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就像一支望遠鏡,多會一語,就能看到更多的事物與更優秀的人物。當自己加強英語能力的同時,別讓下一代在強迫的教育、異途多軌的檢定下,早早放棄了學英語的能力。
去年,全球教育推廣協會進行了「大專院校學生英語能力現況調查」,結果統計發現,三二.二%的受測大學生托福成績在四一○分以下,約當是國中三年級程度。而更有八.八%的大學生低於三百五十分,等於只有初學者的程度。
而根據全民英語檢定網站(www.gept.org.tw)統計,目前國內大學系所,已有台大、中興、中山等超過三十所大學,將英語檢定列入畢業門檻。
但這兩項數據會只是一個亡羊,一個補牢嗎?
自詡為「推動知識經濟的橋梁」的時代基金會,在今年舉辦了第二屆的「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有五百名大學生與研究生組「公司」報名,最後錄取十五人,在八月中到美國創業聖地——美西的矽谷、美東的波士頓,參訪國際知名學府史丹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MIT電腦暨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和多媒體實驗室(Media Lab),昇陽、i-Robot、Akamai等跨國企業。
有熱忱,學校教材已足夠
負責在矽谷接待的華晶創投合夥人曾煥哲、全程陪訪的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趙平宜,在看到十五位學生直接與MIT實驗室教授對談近二十分鐘、向昇陽高階主管簡報時,侃侃而出的流利英語,讓兩人發現,對台灣年輕人,其實不用太悲觀。
而令人意外的是,台大應用機械博士生陳?兆、國際企管研究生王思淳與梁穎霞、會計系大學生馬永欣的英語並不是花大錢學來的。
年紀最小的馬永欣,高中開始幾乎就只靠學校教材、自己興趣練就出自評「還不錯」的英語能力。馬永欣對英語的興趣,並不全為了日後容易找工作,而是她認為透過語言,能對異國文化更了解,也能拓展生活,「這樣在學校學起來就有樂趣多了。」所以當許多人批評學校英語教育差時,馬永欣則不解地說;「還滿實用的啊!」
從小就喜歡英語的王思淳,現在加強英語程度的方式很新世代,就是下載國外影片。看著沒有字幕的影片,聽力就特別好,而且還能學會許多學校或補習班教不到的生活用語。另外,有在打工的他,多半把賺來的錢花在出國遊學或旅遊上,「將來工作以後,即使比較有錢,但也可能忙到沒有時間。所以現在出去看看,可以多接觸到不同文化的人,也能練好英語。」
此番出國參訪,一直被趙平宜、曾煥哲鼓勵出國念書的陳?兆,從大學四年級時就訂《空中英語教室》,練了三年,在沒有補習下考托福,考出六一○分的成績。
在陳?兆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遇到兩位良師。由於自覺說的能力較差,他特別參加台大蕭文乾教授的正音班,「有一位Model在面前,用他學的方式學,成效很不錯。」陳?兆靦腆地笑說。到了博士班,遇到了在美國待了十六年、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指導教授,英語說得如同母語般好。於是陳?兆就以英語與指導教授互動,在說寫方面進步很快。「我們這個世代,要學英語並不難。」陳?兆說,而在他周遭的同學或學弟妹們,也有意識要學好英語,「但可能方法不對,再不然就是動機和膽量不夠吧?」
有決心,就業之路更開闊
高中以前,在澳門念英語學校的梁穎霞,本來就對語言有興趣,加上老師的英式口腔很吸引她,所以學得更起勁。由於梁穎霞在學校時時被選為朗誦代表,經常上台的她,也練就一身的自信和膽量。因而在來到台灣念大學工學院後,當同學都會在原文教材外,再買本中譯本時,她仍堅持只看原文書,甚至還以英文考試、寫報告。但居然因為助教抗議她的字跡潦草,改起來太花時間,而只好停止了她「大膽的行徑」。
「久沒有使用,逐漸退步到高中程度。」梁穎霞無奈的說出台灣學生欠缺應用英語的環境,後來只好再去外文系修輔系,甚至還多選了西班牙文,「有興趣就多學,雖不知會不會用到,但現在只會一國外語恐怕不夠。」梁穎霞的說法,坐在一旁也有同感的王思淳和馬永欣頻頻點頭附和。
在小學三年級就因父親考上博士班而被「丟進」荷蘭的沈上謙,在當時就體會到英語,「他們雖也講當地的荷語,但非常重視英語。」在此次十五名成員中,英語非常流利而標準的交大電腦資訊所研究生沈上謙,至今仍靠與在荷蘭的同學通話,一方面保持對英語的熟稔度,另一方面則透過英語交換新的知識與資訊。
與在商學院的王思淳、馬永欣感受不同的是,沈上謙覺得理工科的學生並不太在乎英語能力。他指出,大家一畢業就可以到聯發科或聯電工作,要重視的,可能是專業技術吧。「當大家在電子或程式等專業上都差不多時,英語好,就會很突出。」沈上謙不但思惟特別,他連日後的路也和同學不一樣,「會想到麥肯錫顧問去試鍊自己!」
曾煥哲和趙平宜咸認為,這五位學生因為及早建立的英語能力,讓他們多了接觸不同事物、各種優秀人才(人脈)的機會,而拓展了的胸襟和視野,更讓他們受用無窮,遑論比別人多一倍的工作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