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親近數學、喜歡數學,其實並不是難事,只要用對方法,增加孩子的信心,並善用五大絕招,就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絕招一》 建立成功經驗
數學老師發現,孩子只要出錯就會退縮,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出錯,則會選擇逃避,從此遠離數學。偏偏數學概念是累積的,環環相扣的,如果分數的加減乘除沒學好,解代數問題就會碰到困難,甚至連學物理、化學都會受影響。因此,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變得非常重要。
高雄莒光國小老師吳明亮不是數學科班出身,但是,他帶的班數學平均分都在九十五分左右,還曾創下一次考試全班有二十人拿一百分的紀錄,到底吳明亮是如何做到的?他透露,每次教完一個單元,他會先拿一、兩個非常簡單的題目問學生,因為太簡單,通常學生個個都會,成功經驗因此被逐步建立起來,取代過去的失敗和挫折,數學恐懼症就這樣慢慢治好了。
《絕招二》 讓孩子當老師
孩子碰到不會的問題,家長通常都是以老師的身分去「教」孩子。但是,在台大數學系開課的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史英建議,為了要讓孩子肯自主性地去學習,孩子碰到困難時,父母應轉換角色變成學生,讓孩子當老師。
即使是他看不懂的問題,也要他以老師身分講解,只要他願意講解,進入問題的情境,通常就可以解決。此外,你還可以不停地問為什麼,甚至很簡單的問題都要孩子教你,如此他的自信心將會建立,將以高昂的態度去面對困難,這對克服問題將有幫助
《絕招三》 解題先猜猜看
「魚簍裡有十三隻魚,跳出來九隻,還剩幾隻?」這樣的問題問小二學生,孩子很可能會先問你這要用加法、還是減法。史英建議,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妨要孩子猜,孩子如果不敢猜,父母乾脆自己猜,讓孩子感受到解題的樂趣。
史英解釋,大人做實驗都會先有假設,然後去驗證假設的正確性,找假設本來就有猜的成分。小朋友解數學如果不知道要用哪一種方法,先猜猜看,就如同是大人在設定假設,等到熟練後,自然就不會再用猜的。
《絕招四》 玩遊戲學數學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翟本瑞在女兒念幼稚園時,為了培養她對數學的感覺,每天送她上學時,就和女兒玩簡單的心算遊戲,用遊戲來背九九乘法表。前東園國小教務主任鄔瑞香為了讓小一學生學習數學推理,甚至把骰子帶進教室,透過猜骰子點數的遊戲,讓學生找出骰子六個面不同數字間存在的邏輯關係。專家認為,這種讓孩子親子經歷,自己走過一遍的解題經驗,只要懂了,不必背,永遠都會記得。
《絕招五》 口述算式找問題
建構式數學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解題的過程比答案更重要。孩子做數學題,一旦答錯,千萬不要動怒,吳明亮建議,讓孩子把算式一道道念出來,了解他究竟錯在哪裡,不但可以藉此了解他的思惟,還可以找出孩子真正的問題。
此外,很多應用問題不應該用背公式的方式去解,應該讓孩子用拆解方式去了解公式的意函。史英舉例,小時候大家都背過「距離除以速度等於時間」,但是,碰到解應用題「甲每分鐘由東向西可走五公尺,乙由西往東可走三公尺,兩人相距八十公尺,問兩人幾分鐘後會相遇?」不止小學生不會,有些大人都忘了怎麼解,其實把題目拆解成兩人第一分鐘合計走八公尺,一直累累計下去,要幾分鐘才會加總為八十公尺?運用這種模式,不但不必背公式,人人都會解題。
數學教育的成果,是從小累積出來的。如果孩子從小就喜歡數學,不會逃避數學,數學教育就成功了,對整體國家的數學力乃至於競爭力,也會有極為正面的提升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