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形塑建築,然後建築形塑人們」,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如是說;同樣地,人們的觀念和性格決定學習模式,而學習模式又反過來決定人們的觀念與性格。
校園空間是最大的教具,教學方式是最主要的課程內容,教師態度是最重要的生活教育;當呼喊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波波襲來的同時,關心台灣教育的人們必須要問:我們要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校園空間、什麼樣的教學方式,以及什麼樣觀念與態度的教師?
當學校還把學生關在門禁森嚴的圍牆內,要如何期待孩子發展追求自由的靈魂;當教師依舊戴著權威的光環高站在講台上,要如何期待孩子能夠勇於批判、自主學習;當知識仍然以統一不變的樣態出現,生活還是局限在高壓強制的規條中,又要如何期待孩子尊重自己、擁有批判力和創造力?
不再是排排坐、齊頭向前看的教室課桌椅,也不再是填鴨式、教師主導教學的被動式學習,打破傳統班級王國教育生產線,開放教育要以活性組合的開放空間、多媒體科技的教學設備、尊重個體特殊性、強調自主學習動力,向台灣展示另一種教育的可能性。
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台北市市議會、新聞處及教育局組成考察團,遠赴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觀摩當地小學的學校建築、開放教育的實施概況,作為北市教育改革的借鏡,決定成立健康國小、新生國小與永安國小,當作開放小學的試點學校。經過五、六年的籌備期,而高雄市也先後成立了五所開放小學,健康國小在去年正式誕生,新生國小與永安國小也將在今年加入招生的行列,宣示著台灣開放教育時代的來臨。
為了讓國內的教育界更了解開放教育的精神,《今周刊》特別專訪了這三個學校的校長,暢談其校園規畫、教學理念和施行經驗,以作為有意跟進者的參考。
當然,開放教育不是教育改革的唯一選擇,也未必是小學教育最佳的方向,但這至少是台灣教育體制轉型的嘗試,從口號到實踐的第一步。
希望試點不只是試點,而是具有擴散力的改革起點。台灣政治已走向政黨輪替的民主時代,我們的威權教育,也該要解嚴了吧!