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堆滿登山用具的閣樓裡,在夾雜著鳥叫和蟲鳴的午后,從事生態觀察數十年的劉克襄,就著滲進來的陽光,滴著汗,喝著水,說著他與十一歲和十五歲的兩個兒子相處的故事。
每個星期天,劉克襄都會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到山裡,或許爬山、攀岩,也可能是古蹟巡禮,劉克襄對於孩子的想法,與一般望子成龍的父母不一樣,照他的說法是「我對小孩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期待,我只是想讓小孩子多看看這個世界,不管你的人生是彩色或者是黑白的,只要加上綠色,就會很好看。」
人生要加上綠色 生命才更豐富
從退伍後買下比高爾夫球桿更昂貴的望遠鏡開始,劉克襄就決定要透過那個小小的鏡頭,看看世界,也看看自己。
自認對孩子沒有過多期待的劉克襄,對於自己能給孩子什麼一直很清楚,在去年帶著孩子一起到北勢溪溯溪時,看到那樣壯闊的河水,他告訴在旁的同伴,「能讓他們體會這種感動,我這一輩子就夠了。」對劉克襄而言,他要做的其實很單純,那就是要在大地萬物中尋求人生的感動。
成為人父之後,劉克襄把這樣的期待傳給他的孩子。他的眼光流露出一種自信,「我沒想過我這兩個孩子以後會做什麼『很有成就』的事,說真的,他們以後如果對山水或是磚瓦有很深的感動,這比給他們什麼都重要。」
在劉克襄的眼中,沒有所謂的好學生、壞學生,或者是好孩子、壞孩子。「在自然界裡,是不挑孩子的。我要我的孩子,還有許多其他和我一起玩山、玩水的孩子們,學習思考和大自然相處,學會拋下有些莫名所以的主流價值……。」他說,「就像念書這件事情,我就覺得沒那麼急,今天不念可以明天念,但今天可能獲得的『感動』,很有可能改天就不見了。」
自然是不挑孩子的 接觸自然熱情就會萌芽
劉克襄相信,孩子們長期接觸大自然,久而久之,對自然的熱情會悄悄地萌芽的。
而他的兩個孩子,在劉克襄的訓練下,在探險這件事上,一點也不輸給大人。劉克襄雖然一直認為自己對孩子並沒有刻意地訓練,但在他用心地安排和照料下,他的兩個兒子,一到了山裡,就好像天生就是山裡的孩子。在孩子還不會走路的時候,他就背著小孩上山下海地冒險,而孩子長大,自然而然,似乎就有比同年齡的小朋友更接受大自然挑戰的精神。
尤其是老么,在劉克襄眼中更像是一個原住民的小朋友,是「山的兒子」。在他還是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劉克襄就帶著他征服連大人爬起來都覺得累的大霸尖山。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裡,爬在三千公尺的箭竹草原上,氣壓低、空氣又稀薄,即使大人都氣喘如牛,小兒子仍舊是緊跟在後,更讓人驚訝的是,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他仍和在當地的小土狗「夏小駝」玩追逐的遊戲,可以不斷地上下跑動,來回奔馳,甚至翻兩三個小山頭還可再循原路回來,一點都不會迷路。
劉克襄回憶當時的情況,露出了欣慰的神情,「憑良心說,那不是一個一般小孩做得到的事。」但劉克襄的孩子真的辦到了。
「我的大兒子奉一,雖然在他小時候,我也是帶著他上山下海,原本以為他會是個優秀的自然觀察者,但他似乎是個比較喜歡看傳奇小說的孩子。」「不過,小兒子就不一樣了,我想以他小小年紀,就對自然有那麼堅毅的表現,等他再大一些,把他一個人放在山裡,一定可以印證《侏羅紀公園》所說的『生命可以自尋出路』而安全下山吧。」劉克襄這樣猜想著。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這樣長期接觸山水的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有什麼樣的不同呢?「合群,我的兩個孩子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在學校裡,他們都是很好相處的孩子,我想以後到社會上,也會有比較高的社會融合度,這對於他們未來進入社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記錄孩子幼時經驗 希望他們學會感動
除了帶孩子爬山,接觸大自然之外,劉克襄也常常寫信給孩子。「寫信給孩子大概有三年了吧!」他說。
為什麼持續做這件事?劉克襄沉思了許久,說了「留下一些日常生活的紀錄,無非是希望他能記取小時候的經驗,將來能有所啟發。」
不過,有趣的是,劉克襄的兩個小孩,似乎都對爸爸給他們的信興趣缺缺。「他們倆,尤其是老大,對我寫的信,頂多就是看一眼而已,他愛武俠小說的程度一定是勝過我的。」劉克襄有些好笑地說。
劉克襄拿出了一篇寫給小兒子的信:
「我現在開始有個期待。有一天,當我上了年紀,換你在前面肩著大背包,帶領我和奉一哥哥(劉克襄的大兒子),繼續走在台灣的山巒,甚至走向地球上的每一處山岳。」
年輕時,自己帶著孩子登上山頂。年紀長了,可以和兒子手牽著手登上山岳頂端,人生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此了吧!「你們覺得學會『感動』很容易嗎?其實真的沒有想像中的簡單。但是我就是想和家人一起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有著可以分享的感動!」
「畢竟孩子還小啊!」雖然,劉克襄對小孩子還不懂了解信中心意的事,顯得很坦然。然而,對於外表粗獷但心思細膩的劉克襄而言,現在所做的都是為兒子的未來做準備,「我們大人常常會用自己的速度前進,就像一列不肯停下來的火車,其實,我們真的要等等孩子,有一天一定有可以交會的時候。」
在劉克襄的內心,他等的就是那一天。
相信更大的草原 可以給小孩更大的自由
「對小孩來說,更大的草原可以帶給他們更大的自由。」眼看時間已是晚上九點,到了小兒子下課的時間,劉克襄為替小孩儲蓄未來,做了這樣的結語。
雖說沒有期望,對於孩子的課業跟不上進度,應該算是個嚴父的劉克襄還是有點著急,大兒子奉一在小學中年級時就開始補數學、英文,今年暑假還得上國三加強班,從英文、數學、化學、物理等,凡是升學要目都得加強上課;小兒子奉和則是小二起補英文,補到現在,奉和其實討厭死英文了。
這兩個孩子其實各有特色,他們可以忘我地畫畫、捏陶土一整天也不覺得累,或許和劉克襄想像自己孩子的模樣有點出入,例如劉克襄非常嚴格要求孩子要有時間觀念,仍不能免俗地要他們做些社會期望的事。
這一天推開門,劉克襄戴上口罩,去忠孝東路四段的美語教室接小孩下課。「我還會在教室後面聽聽老師上些什麼課呢!」劉克襄臉上有著很濃的幸福。在教室後的劉克襄很專心地聽,和小孩一起開心地笑著。
下課的鐘聲響起,他和小孩一起走向捷運站。一路上,他們聊著剛才的上課內容,和周末的「玩耍」計畫……。小兒子仰著頭和父親說說笑笑。他們的背影拉得很長,但讓人很難不注意到這對父子間的親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