒童寫給他的信。
九○年發生新光集團吳東亮被綁架,劉俊杰在電視上看到這個消息,一個念頭在他腦中浮現。他想到的是歹徒為什麼會變壞?他以一己之力能做什麼對這個社會有所改變?他在嘉中設立的獎學金,就是要幫助有心向學,但卻可能因為家庭經濟環境不好面臨失學的學生。
「我不要求學生成績一定要多好,我不是要培養一個會讀書的人。」也因此,劉俊杰更確信他的作為能減少對社會有負面影響的人。
二○○一年,他個人捐助二千萬元成立「精神健康基金會」,因為自己的女兒在高中時期精神分裂病發,卻因身為父母的他對於精神疾病的了解有限,以致未能及時就醫治療,劉俊杰希望透過精神健康基金會的推廣,可以讓一般父母對於精神疾病有正確的認知,避免造成家庭的遺憾。
雖然基金會是他個人捐助,他卻找了女兒的精神科醫生、台大精神科主任胡海國擔任董事長,「這基金會是屬於社會大眾的。」當初也有很多人建議他自己擔任董事長,但他認為,由專業人士來做會更好。而他則擔任基金會的背後「金主」,持續捐助基金會每年數百萬元的運作經費。
直到這兩年,基金會漸獲外界認同及捐款,劉俊杰感到很安慰,因為這代表精神健康基金會已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他希望未來基金會可以自己營運得很好,而他,則繼續去尋找這個社會沒有被照顧到的角落,然後,把這個缺口補起來。
生態達人改寫台北垃圾場設置
「這條溪裡有很多的蜆仔,我把上面這一層沙撥開,就可以看到很多……。」利用春陽乍暖時機,生態達人林智謀走了一趟台北市內湖內溝,做了一趟內溝溪生態之旅。
這一天,大冠鷲也趁著天晴出來曬春日,在內溝溪谷上空盤旋;聽到鳴叫聲,林智謀頭也不抬地就說,那是大冠鷲的叫聲……。走到內溝溪旁,林智謀邊解說邊拿起照相機,「之前的照片都是幻燈片,這次要留下電子檔。」林智謀趴在水邊,專注地拍照,這一待,就是三十分鐘,快門迅速地記錄下水中蜆仔吐舌、鑽入土裡的過程。就是這些照片,改變了台北市垃圾掩埋場的設置政策。
林智謀,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九年前在一場台北市設置第三垃圾場的公聽會上,林志謀以居民身分發言,把他在內溝溪做了三年多的生態調查一一報告,細數這塊原本被規畫為垃圾掩埋場的山谷中住了上百種蝶類、鳥類和植物。林智謀一發言,那十分鐘,現場一片靜默,在他之前,沒有人像他這樣對內溝溪有這麼完整的調查。
林智謀當時展示的生態資料,其實已經累積了三年多,一九九六年,他加入荒野保護協會,在那之前,他只是一個忙於工作的生意人,偶爾利用休假日到居家附近的內溝河谷散步。林智謀每每進到大自然中,就可以得到完全的放鬆,腳邊的一株小草、樹上的一片樹葉,都可以令他駐足端詳許久,「那時候我好像自閉症一樣。」因為周遭的親友沒有人像他那樣觀察,也對他的談話不感興趣。
過去他以為只有自己如此和大自然互動,但加入荒野之後,他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幾次參加荒野舉辦的活動,有時解說員說不出來的植物,林智謀竟能一眼就辨識出來,於是就被培訓為解說員。
為了做好解說員的工作,林智謀愈來愈勤於走野外,家裡附近內溝溪谷就是他最佳的自然教室,常常一進去,非得到天黑看不見東西了才願意回家。原本只是工作之餘才從事的自然生態活動,漸漸地,讓他從家族的裝潢事業淡出,成為「全職」志工。
一九九九年,傳出台北市政府將於內溝設置一百二十公頃的第三垃圾掩埋場,那陣子林智謀每三天就進去一次,「有時我會對著樹和昆蟲,要牠們一起為自己的生命祈禱。」他說,只要一紙公文下來,所有的生命就要消失了。當地社區居民還組成好山好水促進會,到國外考察,想盡辦法要搶救內溝溪谷裡的所有生物。
林智謀並將他對內溝的生態了解,做成一份完整的報告,讓市政府知道這個地方生態保育的價值;於此同時,社區居民組成的好山好水促進會,還提出積極的垃圾減量建議,經市政府採納後,才有後來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政策,並因而延長原本二○○四年就要「除役」的山豬窟掩埋場的壽命,在內溝設置第三垃圾掩埋場的計畫也因此暫緩。
一直以來大家對於垃圾場等設施都是採取鄰避的態度,而且抗爭手段激烈,但是林智謀以生態為訴求的方式,卻能感動所有人。而在守護內溝溪的經驗之後,他並參與汐止翠湖搶救瀕臨滅種的台灣細鯿在金山丹頂鶴來台過冬的清水溼地等活動。
人生已進入退休階段,沒想到原本只是自己的興趣,卻能成為環境的守護者。林智謀說,自己的生命變得很充實,「能替地球做點事,而不是只有消費地球。」
現在林智謀在各個社區大學開課,也從北到南至各個社區進行生態解說,○八年才進入三月,他的行程已排到七、八月。他說,他希望能用一己之力,影響多一點的人關懷周遭的生命,讓他們看見世界的能量。
七年級生在尼泊爾上演人生電影
很多人都到過尼泊爾,但對二十六歲的郭欣萍而言,那是趟夢想之旅。
「二○○八年二月.我經過尼泊爾。」在郭欣萍的部落格上寫著她這趟尼泊爾之旅的點滴,相較人的一生歲月,短短一個月,她認為「那只能算是經過!」不過卻也像一部拍攝場景搬到尼泊爾的人生電影,故事上演在尼泊爾奇旺一家孤兒院。
這是郭欣萍的「一個人的旅行」,有那麼一點冒險,有那麼一點公益。
這趟公益旅行,是透過台灣國際青年文化交流協會(ICYE)安排,向尼泊爾當地的RCDP-Nepal報到,它是一個國際志工組織,在尼泊爾、印度、西藏、斯里蘭卡都有設點,安排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旅行者在當地服務。
一個月的短期志工之旅,第一個星期上尼泊爾語文課程,這是為了之後的服務做準備,第二周是尼泊爾旅遊勝地奇旺國家公園之旅,最後兩周就在奇旺當地孤兒院服務。
這家孤兒院有二十六個孩子,老師加工作人員六人,和郭欣萍同時被分配到這裡的還有另一個英國女生,她的服務工作是教孩子們英語。郭欣萍的英文不好,無法教學,工作就是在早上十點以前,到下午四點以後的課外時間陪伴孩子。
雖然之前上了一星期的尼泊爾語,但只夠打招呼用,無法進一步深談,讓她很想念「說中文」的感覺,期待來自台灣的志工前來相伴,但最後她只有調適自己,「說是當志工,其實我把它當成是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陪伴以外的空檔,當其他志工聚集在咖啡館,她則是留在孤兒院的廚房,幫忙洗盤子、煮飯,「在這裡沒有人會管你有沒有在做事,日子就像在過生活。」花了報名費、機票六萬元,郭欣萍一個七年級女生背起行囊來到這個陌生國度,不像一般的旅行,總是走馬看花,而是像當地人一樣生活著。
郭欣萍曾在伊甸基金會志工發展中心服務,帶志工到過大陸甘肅、泰國,「雖然我們的距離很遙遠,但我們的心很靠近。」這是她要離開甘肅時,一位當地老師對她說的話,那時她眼淚就流下來了。
她說,「公益旅行是生命互相影響的活動,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下,雖然時間很短,但一定會影響彼此的生活。」
而她自己則從他們身上學到了「隨遇而安」。她有一次在孤兒院看到小朋友玩耍之間,把一支旗杆弄斷了,原以為小朋友會挨老師的罵,沒想到老師看到還開心地加入一起玩。看到這一幕,她才發現,自己把很多事情看得太嚴肅。
雖然參加的是志工旅行,郭欣萍根本不覺得自己是去當志工,生活中和當地人的互動點滴,雖然交談不多、很平凡,但卻是她最開心、最想念的地方,這也是她最想要的「到不同的地方,遇見不同的人,演出不同的故事。」
出生:1954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多家上市公司董事
公益資訊:
精神健康基金會www.mhf.org.tw
世界展望會www.worldvision.org.tw
林智謀
出生:1953年
現職:退休
公益資訊:
荒野保護協會 www.sow.org.tw
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
郭欣萍
出生:1983年
現職:待業中
伊甸基金會志工發展中心安排泰北、內蒙古、甘肅服務公益旅行;ICYE尼泊爾短期志工之旅
公益資訊:
伊甸志工部落格www.wretch.cc/blog/eden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